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
安置好了李始賢的去處,李承誌又沉吟道“自四月初遣萬餘民壯入祁連山、合黎山,至今近有三月,不知金曹(兵工廠)儲備石硫磺幾何?”
一說到硫磺,李始良頓時來了精神“至昨日,運至城內的粗礦共有一萬兩千多斤,交由李良(金曹主事)後,其中七成已精研成藥,近有四千斤,其餘近四千斤原礦,還可成藥千餘斤……”
這麼一算,豈不是已有成藥五千餘斤?
霎時,李承誌精神一振,頗有些不可思議“怎這般多了?上月問及伯父,才稱粗礦不足三千,成藥也就千餘斤,至今也不過月餘,竟就翻了數倍?”
李始良疑聲道“上旬我曾單獨上過奏呈,承先(李始良之子)予臨鬆尋得大礦,一日可采粗礦千斤,國公莫非未留意?”
奏呈?
李承誌瞅了瞅案幾上幾乎摞成山的文書,一聲長歎,又在額頭上拍了一把。
火藥為西海機密中的機密,知悉內情者不過李承誌、李亮、李始良三人。包括李始良也是一知半解,隻知火藥為火硝、硫磺、柳炭等物所配,卻不知具體配方。
怕被有心人覬覦,無論是製硝、還是采硫磺,李承誌皆謊稱是為配傷藥,負括入庫出庫,也是先經民曹,而後由李始良掩人耳目,再運至金曹。
甚至是予李承誌秉奏時,也是混雜於民事內上呈或是麵奏。
李承誌日理萬機,忙的腳不沾地,再加如今正是戰事膠著之時,自然而然就重軍事,而輕民務,是以還真如李始良所言,就未曾留意過。
他一陣翻揀,找出半月前的一本奏呈,翻開一看,還真就如李始良所言李承先於臨鬆尋到了大礦,一日可采三千餘斤。
不過就隻寥寥數語,既未標紅,也未暗記,李承誌壓根就未仔細看。
他稍一合計,又鬆了一口氣。
火藥中,硫磺用量最少,隻占一成,卻最為難得,憑現有的條件,隻能自山中開采原礦,再精研提純。
如火硝,隻要有牲畜,隻要有人,就能源源不斷的從尿液中漚取,木炭更是隨手就有。
而如今既有硫磺成藥五千斤,那至少可配出五萬斤的火藥。
聽著好像很多,其實還不足這數月消耗的十分之一。
隻南門關與鄯善鎮兩戰,皇甫讓就消耗火藥足三十萬斤,李亮予鹽湖破天柱三部、李豐予大磧潰柔然大軍,亦是各消耗近十萬斤。
如此才有西海大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連戰連捷。
這五萬斤火藥若製成開花彈,以每彈三斤算,也不過七八千枚,剩下的一半火藥還要留作發射炮彈的底火。
而隻是皇甫讓與李亮麾下,隻鎮夷炮就足有千蹲,折算到每一蹲,也就能打七八輪。若是如南門關與鄯善鎮一般的大戰,不到半個時辰就用光了。
不過好在如今的朝廷已被嚇成了驚弓之鳥,再者李承誌暫時無意突越隴山,更無意進犯關中,需破城的攻堅戰定然不多,是以用到鎮夷炮的地方少之又少。
若是朝廷反攻,反倒是西海有了堅城可依,隻需在城上立虎蹲小炮退敵。
雖說發的是散彈,射程也不遠,也就百多步,但威力比弓箭強了不止一籌,用來守城足矣。
虎蹲炮一發隻需底藥三到四兩,五萬斤火藥足夠開十萬炮,便是不夠用,也能救一時之急……
李承誌暗暗合計,猶豫良久,終是壓下將火藥配方交給李始賢,讓他監製火藥的念頭。
不是信不過李始賢,而是李承誌的潛意識裡總覺得自家爹不怎麼著調,不如李亮靠譜。
製火藥可不是鍛刀鑄槍,大不了被劃個口子流點血。這玩意一個不小心就是團滅,且是屍骨無存的下場。
“急令李豐,自接令之日即刻撤兵,全軍撤往靈州(薄骨律)。待李豐入城後,再令皇甫儘快趕往清水,接任李亮一應軍務……”
這是要將李亮調回鎮夷,回來配製火藥?
可見在李承誌心中,再無第二人能及得上李亮讓他放心……
李始良沉吟道“會不會太急了些?若李豐退回靈州,六鎮以北,河渠司以西便無兵駐守,若元遙、奚康生心血來潮,徇元鷙、羅鑒一般,經大磧攻我西海北翼,如何是好?”
“正是因我著急,才會如此!”
李承誌悵聲歎道,“元遙、奚康生麾下皆為六鎮新附之降軍,雖皆為擅戰之卒,但朝廷待六鎮苛如猛虎,六鎮民心漸失,鎮軍士氣自然不能與以往相提並論。對此,元遙、奚康生心知肚明,是以兵力十倍於李豐,卻龜縮於關城之中,據城不出。
而如今朝廷正是青黃不接,難以為計之時,隻是安定六鎮,使鎮軍、鎮民捱過今年寒冬,怕是太後與諸公都得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不可,哪還有遣大軍行進兩三千裡,遠征我西海的錢帛與糧草?
再者李彰操練新軍已頗有成效,若元遙真敢孤注一擲,待率大軍至我西海,也已是兩三月之後。到時說不得就要讓他嘗嘗開花彈、虎蹲炮的滋味……五萬斤火藥,退他二十萬一無戰意,二無士氣,三缺衣少食的烏合之眾,足矣……”
李承誌說的越多,李始良的信心越足若元遙自大磧來攻,數千裡不為荒漠,便為草原,又何需用到鎮夷炮、開花彈這般重器?
隻需予居延湖之北陳虎蹲炮陣,無論來敵是步是騎,隻如風吹勁草,來多少折多少。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野果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yeguoyuedu
李始良就是有些不解既然不擔心元遙與奚康生,那就更不需擔心與皇甫讓隔河對峙的邢巒了。
一是邢巒帳下也為高氏新降之軍,二是李豐南撤,原州兵力近達五萬,與邢戀已盯差無己。
那李承誌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李承誌眉頭微皺“我所慮者,隻崔延伯矣。此人膽識絕人,謀略無雙,雖為降將(崔延伯原為南齊遊擊將軍,蕭衍滅齊後,孤身投魏),但高祖(孝文帝元宏)深為倚重,常任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