第248章 失而複得的包袱_李三古堆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曆史軍事 > 李三古堆 > 第248章 失而複得的包袱

第248章 失而複得的包袱(1 / 2)

李三古堆!

卻說楚文明跟著一個上了年紀的老者從駐地出發,前往壽縣。楚文明沒這方麵的經曆,不曉得老者是我黨的地下交通員。

他們先是走旱路,然後是走水路。有一條不寬的河流呈現在麵前。他們坐上了船,是那種單篷的小木船。

整條船上也就他們仨。老交通員顯然與船老大很熟,他們一路上沒完沒了地嘮嗑,時間便在這種嘮嗑中無聲無息地流去。

楚文明是北方人,他根本聽不懂他們說的話,但是他不寂寞,坐累了,就躺在船板上看書,倒也蠻愜意。

船到目的地,卻是淮河的上遊。老交通員說,他們要在此上岸,然後坐上更大的船,往下遊走。

於是他們告彆了船老大,登上了岸。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鄉村集鎮,由於它臨河而居,所以顯得格外繁華。河埠頭的頂上建有一座高大建築,鬥大的三個字“望淮摟"就嵌在臨河的這一麵,老遠即看到。站在河埠頭上,但見寬闊的淮河裡千帆競發,一派繁華景象。

楚文明很感慨,不遠的津浦線中國軍隊正在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戰火把天空都燒紅了。而在這淮河上,還是一派和平的景象。

這個鄉村集鎮便是正陽關。楚文明知道“七十二水歸正陽”的典故,自己剛才隻是走了其中的一水罷了。

楚文明並不是第一次接觸到淮河。在應急科,楚文明跟著柯岩和柳曼,還有王一博曾經不止一次到壽縣,見到了淮河。

他是考古專家,是蔡廷祥的得意門生。他幾次到壽縣均與古董有關。而此次,也不例外。

正陽關離壽縣城也就七八十裡的路程,這是走旱路;若走水路,更近,隻四五十裡。

其實到了正陽關,楚文明一個人也可以去壽縣城。雖然正陽關他從沒來過,但隻是一個縣域,不管是旱路還是水路,對也會對過去的。

老交通員卻不管這些。他的任務就是毫發無損地將楚文明送到呂其昌手裡。

於是,他們在河埠頭換上更大的船,然後順水而下,四五十裡的路程,兩三個時辰便到了。

壽縣城的北門正對淮河。

楚文明站在甲板上,抬首望,但見壽縣城牆高大巍峨,城牆上倒是戒備森嚴,與正陽關的氣氛截然不同。

楚文明知道,壽縣城牆,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古城牆之一。那一年,老師蔡廷祥來此考察古城牆,那時他才讀大學一年級,無緣隨老師考察,讓他惋惜了好一陣子。

不過,老師給他們講了壽縣古城牆,給了他們如臨其境的印象。為此,他們閱讀了大量有關壽縣古城牆的資料(包括老師整理出來的考察文章),使他們的認知更進了一步。

近幾年,特彆是進了警察廳應急科,他不止一次到過壽縣,登上過壽縣城牆,但因他的每次主要任務不是城牆,所以總是匆匆而過,成為一個過客。

這次又來到壽縣,而且是站在北門的淮河上觀察,真的有一種彆一樣的感覺。

曆史上的壽縣古城被稱為“金湯永固”。

然而楚文明知道,這種稱謂僅僅隻是它在洪澇麵前。

這座坐落在安徽八公山下淮河和淝河岸邊的壽縣古城,因地處窪地,常遇水災。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特大洪災,就有130多次。

但神奇的是,這座古城卻從無內澇之憂。

這得益於高大的城牆。

其實,古城不被淹沒的秘密,除了其高大的城牆外,最重要的是,它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洪係統。

為避免內澇,當時的壽縣先民在城內四角開挖出四個內河的蓄水塘。

當雨天城裡積水過多時,水就會被引流到蓄水塘,經由涵洞排到城外。

同時,為解決城外洪水倒灌的問題,古城人還設計了月壩。

當城外的水位低於城內,涵洞的木塞子就會打開,水就排到了城外;當城外洪水高於城內的水位,涵洞的木塞子就會封堵起來,防止洪水的倒灌。

就是靠著這樣一整套防洪係統,壽縣在天災麵前一直金湯永固。

除了有“金湯永固"的稱謂,壽縣城還有“鐵打的壽州城”之說。

北宋熙寧年間,為避戰火和水患,壽縣人決定在原有土城牆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一道能夠永保子孫安寧的城牆。

想要築造一道牢固的城牆,僅有城磚遠遠不夠,還需要大量作為黏合劑的糯米汁和高黏度的內夯土才行。

但壽縣當地並不產糯米和黏土,是降低要求還是繼續堅持,古城人早有選擇。

沒有糯米,現在就開始種糯稻。夯土黏度不夠,那就利用水路從河南往這裡運黏土。



最新小说: 高月新書 夜少家的小祖宗甜又野 四合院之建國後我是大資本家 全息之第一輔助 六零,軍嫂帶空間養娃 HP:霍格沃茨開心農場日常 高月最新小說 昨夜星辰夢中花 開元快刀 厲沉溪舒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