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喜當娘!
當顧硯提著小半袋白麵和兩條臘肉回到陳舒婷家的時候,她的麵也剛和好,正把用開水燙過的野菜乾和臘肉給剁碎。
還是我來吧!顧硯對著剁餡的陳舒婷說道。
行啊!陳舒婷也不矯情,早就習慣顧硯的幫忙,一人剁餡一人擀皮分工合作,顧硯也愉快的在陳舒婷家吃了一頓晚餐。
同時知青院的兩個女知青又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掐起來了。
柳知青絲毫不慌的扯著宋知青的頭發,宋知青也毫不畏懼的回扯,邊扯邊罵柳知青說道你個賤人,和我搶顧知青你不配。其她幾個女知青同時說道你們彆打了,彆打了,再打,一會大隊長又來了。
但是她們絲毫沒聽見一般,還是撕扯著彼此。
作為老大姐的錢亞楠大聲喝道你們倆還睡不睡覺啊!不睡覺,兩個都出去外麵打。宋佩瑤和柳翠一聽到錢亞楠怒喝聲,紛紛都停下了手,她們兩人都一臉不服輸,憤恨的瞪著對方。
要不是錢亞楠出聲喝止了她們,,她們都恨不得再上前撕破對方的臉。
宋佩瑤和柳翠還是默默的一前一後回了房間,各自躺在炕上,兩人的思緒飄得老遠。
錢亞楠想她們估計以後還是要鬨,隻要不影響她,她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然她可是還要找大隊長反映情況,能讓她們都搬出去住最好。
第二天,宋佩瑤吃過早飯就去會計家找他領糧食和二十塊錢。
宋佩瑤和柳翠一前一後去到許會計家,許會計剛好吃早飯。
許婆子對著兩個一前一後來家裡的兩位女知青說道宋知青、柳知青真早,一起坐下來吃個早飯吧!
不用了,許大娘,我吃過了,宋佩瑤說道。
謝謝了,許大娘,我也吃過了。柳翠答道。
老大媳婦拿兩張椅子讓宋知青和柳知青先坐會,許會計說道。
堂屋裡端著一碗粗糧粥的許會計大兒媳陰陽怪氣嘟囔道宋知青、柳知青你倆可真會挑時間,許婆子的大兒媳,把兩張小椅子放下就回飯桌吃飯。
許婆子瞪了自家兒媳一眼。
這時許會計也剛把碗放下,起身來到堂屋對著兩位坐在堂屋大眼瞪小眼的宋佩瑤與柳翠說道宋知青、柳知青你倆等一會。
許會計進了自屋裡拿了一本賬冊和一袋子糧食還有二十塊錢走了出來,坐在堂屋的椅子上,他翻開賬本,在上麵寫上柳翠借大隊細糧10斤、外加二十塊錢,農曆1968年12月24日經手人許林海
柳知青你過來確認一下,在這上麵簽上名就可以了,許會計手指著他在賬本上寫的數量與金額還有日期的後麵欠款人的位置讓柳翠簽名。
柳翠是識字的,她見賬本上沒有問題,她痛快的簽上名字。
謝謝,許會計!沒我啥事,我先回去了,柳翠說道。
許會計對著柳翠擺擺手,對柳翠這幾年在他們紅旗大隊的情況,他最清楚,分糧有多少,現在還沒開春就欠下10斤的細糧外加二十塊錢,柳知青這糧食可沒那麼容易還的。要是以後再不勤快點,又總犯錯誤,他無論如何都不同意大隊長的決定。
宋知青,這是你的十斤細糧還有你的二十塊錢,許會計從上衣口袋裡拿了二十塊錢和桌上的一小袋子糧食遞給了宋佩瑤。
謝謝,許會計,麻煩你了。
行了,回吧!許林海對知青院的幾個女知青都沒什麼好感,不過他覺得自家小兒媳就很不錯,來了他們村十多年,一直沒什麼閒言碎語,還有一手好醫術,平常下地也能乾的,下地的時候每天還能拿到八個公分。
現在去了隊裡的醫藥所,每天能拿滿公分不說,還能每個月有5塊錢。
回到知青院的宋佩瑤把糧食鎖到炕櫃裡麵,還找了秦建業幫忙把炕櫃的鎖給換了把大的。
此時正蒸著紅棗饅頭,讓她想去兒時的一首一年級時學過的春節童謠來,小孩兒小孩兒你彆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這不正是春節前的寫照嗎?
前幾天家裡裡裡外外都被秦霄這位大暖男和家裡兩個小暖男收拾了一遍,第二天她又在空間裡嘗試做了豆腐,還炸了豆泡,二十七的那天她又從空間裡拿了三十隻野雞和兩頭山羊出來,她還分了十隻雞給老三家,還讓秦霄帶了三十隻野雞和一頭山羊回了娘家,這過年就要殺雞吃肉,天氣冷燉蘿卜羊肉湯喝最適合不過了。
秦家的小朋友們一人拿了著一個大大個紅棗饅頭吃著,二寶說道哇,真甜。
嗯,二嬸做的饅頭比我娘做的好吃,秦向文很認真的說道。
秦向武先看了看手上大大個饅頭上麵鑲嵌紅紅的紅棗,他覺得這饅頭真漂亮,他還聞了聞饅頭,好香啊!
秦向武很舍不得的咬下一口,心裡很震驚,好甜、好軟、好香啊!他還是第一次吃這麼好吃的饅頭。
同時陳舒婷也在做紅糖饅頭,顧硯最近每天都上陳舒婷家蹭飯,過年很多知青回家過年了,現在知青點裡隻有三個女知青和兩位男知青。
就連一直不見人影的王澤都回家過年了。
爺爺,你怎麼過來了,此時在京市郊區的某處地下室裡。
哼,我不來,能知道你乾的什麼蠢事,一位大概年紀看起來像八十歲的老者說道。
爺爺,你這個時候不應該來華國的,萬一讓熟人認出來,可就麻煩了,王澤說道。
怕什麼,現在那還有什麼人能認出我來,該死的人都死了,老者不屑的說道。
爺爺,要是華國以前那些戰士呢?王澤為他爺爺的自大感到無奈。
這次他們的人全折在幽市,寶藏也消失不見,也不知道是不是紅星生產大隊那個楚家人乾的,王澤猜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