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
袁世凱麵無表情,除了日本人曾向他表示,日本對他“始終抱有深切同情,不論英國政府態度如何,帝國政府絕不致中途改變方針,自必始終支持君主立憲,並援助其實現”。`
可除了空頭承諾,再無實質的支持。反倒在英美德等國的強烈反對下,很有被孤立的跡象。英國已經表聲明,表示決不與日本“采取協同行動”或“使用武力”以“支持清國實施君主政體”。
而隨後,日本也無奈地表示,日本繼續對中國局勢“單獨”進行“梗阻”已覺“無趣”,隻好暫時住手,“聽任事態之自然展”。
“帝國政府已經授命我在關稅問題上作出適當讓步,以確保江南造船廠與利物浦造船廠的合資計劃能夠順利進行。”朱爾典苦笑道“如果再被德國伏爾鏗船廠搶了先,帝國政府的憤怒將使我不得不離開中國。”
“臨時政府開出的條件並不優惠,雙方控股相當,民間股份十年內不可轉讓交易,貴國想控製船廠,恐怕不容易。”袁世凱彆有用心地說道。
“有美德兩國虎視眈眈地等著,帝國商人已經顧不上這些了。”朱爾典搖頭道“中國眾多而廉價的勞動力,遠東廣闊的市場,開放而明智的政府,行將穩定的中國局勢,這些美好的前景足以吸引眾多的投資者。”
“行將穩定的中國局勢,朱爾典先生似乎言之過早了。”袁世凱有些反感地說道。
朱爾典伸手從兜裡掏出份情報,遞給袁世凱,說道“這是我剛剛收到的,最遲明天的報紙上就會出現這個消息,不過,我還是希望你能先睹為快。”
“……廣東新軍第四第五混成協結束高強度訓練,今日誓師北伐,政府主席宋複華親自檢閱並授旗。雖然訓練日短,士兵的步伐還不很整齊。但裝備精良,士氣高昂,主要由複興會會員和熱血青年所組成的部隊,展現出了旺盛的鬥誌。另外。由於西南邊境局勢趨於穩定,桂省之第六混成協,滇省之第七混成協也有加入北伐的意圖……”
袁世凱將情報輕輕放下,若有所思地說道“這應該是複興會的精銳了,不過幾個混成協的兵力。真能將形勢明朗化嗎?”
“也許能,也許不能。`”朱爾典模棱兩可地回答道“關鍵是這些軍隊用在什麼地方。可能不等援軍開到前線,局勢已經要生變化了。你也明白,現在臨時政府密集出台各項政策法律,並以此作為談判籌碼,你拖得越久,形勢越不利。”
袁世凱苦笑起來,他何嘗不知複興會的意圖,就是要他逼清廷遜位。你拖拖拉拉,要捏著鼻子承認的東西越多。新政府成立後對複興會越有利。
與革命軍大打出手,袁世凱既不舍得自己手中北洋軍這個大籌碼,又不想為清廷作嫁衣。
“他們逼得太緊了,為什麼就不給我多留些時間。”袁世凱歎息道“要清帝遜位,這也是我的目的,也一直沒停止工作,但這是那麼容易的嗎?”
朱爾典無奈地笑了笑,既是對現在的形勢,也是對袁世凱。在他看來,要乾就雷厲風行。袁世凱實在是有些拖拉了。一邊和革黨談判,一邊還在公開場合表示“某為大清總理大臣,焉能讚成共和!欲使餘欺侮孤兒寡婦,為萬世所唾罵。餘不為也!”
複興會用一顆炸彈轟斃了宗社黨的溥偉,嚇得那些曾經慷慨激昂的滿話親貴忙不迭的奔到天津租界,宗社黨已近瓦解。連隆裕太後聽說溥偉被炸死,革黨已大舉潛入京師的傳聞,也是嚇得是幾天都睡不著覺,晚上便帶著小皇帝躲進皇宮秘道。
革命黨。或者說是複興會,或者說是陳文強,已經兌現了諾言,幫了袁世凱一把,可他非要當立牌坊,溫吞拖遝的行事,自然令革命黨不滿。人家不耐煩等你,也是有理由有原因的。
但袁世凱也有苦衷,談判嘛,自然要討價還價,各自爭取最有利的條件,哪能一下子便定下來。何況,他還怕革命黨虛晃一槍,拿總統來誘惑他,最後弄得他裡外不是人呢!
當然,袁世凱所說的也不為虛,他確實在做著工作。一是借著革命軍的威脅,他不斷向清廷加高價碼,使清廷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內閣名單中除了袁的私黨外,還網羅了一些君主立憲派人物,甚至保皇黨領梁啟也榜上有名。
其實,名單中一部分人物不可能到北京來就職,袁的真意是想吸收他們作為君主立憲和責任內閣的點綴品,並且借此把他和他們之間互相敵對的舊賬一筆勾消,對他們是否來京就職是不關心的。
然後,袁世凱便是要把北方和北京的軍事大權完全攬在自己的手裡。`他已經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鎮及毅軍薑桂題等部的節製調遣全權,但是北京城內還有名義上由攝政王載灃統率而事實上由載灃的兄弟軍諮府大臣載濤統率的禁衛軍,對他還是一個心腹之患。
因此,袁向清政府建議,皇族大臣應當出征南方以為各軍的表率。這樣,就使膽小如鼠的載濤自請解除軍職,袁立刻推薦他的老朋友徐世昌繼任軍諮府大臣,並從漢口調回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軍統。
湖北方麵,他派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全權主持軍事。他又把自己帶來的衛隊編為拱衛軍,派段芝貴為拱衛軍統領,而把禁衛軍調駐北京郊外。
現在宗社黨已幾近崩潰,要推倒清廷對袁世凱來說並非難事。但他還是要力求避免所謂“活曹操”的罵名,也就是說,他想使清廷相信他是從革命黨手中取得的天下,又要使革命黨相信他的天下乃是得自清朝之手。
既要利用革命軍以推翻滿清,好讓他不居篡奪之名,反過來又要利用清朝來與革命軍討價還價,從而攫取更多的利益。這個做法頗有些象清朝進關的初期所聲稱的,說清朝的天下得自李自成,而並非從明朝的手裡奪過來的。
但形勢比人強,麵對著迅的變化。袁世凱知道要“和決”了。因為,袁對自己的力量知道得比任何人清楚,他也缺錢打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