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
柚子剛走進隔壁張總的小院,就聞到一股清香的槐樹花味,隻見張總和媽媽正在忙著蒸包子,堂屋的鍋台熱氣蒸騰,張總一頭汗水往爐灶裡添柴,在北方大鍋做飯的習俗已經被遺棄,但就像傳統的就是經典的一樣,用木頭燒火大鍋蒸煮的飯菜保留了食物的營養成分,讓味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本來,是對快節奏現代社會追求快餐的反正,張媽媽一直把這種傳統堅持了下來,炊煙嫋嫋的景色也成了這座古城僅存的過去記憶。
“柚子,你是踏著飯點來的,真有口福啊。”張總站起身來,揭開鍋蓋,在蒸汽籠罩下,雪白的槐花大包出鍋了,張媽媽手拿碗與柚子碰了個正懷,“媽媽,你這麼大年紀還忙活做飯,來吃現成的,我都不好意思了。”柚子說完接過張媽媽手中的碗,把三碗小米粥盛好放到飯桌上,張總到院子裡采摘了一盆新鮮的紅蘿卜切成細條,再撒上一些白糖和醋,一盤糖醋蘿卜就做好了,“柚子,我們坐下吃飯吧。”張媽媽熱情地招呼,糖醋紅蘿卜、小米粥、槐花包,紅黃白三色絕配的美食,一下子把柚子的食欲激發起來,“張媽媽,我好久沒吃你做的飯了,今天有口福,我要好好享用,謝謝你媽媽。”柚子吃的比說的快,兩口就把包子吃了一半,“柚子,不急慢慢吃,包子多的是。”張媽媽關心地說,張總在一旁看著柚子偷偷地笑,把柚子笑的有些緊張,張總左手指向柚子,右手做了一個抹嘴的動作,柚子一下子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擦去嘴角的槐花,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張總,798文化創意園馬上就要開園了,你的婚慶館設在港城民俗文化園東南,這幾天工程收尾,你把展品準備好,就可以去布展了。”柚子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張總,“柚子,我結婚穿過的對襟棉襖,可以作為展品捐獻給婚慶館嗎。”張媽媽說著起身拿出一件衣服,這是清末北方常見的女人結婚服裝,因為是在冬天結婚,對襟棉襖是用了當地最好的水洗麵料,正前胸繡著一對紅紅的牡丹花,一邊一朵,時間久了繡線有些殘破,在對襟棉襖的一對袖口各包裹著一個黑色的套袋,這是為了洗衣做飯看孩子用的,是怕衣服沾上汙跡,古人的用心可見一斑,張媽媽打開對襟棉襖,做工精細的漂亮棉襖讓柚子心中一動,“張媽媽,我想穿上你的這件衣服,感覺一下。”“好啊,柚子,你的氣質與這件衣服很吻合的,我幫你穿上。”
古時的棉襖都是右邊對襟大,左邊對襟小,右邊要包裹左邊,這樣有雙重保暖的作用,古人的設計不愧是應季實用的,張媽媽幫柚子穿好對襟棉襖,“柚子,你就是這件衣服的主人,大小尺寸就是為你定製的,一個美麗的新娘被你演繹的淋漓儘致,簡直太美了。”張總不禁讚歎起來,他拿出單反相機按下快門,一個楚楚動人的小家碧玉形象,成就了張總的經典人物寫真照。
張媽媽拉著柚子的手,滿目愛惜地看著她,似乎要說什麼但又把話咽了下去,“柚子你是一個好孩子,會有福報的。”柚子聽張媽媽說過,她的丈夫在解放前被迫去了台灣,“張媽媽,張總爸爸有消息嗎。”“我一直在通過港城台辦打聽他的下落,但沒有回信。”“張媽媽,我有個朋友在瑤琴島開了一家養老院,聽她說過當年瑤琴島有很多男人被抓壯丁去了台灣,這幾年有些人與家人有了聯係,我回來讓她打聽一下吧。”柚子想起了範姐,可以通過她尋找一下張總的父親。
“謝謝你柚子,我把他爸的照片找出來,不過這是年輕時的,麻煩你了。”,張媽媽拿出的照片已經發黃,有些模糊,“張媽媽,叔叔好英俊的,我去掃描一下,恢複照片的清晰度,你就等好消息吧。”“柚子,媽媽這些年最大的心願就是與爸爸團圓,我要真心感謝你。”張總帶著感情說道。
柚子臨走的時候,張媽媽送給她四個槐花包,柚子謝過後,剛回到家,小琦從屋子走了出來,“柚子姐,槐花大包子是送給我吃的嗎,有好吃的總想到我,我的好姐姐。”小琦有些耍賴皮,“你啊就是個大饞貓,在這等著那,好吧全部拿去。”小琦有些等不及,張口就吃上了,“真好吃,姐姐我今天去參加港城十景繪畫大賽,剛好沒吃飯,餓壞了,這就叫來到早不如來的巧。”
小琦把他畫的港城十景之一的“十字街頭”,展示給柚子看,“小琦,這幅十字街頭可以做成絨繡作品的,我先把這幅畫替曲姐預定下來。”“好的,吃人家的嘴短,姐姐我免費轉讓版權。”“你現在學的越來越貧了,不理你了。”說完柚子一轉身回到屋裡。
好長時間沒和李迪聯係了,柚子微信李迪,李迪發來798文化創意園開業準備邀請的貴賓名單,“柚子,這段時間把你累壞了,你看一下名單,確認下來我馬上回去,幫你籌備開園事宜。”“好啊李迪,你也不要太累,我們一起期待開園的時刻。”
李迪又發來一首詩,這是他剛剛發表在文華月刊上的,詩的名字是“五月不可觸動的風情”
風生水起
當夜雨與屋簷私語
風箏從春困中驚醒
星星點燈
為白晝升空的童年照明
當滿街的裙擺流行成風
五月卻不敢貼近地麵
怕返青的麥浪
加速橙黃
與綠意衝突
而在千裡之外
鳥語花香
五月的風
穿越我的發跡
把風景線打開
五月的風
輕柔些細潤些
苦了一個冬季
柳絮飛揚
麵對歡快的河
我還是
抓緊築堤
為夏季
蓄一池清涼
不解五月風情
紅五月激起了詩人的靈感,柚子轉發到同學微信圈,張霞又和了一首“人間四月芳菲儘,花紅五月百日新,風情萬種誰人懂,柳暗花明覓知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