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
“太陽從西邊出來了,老倌兒怎突然就轉了性?”
李承誌往院外瞅了瞅,崔光已然登上車轅,連魏子建都未等,就讓車夫趕車,好似生怕自己會反悔一般。
“常言好夢難成,一波三折,此事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尚書今日如此,其實隻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過你案牘勞形,忙的焦頭爛額,並未靜下細心罷了……”
魏子建悵然道,“先帝時尚算好雖好大喜功,急於求成,至少知人善用,節儉憫民。唯一使世人所詬病之處,也就是對外戚太過縱容,卻又對宗氏過於嚴苛。
但所謂瑕不掩瑜,先帝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使國力強盛無兩,自然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便是宗室懷恨在心,也隻能含垢忍辱。
但可惜先帝去的太過突然,而新皇年幼,太後隻是一介婦人,久居深宮,能有多少見識?
當然,若是能蕭規曹隨,倒也能勉強維持。但壞就壞在太後才蔽識淺,卻又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瞻前顧後之間,終是被宗室所趁。
所謂物極必反,剝極將複,宗氏一朝翻身,焉能不變本加厲?是以元英、元澄、元嘉等才會屢進饞言、屢施奸計,構陷迫害,挑撥離間,對外戚無所不用其極。最終弄巧成拙,逼得你於高氏反目,繼而相繼起兵……這便是因!”
李承誌若有所思“果呢?”
“果,便是太後與宗室夜郎自大,目中無人,太過小覷你與高肇,未能防患於未燃,治疾於疥癬。反而一步錯,步步錯,終使局勢一發而不可收拾。
但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如太後、元澄等無奈之下,隻能飲鴆止渴,涸澤而漁,以至每況日下,最終回天無力。而如尚書,雖慧眼如炬,更有挽天之能,屢次進諫陳說利害,太後與元澄等人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更有甚者,因忠言逆耳,反倒倍受猜忌,更招來禍端……”
稍一頓,魏子建又無奈一歎,“朝廷遣尚書來此勸撫予你,看似是知人善用,委以重托,但追根究底,也怪尚書屢次犯言進諫,已使太後厭煩不已,索性眼不見心不煩……”
李承誌沉吟道“尚書披肝瀝膽,殫精竭慮,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但因主上昏庸,奸佞當道,終使前功儘棄,更使拳拳報國之心付諸東流。若我是尚書,也難免心灰意冷,意氣消沉……”
“若真能意氣消沉倒也好了,大不了就留在西海,混吃等死。但眼見大廈將倒,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便是行將就木,半截入土,但尚書總不能絕情寡義到連兒孫、族人也不顧吧?
其實自崔延伯大敗、柔然退兵之訊相繼傳來,尚書就已然有了這般念頭。但又顧忌一世英名,是以躊躇不決。然昨日猝然聞訊,奚康生幼子竟在你帳下聽令,如今更是被你委以重任,為數萬軍馬之帥,授命領軍出征,尚書終是坐不住了……”
原來如此?
李承誌早就料到,立達奚這杆旗以示千金賣馬骨之心,必然會有奇效,沒想到效果這麼明顯?
早知道如此,就不該藏著掖著,早點讓達奚在崔光麵前亮亮相。甚至把奚康生與他私通的書信給崔光看看也不妨。
但如今也不晚,時機剛剛好……
他稍一思量,又朝魏子建深深一拜“雖是事出有因,但尚書能仗義襄助,絕離不開外舅日夜遊說,小婿心知肚明……,在此,先行謝過外舅了……”
“你我之間,何必見外?”
魏子建不在意的揮揮手,“在此之前,因礙於尚書情麵,我也隻能藏形隱跡,隻多也在暗中助你一二。但如今尚書都已坦誠示人,我自然再無顧忌。日後若有差遣,直言便是……”
予李承誌而言,本與高氏已成水火,若是有功成之日,能留其一脈香火,都是李承誌大慈大悲。
但誰想高文君竟誕下長子,李承誌更是以“元”為名,可見重望?
是以魏子建難免會多想有朝一日,高氏難保不會複起。
張京墨雖隻是妾,但李承誌依舊寵愛有加,並未厚此薄彼,而這隻是其次。
最令魏子建心憂的是如今張氏舉族投附,族中子弟皆為李承誌心腹,已隱有與李氏相衡之勢。更有甚者,張敬之精明強乾,博學多識,如今更是殫精竭慮,廢寢忘食,原本亂作麻團的民務已被他捋的井井有條。隱約已為李承誌第一臂助。
是以魏子建早已心急如焚,恨不得即刻出山,助李承誌一臂之力。更是多次權衡,是否手書密信,讓李承誌派細作入京,召魏氏子弟來西海效力。
但與關中門閥相對鬆散不同,山東(崤山以東)士族素來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魏子建鼓腦爭鬥,光明正大的投附李承誌,便是日後得償所願,也必會遭人詬病,淪為世家笑柄。說不得哪一日就會落個如高肇一般的下場。
是以就算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魏子建也隻能強行忍耐。
而如今崔光終於按捺不住,欲為兒孫、族人留一條後路,自然使魏子建欣喜若狂。
崔光可不像他,隻能代表魏氏,而是早已為山東世家之中流砥柱,定海神針。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野果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yeguoyuedu
這等人物旗幟鮮明的投附李承誌,對朝廷而言絕不隻是叛了一個首輔,一個中書丞那麼簡單。帶來的破壞和影響力堪稱天崩海嘯,地動山搖。
魏子建拋頭露麵,自然就成了順理成章……
這位外舅的心思,李承誌大致能猜到一些。不過他並不在意,反倒樂見其成。
當然,隻限於魏子建曾為刺史,當為乾吏,而非其外戚的身份,並世家子弟的出身……
如今的西海,李氏已然一家獨大,但這絕非幸事。若任由滾雪球一般的發展下去,說不得哪日就會上演屠龍者終將成為惡龍的狗血戲碼。
是以與其反目成仇,倒不如早做安排,儘量平衡。
而李承誌最看重的,其實是皇甫讓這種已淪為庶族,但個人能力極其突出的人才。
是以對張氏大力扶持,隻是出於無人可用的無奈之舉。對崔光求賢若渴,隻是因他本就為能臣,且文名舉世皆知、桃李滿天下之故,而非其世家領袖的身份。
當然,如今為時尚早,若過早暴露意圖,李承誌必會眾叛親離,更可能成為舉世之敵,所以暫時也就在心中盤算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