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中國通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2(1 / 2)

中國通史!

我國現有5個自治區31個自治州、96個自治縣(旗)共132個自治地方。以下按民族排列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滿族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198567遼寧岫岩滿族自治縣1985611遼寧鳳城滿族自治縣1985613錫伯族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1954325朝鮮族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293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1958915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194751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41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47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91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125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o729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1o16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91o達斡爾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58815鄂溫克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195881鄂倫春內蒙古鄂倫春族自治旗19511o1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1o25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19561119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954715河北孟村回族自治縣1955113o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195376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376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19531219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195431青海大通回族自治縣1985111o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1954315裕固族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5422o東鄉族甘肅東鄉族自治縣195o925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1954217撒拉族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5431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1o1哈薩克族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19541127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54717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195493o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54427柯爾克孜族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954714塔吉克族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1954917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54125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986627雲南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1979122o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98193o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藏族西藏自治區196599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1o1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19511225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1953126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19531222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531231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11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o1124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195311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1957913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195o56四川木裡藏族自治縣1953219羌族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195877彝族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19521o1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415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19841o9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19841o5雲南峨山彝族自治縣1951512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19561231雲南南澗彝族自治縣19651127雲南漾濞彝族自治縣1985111雲南景東彝族自治縣1985122o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195692o白族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1122哈尼族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19791128傈僳族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823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19851o13拉祜族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5347納西族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6141o傣族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3124佤族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1964228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196535苗族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113o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1126貴州鬆桃苗族自治縣19561231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196371侗族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457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56125侗族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2123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198397水族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12土家族湖北五風土家族自治縣19841212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1984128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8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315瑤族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19551125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1952528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19551215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195626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198411瑤族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1953125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19631o1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1963711仫佬族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411o佘族浙江景寧佘族自治縣1985422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1111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1956119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198o1125■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1125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1118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198o1122雲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195458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19851215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85122o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724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616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1o16景穀傣族彝族自治縣19851225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723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211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o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127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88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51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911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123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92o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121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7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11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1113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41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62926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71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1951819隆林各族自治縣195311防城各族自治縣195851第三節統一的多民族曆史的編撰疆域問題編撰統一的多民族的曆史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研究。一個是疆域問題一個是曆史時期的劃分問題再一個是多民族的統一問題。

疆域是曆史活動的舞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進行曆史活動的舞台也就是我們撰寫中國通史所用以貫串今古的曆史活動的地理範圍。

這個疆域基本上包括了漢族的曆史活動的地理範圍但並不局限於這個地理範圍。如果局限於這個範圍許多少數民族的曆史都要排擠出去了。這個疆域是國內各民族共同進行曆史活動的舞台但並不包含某些民族外國成員的活動在內。這是因為有些民族是跨國境的我們隻寫這些民族在我們國境內的這部分人的活動一般不寫這些民族在國外的那一部分人的活動。例如我們要寫傣族但一般不寫泰國的傣族。我們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俄羅斯族但一般不寫作為蘇聯主要民族的俄羅斯族。我們寫朝鮮族但一般不寫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朝鮮族。這是因為我們不能把外國人算作中國人不能把跨國境的血統關係相同而國籍不同的人都包括到我們的曆史範圍內。當然在論述這些民族族源的時候是不應當受國界限製的。有些曆史上的民族如匈奴如突厥曾經煊赫一時但後來在中國曆史上不見了。還有一些民族見於古老的傳說和記載但弄不清楚他們跟現在國內民族的關係。隻要有適當的材料對於這些民族也要寫因為他們都曾在這塊廣大的國土上生存過活動過。

在曆史上有些朝代的版圖越現在的國境有些戰爭或彆的重大的曆史活動越了現在的國境。有時候有一些外國人進入中國境內從事各種活動甚至還有外隊來侵略。雖然是在國境以外或是外國人進入我們國境之內都跟我國曆史的展有密切的關係也都要寫在我們的曆史內。我們說本國疆域的範圍並不限製關於中外關係的記載;相反我們要注意這方麵的問題。

我們中國人有到外國去的有在外國居住好幾代的隻要他們對人類的進步有貢獻跟祖國的事業、祖國的威信有聯係也都要寫在我們的曆史裡。關於疆域問題有一部分曆史工作者還不能完全擺脫皇朝疆域的圈子。他們把殷周史限製在黃河流域把春秋戰國史基本上限製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把秦漢隋唐的版圖要說得是如何地統一和恢廓把元的版圖要說成跨歐亞兩洲等等。就殷周史說殷周史就春秋戰國史說春秋戰國史就秦漢隋唐的版圖說秦漢隋唐的版圖這都是對的。但如從中國曆史展的總過程來看這是不能說明中國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創造祖國曆史的。很顯然不能跳出皇朝疆域的圈子就會掉入大民族主義的泥潭裡這既不符合曆史的真相也不利於民族的團結。

斯大林、日丹諾夫、基洛夫在《對於蘇聯曆史教科書提綱的一些意見》裡說“我們需要的蘇聯曆史教科書是大俄羅斯的曆史不脫離蘇聯其他各族人民的曆史這是第一而蘇聯各族人民的曆史不脫離整個歐洲曆史並且一般的也不脫離世界曆史這是第二。”1在我們處理曆史上祖國疆域問題的時候象這樣的指導原則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我們既要注意疆域問題同祖國各族人民的密切聯係也要注意到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或國家間的曆史關係。

曆史的分期曆史分期是研究曆史展的重要問題。在遠古時代是否可以分期要靠考古學上的材料去解決。自有文字記載以後中原地區已進入上古時代即奴隸製時代。到了春秋戰國是上古時代向中古時代的過渡即奴隸製在中原地區向封建製過渡時期。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可以說是封建製在全國占支配地位的標誌。

建國以來史學界對於中國曆史分期展開了不同意見的爭論至今仍在繼續。但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基本上是關於中原地區奴隸社會跟封建社會的分期問題。我們應當放開視野努力在全國的範圍內考察這個問題不要局限於中原地區。封建社會曆史很長記載很多對中國曆史的展影響也很大。我們也應該重視封建社會內部的分期問題。近代史距離我們的時代近跟今天現實關係密切我們更應該重視近代史的分期。

曆史上我國各民族的展是不平衡的但不平衡是社會展的正常現象。各民族之間的展不平衡一個民族內部的展也不平衡我們應當從不平衡的狀態上掌握一個曆史時期的整體性。

我國封建社會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秦漢時期在中原地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成長時期。封建等級製在1見《斯大林文選》上冊第21頁。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成長起來。皇帝擁有最高的政治權力也是最高的地主。皇帝的下麵是具有世襲特權的皇族、外戚、功臣等不同身分的世家地主在地主階級中占有支配地位。此外還有豪族地主和高資地主他們在財產和社會影響上有相當的實力但在身分上不屬於較高的等級、甚至是等級很低的。世家地主的剝削對象是具有國家戶籍的農民是由封建國家恩賜的。這種農民在當時農民階級中占最大的數字他們有私人經濟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比奴隸的境遇要好一些但仍然是受剝削的。他們之間也是有等級的。他們在國家規定作為世家地主的農戶後並不改變他們在國家戶籍上的身分。他們向世家地主交納的地租也就是國家的賦稅二者是統一的。象上述的生產關係在秦統治時期已經樹立而在西漢和東漢時期不斷加以展。奴隸製在秦漢時期沒有消滅在官私手工業中仍舊存在。家內供役使的奴隸在整個封建時代都是存在的。不過這些都隻是奴隸製的殘餘在社會生產中是越來越沒有地位的。

在政治製度上秦始皇推行單一的郡縣製但對推行的具體情況曆史記載缺乏。西漢和東漢都同時施行郡縣製和封國製。朝廷的下麵有郡和封國郡和封國的下麵有縣縣的下麵還有地方上的基層行政機構。這是政治製度上的等級製每一等級有相對獨立的權力。公元三世紀以後郡縣製逐漸排擠了封國製而郡縣製本身也不斷地有些變化。但總的說來朝廷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地方上各級行政機構的權力受到越來越大的限製。

秦都鹹陽西漢都長安東漢因長安遭到戰爭的破壞而東遷洛陽。涇渭、伊洛平原和黃河下遊地區是當時最富饒的地區。秦漢的統治範圍大大越了前代包括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圍繞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有相當部分登上曆史舞台而匈奴、羌族特彆活躍有時還給中原皇朝以武力的威脅。但當時所有的少數民族都還處在前封建社會階段。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是經過有關部落和民族的融合而在秦漢時期形成的。漢族的名稱也是跟這一個偉大朝代的名稱相一致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展時期。在這時期生了民族間的長期鬥爭生了民族的大規模流動和移居。本來在兩漢時期就已開始內遷的匈奴人和羌氐人現在他們深入內地並且又有鮮卑人、突厥人、回紇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內遷。結果是無論在北方和南方民族雜居的地區都擴大了。因而漢族充實了自己少數民族提高了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久而久之內遷的少數民族跟漢人很難區彆。這就在新的民族關係的局麵出現後有了民族重新組合的出現而促進了原來地區封建化過程。這是封建社會展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

前一曆史時期的世家地主階層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瓦解了代替它的地位的是新興的門閥地主。門閥地主與世家地主一樣也是有政治身分、世襲特權的地主。但門閥地主是依靠家族的傳統地位形成的這跟世家地主的形成是由於皇家所規定的政治身分是不同的。在土地所有權上門閥比世家具有更多的家族私有性質。在勞動力方麵門閥地主掌握的主要是蔭附農民。蔭附農民是脫離了國家戶籍的農民他們交納的地租不再具有國家賦稅的性質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比戶籍農民要低些但對於國家賦稅其中包括繁重的勞役是可以擺脫的。這種生產關係上的相對變化是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的。這是封建社會展時期的又一標誌。

三國時期的魏、西晉和北朝的後魏都建都洛陽。隋唐都建都長安而以洛陽為東都。三國時期的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建都南京。魏晉以後北方人民的南遷在勞動力的增強和生產技術的傳播上都為東南方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刺激和推動。南京得以長期地占有顯著的政治地位這跟東南經濟的展是分不開的。長江中下遊經濟的展在向黃河流域的富饒地區看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展時期的一個特點。

五代以後到了元末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進一步展時期。在這時期先有五代十國繼有遼、西夏、金跟北宋、南宋的分立後有元的統一。廣大的邊區從東北的部分地區到西北再到西南基本上都進入了封建社會而漢族與各民族間又經曆了一次新的組合。這是封建社會進一步展時期的重要標誌。東南經濟的展過了北方。長江中下遊地區成為全國最富饒的地區這是封建社會進一步展時期的又一重要標誌。

前一曆史時期的門閥地主階層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又瓦解了。在北宋和南宋統治下代替它的是品官地主。品官地主也有政治身分和特權但所擁有的世襲特權是很有限度的他們的土地大量是由購買和侵占得來的。他們占有土地可以無限地擴大不會受到法令的限製。他們應按照規定向國家繳納賦稅而他們則向農民征收地租。賦稅和地租的區彆是更清楚了。品官地主以外有豪富的地主有兼營商業的地主。農民階級中也有占有少量土地的而佃農是大量的他們在品官地主的土地上勞動也在其他地主土地上勞動。他們比起前一曆史時期的蔭附農民社會地位較高人身自由較多。他們也有國家的戶籍除向地主交納地租外還擔負對封建國家的身丁錢有時也有一些勞役。但他們一般地不會被封建國家指定為某某地主的農戶這是跟西漢和東漢的戶籍農民的一個很大區彆。無論地主或農民封建身分性的印記趨向淡化財產性的土地剝削關係趨向顯著這是兩宋時期封建製生產關係的特點。

元統一全國後南宋地主階級的勢力基本上保存下來了。他們所在的地區是當時封建經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元代有一大批蒙古貴族地主的出現還規定了形形色色擔負封建義務的民戶又擴大了奴隸的數量。但這基本上是北方的情況。在北方出現的這種生產關係是這一時期局部地區的倒退現象。廣大邊區的封建化是元代社會生產展的新氣象。

五代時期的梁、晉、漢、周都在今河南開封市建都。北宋的都城和金的陪都也在開封。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元的大都即今北京。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一方重鎮元建為都城後明清相繼建都今天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都。北京的展是漢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創造的。宋都開封元都北京雖離東南富饒地區較遠但也都是要利用溝通南北的運河以便於南糧北運並聚斂東南的財富。

明朝及清朝大部分的年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明代的農民自耕農外佃農占很大的數量。從法的觀點來看佃農對地主的封建依附關係又較前代有所減輕他們可以選擇地主可以不受地主的非分役使。農民中還有雇工的出現以出售勞動力取得物質報酬。清代的稅法把人頭稅平均分攤在地畝稅內有田者有稅無田者無稅這就使賦稅具有單純的財產稅性質。諸如此類的情況都說明封建束縛有較多的解除。這並不是由於統治者的恩賜而是社會經濟展的要求和勞動人民激烈鬥爭的結果。但這隻是當時社會現象的一個方麵。還有另外一個方麵地主階級特彆是地主階級統治集團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進行貪婪殘暴的掠奪和迫害。明廷是濫用宦官清廷是加強軍事的統治從而企圖保持高度的封建統治。這兩個方麵好象不相協調但正是一個問題在不同方麵的表現。第二個方麵的表現並不能顯示封建地主階級的生命力反而是暴露了它的頹廢和虛弱。這兩個似乎矛盾的現象正是封建社會衰老時期的特點。在民族關係上也是這樣。一方麵民族間的關係比前一曆史時期要密切了但屬於民族性質的封建枷鎖卻更加沉重了。

前一曆史時期的品官地主和他們延續下來的勢力以及蒙古貴族地主在農民起義重大打擊下土崩瓦解了。代替它們的是新興的官紳地主。這個階層在官員以外還包括很多獲得科舉功名的人其人數是相當多的。這一階層中富有資財的人不隻廣有土地而且作生意開當鋪放高利貸。這是商品生產和貨幣經濟展的產物但它們在依附於封建勢力的情況下反而得不到正常的展。

明代朝廷有皇莊直接占有大量土地。這跟它直接派宦官收取商稅礦稅及大量征儲金銀一樣暴露了末世朝廷對財富的貪婪、追求。皇族和勳貴的莊田以及皇族的祿米也是數量巨大成為當時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的毒瘤。清代朝廷對此有所覺察想解決這個問題。它雖然也有皇莊而遠比明代要少。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清廷以東北為禁區大大阻礙了地方經濟的展。明初資本主義已有萌芽明中葉後出現較多。清初以後有所展。

但這個芽始終不能茁壯成長沒有足夠的力量把已經衰老的封建製度突破。從對外關係上說隋、唐、宋、元都居於主動的地位明清時期的對外關係顯然逆轉了。明初已有倭寇登6。明廷在沿海設置衛所進行防禦。明中葉以後倭寇在東南沿海騷擾為南直、浙、閩各地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明清之際西方資本主義已在興起而中國的封建製依然老態蹣跚專政者對於世界形勢一無所知。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在十六世紀初已經東來進行殖民活動並侵及中國領土。此後沙俄、英、美繼來對中國的野心日益擴大。明初鄭和下西洋和清初對沙俄的侵略進行了反擊這是對外關係上的大事但從總的形勢來看中國的處境日益被動。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日益陷入沉重的災難。

自一八四o年到一九四九年是中國史上的近代是由封建時代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也是中國各族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時代。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前是這個時代的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自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之後是這個時代的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曆了清朝晚期及民國初年近八十年的時間。在這個時期裡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並殘酷地統治了中國中國社會經濟生了重大的變化較封建社會時代的情況複雜了。社會經濟的主要成份除封建地主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繼續存在外出現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又包括帝國主義資本、官僚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三個部分。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在中國社會生活中起著支配的作用封建經濟則占有顯著的優勢地位二者並互相勾結在一起。官僚買辦資本是帝國主義經濟的附庸並跟封建剝削關係緊密相聯結。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十分微弱沒有成為一個能獨立的經濟體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而且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都有這樣那樣的聯係。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下中國農村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商品生產展了但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經濟生活卻越來越陷入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漩渦。這些情況表現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的主要特點。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激烈變化階級關係也生新的變化。外國資產階級侵入中國後成了中國社會生活裡麵一種統治力量操縱控製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麵。他們不僅扶植和支持封建地主階級使其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支柱而且造成了為其侵略需要服務的買辦階級。在封建地主階級內部新起的軍閥官僚地主在外國資產階級的支持下代替了原來的官紳地主占支配地位。軍閥官僚地主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而且一般都還兼有早期官僚資本家的身分具有濃厚的買辦性。他們在地主階級政權中握有實權成為舉足輕重的勢力。這也是地主階級政權買辦化的重要表現。農民階級主要包括自耕農、佃農和雇農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七八十。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下農民日益貧困破產出現了自耕農減少、佃農增加的趨勢。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這個時期新產生的兩個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為其經濟地位所決定是一個帶有兩重性的階級一方麵有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革命性一方麵又存在了對革命敵人的妥協性。無產階級是最偉大、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它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還是作為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追隨者參加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和階級關係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各族人民為了反對國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進行了不懈的艱苦鬥爭但沒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自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無產階級力量壯大起來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中國成立了中國革命的麵目煥然一新。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領導下中國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跨進了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多民族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經過一個漫長過程的。我們的祖國曾經出現過各種形式的多民族的統一也曾經有過多次的分裂但在分裂中也還是有統一。我們經曆過的統一有單一民族內部的統一、多民族內部的統一和多民族的統一後者又包含區域性的多民族的統一和社會主義的全國性的多民族的統一。

單一民族的內部統一主要是由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展而來。有時一個民族遭到重大的挫折分散了後來重新組合形成這個民族內部新的統一。匈奴族原來是一些部落部落與部落間的關係是不穩定的。《史記·匈奴列傳》說它“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彆散分離。”後來頭曼單於和冒頓單於在位的時候有血緣關係的許多部落連合起來形成了匈奴內部的統一。鬆讚乾布時的吐蕃、阿保機時的契丹、成吉思汗時的蒙古都有一個統一民族內部的過程都是由分散的許多部落統一起來形成較高展階段的民族共同體。努爾哈赤時的女真是在金亡後女真各部分散的情況下把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各部重新組合起來形成了女真內部新的統一。漢族是一個民族混合體。它的祖先也必然經曆過由部落展起來的過程但已難於詳考。有的學者設想傳說中的夏禹治水必須有許多部落參加可能在這時形成了夏民族而為漢族來源之一。但這畢竟還是設想尚無從證實。

多民族的統一比起單一民族的內部統一可以說是較高的展階段。

說是多民族當然不限於一個民族但在多民族中往往要有一個主體民族。戰國七雄都是地區性的多民族的統一體它們都各有自己的主體民族而分彆與東方諸夷、西方諸戎、北方諸狄、南方諸蠻以及其它民族統一起來。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也都是地區性的多民族的統一它們都以漢族為主體而分彆與本地區的少數民族統一起來。南北朝時期南朝和北朝我們習慣上認為它們是漢人的朝廷和鮮卑人的朝廷實際上它們都是地區性的統一的多民族朝廷。南朝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北朝儘管鮮卑人當權但這個地區的主體民族仍然是漢族。秦漢、隋唐、元、明、清等時期都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全國性的多民族的統一。元代的最高統治者是蒙古貴族清代的最高統治者是滿洲貴族但漢族人民在這兩個時期仍然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承擔者元、清的政權實質上也是蒙古貴族、滿洲貴族跟漢族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政權。

社會主義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曆史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繼承而在本質上跟曆史上的統一又有根本的區彆。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是消滅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是隻有在中國的領導下才能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

從曆史的展上看這四種民族統一的形式是按著程序前進一步高於一步。先是有若乾單一的民族內部統一的出現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後有地區性的多民族的統一如戰國七雄。然後有全國性多民族的統一如秦、漢、隋、唐、元、明、清。然後有社會主義的全國性多民族的統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全國性多民族統一的展過程中也出現過分裂。秦漢以後出現了魏、蜀、吳的割據。經過西晉暫短的統一又有五胡十六國之亂及南北朝的分立。在唐與元之間又有遼、夏、金與宋的對峙。但每經曆一次曲折統一的規模就更為盛大元比隋唐還要恢廓。在曲折過程中出現的地方政權就全國來說是割據政權。從它們本身來說也自有其曆史性的意義。在這些政權的統治範圍內由於先進生產力的影響和統治者謀生存的需要往往會出現生產力狀況的改善。自三國至南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是其顯明的例證。地區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為後來統一局麵再度形成後了生產展的一些條件。同時地方政權往往也能根據本地區的特殊情況創造和積累了處理國家事務方麵的經驗。隋唐的官製、軍製和田製就有不少是繼承北朝長期實行的製度。從曆史的某一片斷來看確切不止一次地有分裂狀態的存在但從曆史展的全貌來看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才是主流。

漢族和各民族地區幅員之廣大自然條件的差異生產狀況的不齊如果得到適當的協調則可轉化為展生產的有利條件。但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因自然經濟占支配地位交通運輸很不達交換經濟隻起社會經濟的輔助作用各民族地區間的物資交流基本上停滯於潛在的階段不能很好地揮作用從而加強民族間的團結。但鹽鐵的販運茶馬、皮毛、藥材的交易植棉、紡織的推廣河防、水利跟工程和道路的興修還是多民族的統一為社會經濟帶來的進步。在經濟製度上各民族的展是不平衡的。在中原地區漢民族的形成和封建所有製的形成基本上可以說是同步前進的。在這時候匈奴還處於奴隸製階段西南夷還處在氏族社會末期。兩千多年過去了在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我們還有封建所有製奴隸主所有製、原始共產的殘餘以及民族資本主義和買辦資本主義所有這些都是多民族在經濟製度方麵的表現。但無論如何各少數民族在社會經濟展道路上都以不同的度向漢族靠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族人民分彆通過不同的形式向社會主義邁進。

在思想上統一的想法起源甚早。《詩經·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所謂“天下”究竟是指多大的地方無從稽考但總是詩人心目中很廣大的地方。他這兩句詩表明了他的天下統一的思想。可能由於詩人對王權崇拜至極難免有相當多的誇大。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1。南宮適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這所謂“天下”意味著極為廣大的地區的統一。戰國時期變亂日亟人心思治。有人問孟子說“天下烏乎定?”孟子說“定於一。”孟子的話比孔子的話要更明白些他說的是七國的統一。在戰國時期以後成書的《禹貢》描畫了九州山川物產。《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引鄒衍大九州之說每一大州有九州共八十一州。中國為赤縣神州是八十一州之一。中國還有九州即如《禹貢》所說的九州。《禹貢》和鄒衍以九州說中國都是指中國說的但都還屬於地理概念與孟子所謂“定於一”者不同。到了秦始皇刻石頌秦功德把破滅六國的統一看作空前的大業。漢初公羊學派借助經典把大一統的學說塗上神聖的光彩。此後曆代皇朝都拿統一的規模作為當時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標。

在分裂的年代裡割據勢力往往把自己說成是皇朝的正統把統一作為奮鬥的方向。三國時期魏地處中原把自己說成是漢朝的繼續要恢複全國的統一。蜀以自己姓劉說自己是漢室宗親要恢複漢家的舊業。南北朝時期北朝說南朝是“島夷”南朝說北朝是“索虜”。他們都自居為中國要滅掉對方統一全國。遼、宋、金的相峙時期這三個朝廷也都自命為中國的主人都設想由自己統治全中國。

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和長期積累下來的政治威望對少數民族是有吸引力的。這可能在形成傾向統一的新的因素上起一定作用。《資治通鑒》卷一零四晉孝武帝太元七年記載秦王堅銳意欲取江東陽平公融諫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且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

胡三省注會要也。言天要中國正朔相傳不歸夷狄也。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引《通鑒》和胡注並加按語說正朔不歸夷狄乃當時一般公論不獨苻融言之。劉聰卒時太子粲即位靳準執而殺之謂安定胡嵩曰“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今以傳國璽付汝還如晉家。”此一事也。姚弋仲有子四十二人常戒諸子曰“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歸晉竭儘臣節無為不義。”此又一事也。嗚乎!晉澤實淺何由得此。更可以楊盛1見《論語·季氏》。

2見《論語·憲問》。

父子之事觀之。《宋書·氐胡傳》“晉安帝以楊盛為仇池公永初三年封武都王以長子玄為世子。武都王雖為蕃臣猶奉義熙之號子玄乃改奉元嘉正朔。初盛謂玄曰吾年已老當為晉臣汝1tgnoo94gn善事宋帝。”故玄奉焉。然則盛之心無所分晉宋也特以其為中華正統所在而已。如必為晉則裕之篡盛當興師討逆否亦當抗顏獨立胡為委順如此此皆足與苻融之言相印證者。1999ooo41oo95o這裡所舉的事例足以說明在少數民族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抱有上述心理這對於促進統一是有好處的。

在多民族統一的曆史展過程中民族之間有和好有爭吵。和好有聘問、朝貢、封賜、和親、交易、民間的各種往來。爭吵有時展為戰爭。因此就有人問民族關係史是以民族友好為主流還是以民族鬥爭為主流?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須作一些分析。第一友好和鬥爭都不是絕對的。有的時候鬥爭是手段友好是目的。有的時候友好是手段鬥爭是目的。有時在個彆事件、個彆地區有爭吵但不一定就破壞民族間的友好。第二在曆史記載中對於民族友好的記載往往不象記載民族糾紛、特彆是民族戰爭那樣引人注目。民族糾紛特彆是民族戰爭即使是暫時性的、自性的也可以改變人們對於長期友好的印象。廓清曆史上所籠罩的一些迷霧揭示出曆史的真實麵貌是須下一些苦功的。現在根據我們所接觸的材料看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民族關係是曲折的。但總的說來友好關係越來越展。無論在時間的繼續性上在關係到的地區上在牽涉到的方麵上都是這樣。清代的統治者對少數民族一手拉一手打。但清代各族人民在反清、反封建鬥爭中的聯合聲勢極為浩大。辛亥革命以後各族人民的聯合更為顯著。通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各族人民在中國的領導下大大增強了民族間的親密友好。這是中國民族關係史上的主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很大的展。在曆史上民族之間曾生過這樣那樣不愉快的事情這基本上是由反動統治階級和曆史條件的局限所造成的。我們撫今追昔應該特彆珍重曆史的主流。

對我國在曆史上的各方麵的貢獻各族人民都有份但我們研究得很不夠。對於漢族是這樣對於少數民族更是這樣。比如火藥、羅盤、造紙、印刷等四大明是應該大書特書的。這在有關的曆史書裡也都寫了但對於它們在中國曆史上所起的作用對於人類文化展上所起的作用卻很少認真地寫。至於它們後來在西方各國的展為什麼會過中國這個問題似乎是還沒有認真地研究。又比如對祖國國土的開我國各族人民都有他們各自的功勞但往往對少數民族在這方麵的貢獻我們注意得不夠。範文瀾同誌說得好“依據曆史記載共同開中國的各民族一般說來漢族最先開了黃河流域的陝甘及中原地區東夷族最先開了沿海地區苗族、瑤族最先開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最先開了青海、西藏彝族和西南各族最先開了西南地區東胡族最先開了東北地區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各族先後開了蒙古地區回族和西北各族最先開了西北各區黎族最先開了海南島高山族最先開了台灣。所以按照漢族今天居住地區看來似乎中國領土上的極大部分都是漢族所開的其實其中不少地區最先開者卻是已經消失了的和現實存在並展的許多民族。事理很顯然中國之所以成為疆域僅次於蘇聯人口在全世界各國中居第一位曆史悠久延續不絕在全世界各國中也居第一位的偉大國家先必須承認這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各族男女勞動人民長期共同創造的成果”1。

我國少數民族在曆史上有不少特出的貢獻。舉例來說完善的鐵器的製造和風箱的使用是開始出現於有關南方民族的記錄上。《荀子·議兵篇》說“楚人宛巨鐵鉇慘如蜂蠆”。《史記·範睢傳》記秦昭王的話說“吾鬥楚鐵劍利而倡優拙。”這是戰國末年的事楚就是屬於“荊蠻”的民族係統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吳人乾將鑄劍“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刀濡逐以成劍陽曰乾將、陰曰莫邪。”橐就是冶鐵用的風箱乾將、莫邪是古傳說中很有名的兩把利劍。這是春秋末年的事吳也是屬於“蠻夷”的民族係統的。又如棉花和棉布是我們長期以來的主要的衣服材料。棉的種植和織紡主要從南方海島上和新疆居住的少數民族推廣的。《尚書·禹貢》篇說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揚州是指淮河以南以至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貝就是吉貝、劫貝、古貝的省稱這原是印度以至馬來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對於棉的共同使用的名稱後來廣東、福建也使用這個名稱。織貝就是用棉作成的織品。《禹貢》是一篇後起的書但寫成的時期總也在戰國末年。據此可見南方海島上居住的少數民族用棉之早。後來又有新疆產的棉經過很長的時間才逐漸傳布到全中國代替了往日以絲麻作主要服裝材料的地位。又如中國的建築術梁思成在《我國偉大的建築傳統與遺產》一文的結尾盛讚北京城是“世界絕無僅有的建築傑作的一個整體”“不但在全世界中古時代所沒有即在現在用最進步的都市計劃理論配合仍然是保持著最有利條件的。”應該指出來最初設計這個偉大傑作的工程師正是一個回回人他的名字叫作也黑迭兒丁。這是陳垣先生在好多年以前在《元西域人華化考》裡已經考實了的。近年以來北京市的建設生了很大變化但昔日的北京城在建築史上的成就還是要肯定的。民族友好的曆史展和多民族統一的展不一定是同步的展。但到了今天這二者是同步前進的。

“一”和“多”是辯證的統一。“一”存在於“多”中。“多”好了“一”就會更好。反過來說“多”要團結為“一”“多”才可以使“一”更有力量。曆史上的統治者對“一”的重視大大過了“多”他們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限製了“多”的展也就必然限製了“一”的展。隻有今天才可能有這樣科學的認識。我們知道每一個指頭都各有用處但把指頭團結成拳頭作用就會更大。

撰寫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史還是要把漢族的曆史寫好因為漢族是主體民族。同時也要把各民族的曆史適當地作出安排這是我們必須儘量克服的難點。這個工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現在作這個工作還隻是初步的嘗試希望能得到有關方麵的支持和教益使這項工作能得到不斷地完善和提高。

1見範文瀾《中華民族的展》《學習》三卷1期。

第二章曆史展的地理條件第一節地理條件與曆史展中國史學家的有關撰述一定的曆史活動總要在一定的地域上展開。曆史的展是離不開地理條件的。過去中國史學家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有關於這方麵的撰述。

物產的地域特點及其對人們的影響這是中國曆代史學家所一向注意的並從而產生經濟區域的看法。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夫山西饒材、竹、穀、、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楠、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瑇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裡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此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1tgnoo99gn這是把漢朝的統治地方分為四個大的經濟區域。山西地區即關中地區;山東地區即崤山或華山以東直至沿海的廣大地區;江南地區即長江以南直至沿海的廣大地區;龍門(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碣石(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以北地區即今山西北部至河北北部一線以北直到漢朝北境的廣大地區。從司馬遷的這段話來看他的經濟區域的觀念是明確的他對經濟區域的劃分主要是從地理條件來考慮的。

司馬遷對一些地區的記載著重記載地理條件的狀況、生產的狀況以及經濟生活的狀況和社會風俗的表現、不同地區在這些方麵的相異或相同之處。在這些記載中幾乎所有有關地理條件的因素如地形、土壤、氣候、森林、礦藏以及江、河、湖、海之利與水6交通狀況等等都涉及到了。司馬遷以地理條件、生產狀況劃分經濟區域的思想是明確的。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司馬遷先提出山西、山東、江南、龍門與碣石以北四個經濟區域這一總的觀念之後接著又重點論述了關中、三河、燕趙、齊魯、越楚等地的自然狀況和社會狀況。這可見他關於經濟區域的觀念是有全局思想的。惟其如此他才能一方麵認識到各地之所出“皆中國人民所喜好”一方麵又認識到各經濟區域在展上的種種差彆。

司馬遷的這種思想受到後來許多史學家的重視對它加以繼承和展。

班固《漢書·地理誌》在詳載全國郡縣建置、戶口多寡後於其篇末備言各地地理、生產、風俗等狀況比《史記·貨殖列傳》所記更加豐富。西晉史學家司馬彪稱讚說“《漢書·地理誌》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俗所由至矣。”1杜佑《通典·州郡典》各篇亦多特標《風俗》一目略述各地地理條件及其影響下的當地經濟生活和社會習俗。經濟區域的觀念及其在史書上的體現已成為我國史學上的一個優良傳統。

在人口和地理的關係上過去中國史學家也有一些認識這可說是人口地理思想的萌芽。

司馬遷已經注意到地理條件跟人口分布的關係。他說三河地區因居“天下之中”又是曆代君主建都的地方所以“土地狹小民人眾”;三河北1《後漢書·郡國誌》一。

部的中山是“地薄人眾”;上穀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齊地因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寬緩闊達”的社會風俗而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具五民”;鄒、魯一帶也是因為“頗有桑麻之業”故亦“地小人眾”。他講關中人口和地理的關係比較具體關中之地占當時全國三分之一而人口不過當時全國十分之三。他還注意到有的地區人民“好稼穡”有的地區則“業多賈”1。這些涉及到對人口分布的密度和人口部門構成的朦朧認識。司馬遷還看到關於人口與它的土地麵積比較起來不算是多的但創造出來的財富卻很多以至占了全國財富的十分之六;而中山這個地方人雖然多但地理條件不好社會風氣也不好沒有創造出多少財富來。這跟後來以戶口增減來衡量社會經濟是否展的論點有很大的不同。

自《漢書·地理誌》以後在《二十四史》中有地誌者計十六家“正史”或稱《地理誌》或稱《郡國誌》、《州郡誌》、《地形誌》。它們或記人口的分布或記人口的遷徙都是以人口與地理相結合的情況著眼的這是在封建社會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在史書上的反映但也可作為我們考察曆史問題的參考。

從地理條件看政治上的興亡得失是過去中國一些史學家感到興趣的也是過去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所感興趣的。漢初劉邦打算建都洛陽。婁敬建議都長安。他的理由是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1999ooo41o1o2o婁敬這段話講得很精采也很形象他分析關中的地理條件的優勢把經濟、軍事、政治幾個方麵都考慮到了。劉邦征求群臣的意見“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按洛陽為東周之都)。”劉邦疑而不能決及至張良也說應都長安他才下了決心“即日車駕西都關中”。司馬遷很生動地記述了這件事認為婁敬“脫輓輅一說建萬世之安”評價是很高的。所謂“建萬世之安”當然是誇大之辭。但直至唐代中葉杜佑仍然認為關中的地理條件對於政治上的鞏固和統一是很重要的。他指出“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饒號稱6海四塞為固秦氏資之遂平海內。”這是從曆史上來看。同時他針對唐初有關遷都的議論強調說夫臨製萬國尤惜大勢秦川是天下之上腴關中為海內之雄地巨唐受命本在於茲若居之則勢大而威遠舍之則勢小而威近恐人心因斯而搖矣非止於危亂者哉!誠係興衰何可輕議。2999ooo41o1o211tgno1o2gn司馬遷和杜佑的看法說明在漢唐時期關中的地理條件對這兩個盛大的皇朝的政治統治是很重要的。李吉甫也讚同司馬遷和杜佑的看法他根據《史記》所記認為“漢祖入關諸將爭走金帛之府惟蕭何收秦圖書高祖所以知山川阨塞戶口虛實。厥後受命汜水定都洛陽留侯演委輅之謀田肎賀入關之策事關興替理切安危舉斯而言斷可識矣。”他申明自己撰寫《元和郡縣圖誌》的目的是要“佐明王扼天下之吭製群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製之端”。他甚至認為中唐以來“成當今之務1以上均見《史記·貨殖列傳》。

樹將來之勢則莫若版圖地理之為切也。”1把地理條件和人們對地理條件的認識和利用看作是“事關興替理切安危”的問題是這位政治家和曆史、地理學者的政治經曆和學術研究所達到的一個共同的結論。

都城是曆代皇朝政治統治的中心;都城的地理條件曆來受到更多的重視此即所謂“卜都定鼎計及萬世必相天下之勢而厚集之”2。上文所述地理條件跟政治統治的關係有些就是和都城相關聯的。劉知幾主張“凡為國史者宜各撰都邑誌列於輿服之上。”3這說明他對於都城在國史編纂內容上的重視。不過劉知幾主要還是從政治統治的曆史經驗提出這個問題的沒有著重於地理條件的考察。唐末昭宗時國子博士朱樸曾上書言當世事並從地理條件的得失提出遷都的建議認為古王者不常厥居皆觀天地興衰隨時製事。關中隋家所都我實因之凡三百歲文物資貨奢侈僭偽皆極焉;廣1tgno1o3gn明巨盜陷覆宮闕局署帑藏裡閈井肆所存十二比幸石門、華陰十二之中又亡高祖、太宗之製蕩然矣。夫襄、鄧之西夷漫數百裡其東漢輿、鳳林為之關南菊潭環屈而流屬於漢西有上洛重山之險北有白崖聯絡乃形勝之地沃衍之墟。若廣浚漕渠運天下之財可使大集。自古中興之君去已衰之勢就未王而王。今南陽漢光武雖起而未王也。臣視山河壯麗處多故都已盛而衰難以興已;江南土薄水淺人心囂浮輕巧不可以都;河北土厚水深人心強愎狠戾不可以都。惟襄、鄧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遠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1999ooo41o1o4o朱樸的建議沒有被唐昭宗采納。這時的唐皇朝已岌岌可危非遷都之舉可以挽回頹勢足見朱樸在政治上是很迂闊的。但是他的這些議論透露出由於地理條件的變化關中地區已逐漸失去了經濟上的優勢;由於社會的動亂、政治的長安已不再具有盛唐氣象。這跟中唐時期杜佑、李吉甫對長安的看法已有很大的不同。朱樸建議中的這一點啟示是不應忽視的。而他的“觀天地興衰隨時製事”的見解也還包含著辯證的因素不可完全視為迂闊之見。鄭樵在《通誌·都邑略·序》裡引證了朱樸的遷都議認為“其論‘去已衰之勢就未王而王’則前此或未有之及矣。”這也是讚成他的“隨時製事”的主張。

《通誌·都邑略·序》可以認為是從地理條件考察“建邦設都”跟政治統治關係的佳作他是從全國的地理形勢和以往的曆史經驗出對地理條件與“建邦設都”的關係和政治上興亡得失的關係作總的考察。他的主要論點是(一)在新的曆史條件(包括地理條件和政治條件)下長安、洛陽、建業所謂“三都”已不是理想的建都所在;(二)北宋建都於汴京是一個曆史性的錯誤這跟“靖康之難”有直接的關係;(三)他在這篇序論的末尾還提出南宋建都臨安是不妥當的應采唐人朱樸之議移都南陽。鄭樵的這些論點和其他一些看法並不是都很中肯的如他把“靖康之難”都歸結到北宋定都汴京這一點上就是極為片麵的。但他從總的地理條件和曆代“建邦設都”的曆史中試圖總結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認識的這一意向是很難得的。他所得到的某些具體結論如“中原無事則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則居江之南”、“自開辟以來皆河南建都”等對於我們從地理條件方麵探討曆史上“建邦1《元和郡縣圖誌·序》。

2徐元文《曆代宅京記》序。

3《史通·書誌》。

設都”的客觀規律也是很有啟性的。明清之際顧炎武撰《曆代宅京記》就曆代建都之製備載其城郭宮室、都邑寺觀及建置年月等史實其總序部分亦多述前人論議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輯錄都城曆史資料的專書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

過去中國史學家一方麵認為地理條件跟政治上的興亡得失有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麵也認為地理條件的作用不是孤立的、絕對的。賈誼的《過秦論》是一篇著名的史論它表明了對地理的及其它物質的條件的作用不能作絕對的理解。他指陳了秦占有各方麵的優勢包括地理條件在內但曆史展的結果卻是秦亡漢興。這是為什麼?他寫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的論點在後來的史學家中也多有之。這可見過去中國史學家對於地區條件作用的看法是有相當辯證的因素的。

過去中國史學家關於地理條件跟曆史展的關係的撰述是很豐富的還有一個傳統的特點這就是重視它的社會作用。在這方麵顧炎武所編《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兩部代表作。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作者自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起。用了二十多年的功夫編纂而成的。作者寫這部書時是處在曆史的重大轉折時期他在序言中講到了他編纂的目的崇禎己卯秋闈被擯退而讀書。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於是曆覽二十一史及天下郡縣誌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餘帙。一為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

他說的“輿地之記”是指的《肇域誌》。他說的“利病之書”即係《天下郡國利病書》。作者所處的曆史環境和他所堅守的“文須有益於天下”的主張1使他的“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的心情帶有強烈的時代感。他窮究於地理而著眼在“利病”正集中地反映了他為經世致用而編纂此書的目的。

作為講地理的書《天下郡國利病書》在編次上反映出作者對地理條件認識的三個層次一全書卷敘“輿地山川總論”。這是對全國地理條件的概述是全書的總綱。它從地脈(山脈分布)、形勝(地形特點)、風土(氣候差彆)和百川考(水係源流)等四個方麵勾勒出全國地理麵貌及其特點所用文字不多但輪廓卻很清晰。二全書以絕大部分篇幅分彆論述了北直、江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以及東北、北部和西北邊疆的地理情況;論述過程中先內地而後邊疆並專立“邊備”、“河套”、“西域”三個卷目表明作者對邊疆地理的重視。三書末扼要論述了中國跟有關國家的地理關係、貿易關係以及一些國家的地理狀況反映了作者所具有的開闊的視野。這三個層次反映了作者在認識地理條件的問題上注意到全局和部分、內地和邊疆、中國和外國這幾個方麵的關係。這是他在見識上過前人的地方。《天下郡國利病書》記各地的自然環境、政區劃分、經濟狀況和戍守形勢等而以記述各地經濟狀況為主因而在地理書中獨具特色。它記述經濟狀況的方麵很寬廣包含漕渠、倉廒、糧額、馬政、草場、鹽政、屯田、水1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九《文須有益於天下》條“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

利、賦稅、徭役、戶口、方物等等其中又以記述土地、賦役、水利最多。關於土地它涉及到土地的分配製度、占有和使用情況土地兼並的展以及因自然條件的變化而引起的土地變化和農田建設等等。全書除對各地屯田興廢得失有較多的論述外還記述了不同地區在區田、丈地、清田方麵的種種情況1記述江南地區沙田、洲田的情況以及荒田、勳田、僧田等情況2。關於賦役作者一方麵注意於全國各地的賦役情況另一方麵則尤矚目於江南的賦役之重。他重視《大學衍義補》的說法“韓愈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鬆、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十九也。”3又引證王象恒《東南賦役獨重疏》之說“人止知江南錢糧之多欠而不知江南止完及七、八分已與宇內之重者相等矣;江南止及六、五分已與他處完輕者相等矣。”1顧炎武在《日知錄》裡提出“蘇鬆二府田賦之重”2的論點當是他研究了明代全國賦役情況特彆是江南賦役情況後得到的結論。此外作者引證各方麵材料披露明代一條鞭法在有的地區“屢行屢止致使忠實良民田鬻大半戶口尚高經年累歲獨當各樣重差無息肩之日苦累不可勝言”3;在另一些地區已經到了“祖宗劃一之規、易簡之政果終不可複哉果終不可複哉”的地步了4。關於水利作者征引大量曆史文獻及前人的有關言論對全國各地水利事業均有記載有的著重臚列曆代水利有的著重分析一方水利現狀還有關於這方麵的奏議、調查、記事。值得注意的是跟作者重視江南的賦役狀況一樣他也十分重視江南的水利狀況故於江南水利論述尤多。這反映了明朝時期江南在地理條件上的特點和社會經濟上的地位。

《天下郡國利病書》在篇幅上以江南、北直、山東、陝西為最多浙江、廣東、四川、湖廣次之福建、雲南、山西、河南、江西又次之廣西、貴州最少。這固然有作者在材料纂輯上的原因但也大致反映了明代各地區在全國經濟、政治中的地位的不同。這跟唐中葉以前人們講地理、論食貨必推關中的情況相比已不可同年而語。

《天下郡國利病書》雖以輯錄前人論述成編但於選材、標目、編次之中亦足以窺見作者開闊的視野、深刻的政治見解和經世致用的編纂目的;它雖是一部地理書但卻蘊含著編纂者的豐富的經濟、政治思想。

比《天下郡國利病書》稍晚的《讀史方輿紀要》是顧祖禹以二十年功夫撰成的一部地理名著。全書一百三十卷附《輿圖要覽》四卷文字浩繁結構嚴謹。《讀史方輿紀要》的正文主要包含三個部分一是“曆代州域形勢”。這是有關自上古直至元、明的行政區劃及其沿革是曆史地理部分。二是分敘全國各地方輿。這是以明代行政建置為次第論述兩京及十三布政使司所轄範圍的地理形勢含序論概述分論各府、州、縣、長官司的山川形勢和城、鎮、營、寨、堡、關、隘、橋、驛等軍事設施。這是政治、軍1參見《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一一、河南三、湖廣五。

2參見《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一三。

3《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三。

1《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六。

2《日知錄》卷一o。

3《天下郡國利病書》山東五。

4《天下郡國利病書》河南四。

事地理部分。三是總敘全國山川分布。這是輯錄前人著作中有關文獻資料編纂而成是自然地理部分。附錄《輿圖要覽》有地圖數十幅圖前有序圖後有表;其中“九邊圖”和《黃河圖說》、《海運圖說》、《漕運圖說》等也反映出作者對於軍事的重視。

《讀史方輿紀要》是一部以地理為基礎、以闡明軍事上的成敗為主要內容、以總結政治興亡為目的的巨著。作者為各地方輿所撰的序論最能反映出作者在這方麵的造詣和旨趣。顧祖禹論江南方輿說“以東南之形勢而能與天下相權衡者江南而已。”1論河南方輿說“河南古所稱四戰二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2論浙江方輿說“浙江之形勢儘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未可一日保也。”1這是用幾句話就概括了不同地區的地理形勢的輕重、得失從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功力和見解之深。

顧祖禹在論述各地方輿時注意到結合社會曆史的多種因素來評價它們的地位尤其顯示出作者傑出的政治見解和軍事思想。例如他論山東方輿說山東之於京師犬牙相錯也。語其形勝則不及雍、梁之險阻;語其封域則不及荊、揚之曠衍。然而能為京師患者莫如山東。何者?積貯天下之大命也。漕渠中貫於山東江淮四百萬粟皆取道焉。2999ooo41o11o1這是從漕運與京師的關係來看待山東地理位置的重要。

作者論四川方輿則認為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3999ooo41o11o2這是強調險不足恃和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所以作者感歎地說“夫恃其險而坐守之以至於亡又豈惟蜀為然哉!”

在講到陝西方輿時作者指出陝西據天下之上遊製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陝西而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蒲洪、姚萇之時可以用關中矣而其人非也;諸葛武候之才足以用關中矣而其時非也;張浚之時可以用關中浚之識亦知關中為可用而其才非也。4999ooo41o11o31tgno11ogn這是一方麵講了關中地理形勢的重要一方麵又講了這種地理形勢要揮作用是跟一定的時機、人的行為和才能有密切的關係。

在講到湖廣方輿時作者寫道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1999ooo41o111o作者一一分析了這三種不同結論的根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考察某地地理條件時能夠緊緊把握住局部和全局的關係並按照不同的層次來評價它們之間的關係。

以上這些都顯示了顧祖禹的淵博和卓識。

《讀史方輿紀要》曆來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人們稱讚它“辨星土則列山川之源流詳建設則誌邑裡之新舊至於明形勢以示控製之機宜紀盛衰1《讀史方輿紀要·江南方輿紀要序》。

2《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方輿紀要序》。

1《讀史方輿紀要·浙江方輿紀要序》。

以表政事之得失其詞簡其事核其文著其旨長藏之約而用之博鑒遠洞微憂深慮廣誠古今之龜鑒治平之藥石也。有誌於用世者皆不可以無此篇”2。說它“不征奇不探異網羅放失於古今成敗利鈍之際三致意焉”3。認為“非具上下縱橫之識而悠然有所會者亦何有於是書”4而其特點則在於詳論“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得失成敗之跡”5。這些評論大多還是比較中肯的。

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的有關論點西方學者對於地理條件跟曆史展的關係這一問題也有不少的論述。

近代歐洲的學者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大大地向前展了從而具有係統的理論的形式。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esieu1689—1755)在其所著《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提出土壤的性質和地形的特點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政體和法律的形式。他認為一個國家土地優良就自然地產生依賴性。鄉村的人是人民的主要部分;他們不很關心他們的自由;他們很忙隻是注意他們自己的私事因此土地肥沃的國家常常是“單人統治的政體”土地不太肥沃的國家常常是“數人統治的政體”;這有時就補救了天然的缺陷。

因此他得出結論說山地、平原、近海三種地形會產生三種不同的政體即“居住在山地的人堅決主張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則要求由一些上層人物領導的政體;近海的人則希望一種由二者混合的政體”。在孟德斯鳩看來居住在不同地形上的居民在保衛自由的能力和追求自由的熱情上有很大的差彆進而造成了他們對政體選擇的不同要求。

孟德斯鳩還認為土地腴瘠的不同對於人們性格的形成、精神的熏陶也會造成很大的差彆。他說“土地貧瘠使人勤奮、儉樸、耐勞、勇敢和適宜於戰爭;土地所不給予的東西他們不得不以人力去獲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寬裕而柔弱、怠惰、貪生怕死。”他還認為氣候的不同會影響到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麵貌和命運氣候比較好的地區容易受到彆的民族的侵擾如“波斯、土耳其、俄羅斯和波蘭的最溫暖的地區曾受到大小韃靼人的蹂躪”;而“由於中國的氣候人們自然地傾向於奴隸性的服從”等等。1孟德斯鳩從論證“法律和土壤的性質的關係”出廣泛地探討了地形、氣候、土壤跟社會展的關係。他在探討中所得到的一些具體的結論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甚至是極其荒謬的。他把民族的精神的形成和國家的政體的形式統通歸結為地形、氣候、土壤等地理條件顯然是片麵的。由於孟德斯鳩沒有較多地從物質生產方麵來認識地理條件的作用所以儘管他的這些理論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對後世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即片麵誇大地理條件在社會展中的作用。

2《讀史方輿紀要》吳興祚序。

3《讀史方輿紀要》熊開元序。

4重刻《讀史方輿紀要》黃冕跋。

5《讀史方輿紀要》魏禧序。

1以上參見張雁深譯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第279—283頁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1版。在孟德斯鳩後的一個多世紀德國大思想家黑格爾(i1he1e1177o—1831)從曆史哲學的高度精辟地闡述了地理條件在人類曆史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他的名著《曆史哲學》中明確地提出了“曆史的地理基礎”這個概念他這樣寫道助成民族精神的產生的那種自然的聯係就是地理的基礎;假如把自然的聯係同道德“全體”的普遍性和道德全體的個彆行動的個體比較起來那末自然的聯係似乎是一種外在的東西;但是我們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從而1tgno113gn表演的場地它也就是一種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礎我們所注重的並不是要把各民族所占據的土地當作是一種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這地方的自然類型和生長在這土地上的人民的類型和性格有著密切的聯係。這個性格正就是各民族在世界曆史上出現和生的方式和形式以及采取的地位。

這一段話可以看作是黑格爾關於“曆史的地理基礎”的總的看法。他把“地理的基礎”也看作是他的“絕對精神”借以“表演的場地”但他卻明確地指出了“地理的基礎”跟“各民族在世界曆史上出現和生的方式和形式以及采取的地位”有密切的聯係。在這裡黑格爾思想中的合理的內核是被他的唯心主義的外殼包裹著的。

黑格爾認為由於氣候條件的差彆各個地區在世界曆史上所揮的作用是極不相同的有好些自然的環境必須永遠排斥在世界曆史的運動之外在寒帶和熱帶上找不到世界曆史民族的地盤。因為在極熱和極寒的地帶上人類不能夠作自由的運動;這些地方的酷熱和嚴寒使得“精神”不能夠給它自己建築一個世界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溫帶當然是北溫帶因為地球在那兒形成了一個大6正如希臘人所說有著一個廣闊的胸膛。

這裡黑格爾以全球的眼光來看待寒帶、熱帶和溫帶在世界曆史上的不同作用這在人類認識史上還是第一次。他把寒帶和熱帶“永遠排斥在世界曆史的運動之外”的論點當然是不對的因為熱帶至少曾經是人類祖先活動的地方;但是黑格爾指出溫帶在人類曆史展上具有比寒帶和熱帶更大的優越性這一事實則是正確的。


最新小说: 糙漢與嬌花 重生才知,我竟是清冷權臣白月光 老師卡卡西,超時空同居野原琳 鍛造師:開局逮到校花偷我異能鎖 超神製卡師 童年的桑葚 兵王:我的訓練科目能自動升級 惡雌超凶猛,但被七個獸夫團寵了 驢大寶的種田修仙記 超級軍工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