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瀟雨歇!
高君雅和王威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沒等到李淵求雨的時候,就等來了自己的末日。大業十三年五月十五,李淵計劃到晉祠求雨的頭一天,李淵緊急召高君雅和王威到晉陽宮開會,商討緊急軍情。
高君雅和王威剛跨進太原留守府的大門,李世民就笑嘻嘻地迎了上來“高將軍、王將軍,兩位怎麼來的這麼晚?”
高君雅和王威都在臉上堆起虛偽的笑容,跟李世民打哈哈“小將軍,令尊有什麼緊急軍情這麼急地把我們叫過來?”
李世民歎口氣“還能有什麼,還不是劉武周和突厥人要打過來了。”
“哦?到什麼地方了?”高君雅和王威互相看看,心裡都有些發緊。
“具體情況還請二位進去聽吧,父親正在等二位將軍。”李世民恭敬有禮地將兩人往裡讓。
高君雅和王威不疑有他,急忙走進留守府的議事廳。李淵、段誌玄等人都已在座,太原地區的大多數防衛官員也都在場,果然是商討軍情大事的樣子。
見兩人已經到來,李淵衝跟隨兩人身後的李世民使了一個眼色,李世民會意地向外走去。
“諸位,眼下形勢很不好,突厥大軍進犯,太原的防衛任務十分艱巨,諸位想想,可有什麼好方法能拒敵於防區之外?”李淵也不跟高君雅和王威客套,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高君雅和王威這兩人,歪門邪道拿手,正經事啥也不會,根本就說不出門道,隻好把頭一低,來個一言不發。李淵手下的人知道今天要做什麼,自然也是一言不發。整個場麵一下子就冷了下來。
李淵把臉一沉“太原地區乃我大隋重地,防衛之重要,非淵一人之責。高將軍、王將軍,兩位有何見解,不妨說出來聽聽?”想殺我奪軍權,也該有點本事嘛。
高君雅和王威拿眼睛看案幾上的擺設,繼續保持沉默。
李淵冷哼一聲,正要開口訓斥,就見劉文靜從外麵匆匆跑了進來“唐公,鷹揚府司馬劉政會求見唐公,說有密狀要麵呈唐公。”
李淵眉毛上挑,斜眼看了看尚在懵懵懂懂中的高君雅和王威一眼,沉聲道“鷹揚府司馬是你的屬下,他告狀理應你來處理,為什麼來找我?”
雖然是演戲,但李淵演得一本正經,我是留守,不是太守,告狀怎麼告到我這裡來了?
劉文靜也一本正經地回答“劉政會說事關緊急軍情,一定要麵呈留守大人。”
“哦,與軍情有關。讓他進來吧。”
劉政會很快就走了進來,跟隨他一起進來的還有剛才出去的李世民。
“唐公,屬下截獲一名突厥信使,從他身上搜出一封機密信件,屬下感到事態嚴重,趕緊前來稟報。”劉政會邊說邊拿出一封信。
李世民接過信走到了李淵身邊,一邊將信呈上,一邊給李淵眨眨眼,示意高君雅和王威帶來的隨從都已經解決了。
李淵不露聲色的打開信看了看,眉頭皺到了一起“居然有這等事?難怪呀,難怪。”
段誌玄馬上就問“唐公,突厥人想乾什麼?”
李淵冷笑數聲,舉起手中的信大聲道“突厥與某些人勾結在一起,相約數日內要來攻取太原城。”
“啊?奸細?是誰,誰出賣我們?”
眾人是一片喧嘩之聲,高君雅和王威也驚愕地抬頭看向李淵。
望著一群明知故問的心腹,李淵滿意地點點頭,揮手讓李世民將那封密信拿去給高君雅和王威看“高將軍,王將軍,二位有何要說的嗎?”
還處於莫名其妙狀態中的高君雅和王威聽了李淵的問話都是一愣,再一看李世民拿過來的所謂密信,兩人傻眼了,密信竟然是仿造突厥人的口氣寫給他們的,感謝他們太原的軍情,並要他們配合突厥大軍拿下太原城。
沒等高君雅和王威說話,李淵冷笑著下令了“你們身居要職,深受皇帝信任,不料竟做出這等勾結突厥人的事來,實在是可惡可恨。來人,給我拿下此二人。”
這下高君雅和王威總算明白了,鬨了半天,今天李淵是要對他們先動手了,他們沒能殺了李淵,反而要死在李淵手裡了。王威一下子癱軟在座位上,麵如死灰。而高君雅卻跳了起來,破口大罵“李淵,你這賊子膽敢造反,不會有好下場的。”
高君雅的大罵隻持續了一句,站在高君雅和王威身邊的李世民與劉政會哪還能讓高君雅繼續大罵。兩人同時動手,將高君雅和王威從座位上扭了出來,李淵的親兵此時也跑進來了,將兩人死死地捆了起來,並用布堵住了他們的嘴巴,將兩人所有的怨氣都堵回了肚子裡。
望著怨恨地看著自己的高君雅和王威,李淵冷笑,擺手讓人將高君雅和王威押下去。有沒有好下場,你說了不算,我說了才算“二郎,通知各司兵馬,抓緊時間準備。”
李世民應聲而答“明白。”
望著李世民挺直的身軀頭走出議事廳,李淵微微一笑,在處置高君雅和王威事件中表現很沉穩的李世民讓李淵感到很欣慰。年方二十一歲的李世民成熟了,比兩年前打突厥人的時候沉穩了許多,也能乾了許多。真正造反打天下,最能依靠的還是兒子們。
想到這裡,李淵想起了長子李建成。給李建成送信的人已經走了兩個多月了,不知道李建成帶著家眷們走到哪裡了,能趕得上太原起兵嗎?
走出議事廳的李世民渾身熱血沸騰,將高君雅和王威抓起來等於是正式向朝廷宣戰了,從今天開始,他的生活將有一個嶄新的開始奮鬥搏殺,統帥千軍萬馬,與無數人鬥智鬥勇。這將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這也是他現在最渴望的生活。
打馬向校場跑去,風從身邊吹過,李世民沸騰的心漸漸平靜下來,剛才的那一幕不停地在他腦海裡回放。李淵對高君雅和王威的抓捕行動給他上了生動的一堂謀略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世民他第一次清晰地看到,智慧和謀略的搏殺一點也不比刀對刀的搏殺遜色,一樣驚心動魄,一樣充滿血腥,也一樣有效,甚至更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