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駭浪!
陳州市委辦公大樓裡,所有人都下班了,唯有書記耿火根的辦公室裡燈火通明。
許一山與黃日軒一進去大樓,耿書記的秘書就迎了上來,客氣地招呼道“兩位請隨我來,耿書記已經等了你們很久了。”
耿火根是個老牌的書記,全省十三個地州市委書記當中,他的資曆算是最老的一個。
相較於胡進,他是祖師爺一級的老書記了。
陳州市地理位置特殊。它與外省接壤,疆域犬牙交錯。曆史上,現劃歸關東省的一個縣,曾經屬於陳州市管轄。現陳州市管轄的五個鎮,過去又是從關東省劃過來的。
因為位置太過特殊,兩邊經常出現矛盾。最典型的要屬十幾年前的一次爭水大戰。
那年,出現了曆史上千年不遇的乾旱。關東省以北地區,一直延續到中部省半個南部地區,都深受乾旱的影響。
整整七個月,老天爺沒下過一滴雨,連天都沒陰沉過一次。
大地乾裂,池塘乾枯,小河斷流。頓時,赤地千裡,焦心燎肺。
農作物因為缺水,已經失去了生機。人畜生活用水,也到了饑渴的地步。天不下雨,烈日高照,原來的井水也日漸乾涸。
在關東省境內的三裡河水庫不得不放水緩解旱情。
三裡河水庫是關東省境內最大的水庫之一,負有為關東省會城市備戰的責任。這座具有特彆意義的水庫,輕易是不會開閘放水的。
五十年前,修建這座水庫傾注了中部省和關東省兩省的心血。一百萬人上工地,硬是將兩座山之間的峽穀攔腰截斷,建成了規模浩大的三裡河水庫。
關東省與中部省之間的界線,就是以三裡河水庫為界。但是,水庫歸屬關東省。水庫下遊,沿泄洪河道兩邊,一邊是關東省,一邊是中部省。
再往下,就是中部省的疆域了。
乾旱讓人們都近乎瘋狂。一滴水都成為生命之源。
三裡河書庫放水緩解旱情,本意是想讓庫容之水沿水庫乾渠而下。然而,事實卻出乎上麵的意料。當時水庫無論放多大流量的水,都被攔截在上遊,沒有一滴水流到中部省境內。
陳州市的人們看到隔壁的關東省吃飽喝飽,他們卻乾得嗓子冒煙,便派了代表與上遊的關東省商量,希望他們不要將乾渠一路攔截,讓水流到乾渠下遊,救他們一命。
可是關東省的人卻咬死不肯。畢竟,三裡河水庫流出來的水,剛好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如果他們不攔河塞壩,他們就隻能等著一起旱死。
多次協商未果,陳州市便萌發了搶水的念頭。
可是誰都知道,上遊的關東省人也不是吃素的,雙方動起手來,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的陳州地委誰都不敢出麵來擔這個擔子。最後,還是一個叫耿火根的人站了出來。
其時的耿火根在陳州地委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的公開身份隻是地委的一個小秘書。
領導找了耿火根談話,要求他第一必須將水弄回來。第二,不能有任何傷亡事故發生。
領了命的耿火根當即組織了三百人的取水隊,扛了一麵紅旗,沿著乾渠一路往上。
乾渠是三裡河水庫為泄洪和灌溉特意修建的長達八百裡的渠道,整條渠道貫穿了關東省和中部省的陳州市。
乾渠並不寬,底部不過一米多,渠道最寬處不過三米。這條從三裡河水庫出發,沿途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人工渠道,到了今天來看,不失為人造奇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