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島過完2002年的春節。
直到大年初八,國曆19號,陳盛才啟程去了一趟京都。
正式開始啟動2002年的忙碌日子。
這一年,也算是內地電影行業由暗轉明的重要時間節點。
自1991年開始,內地電影票房已經遭遇了多年滑坡。
故事片的製作數量更是由1992年的170部,降至去年隻有88部的低穀。
加之門外“好萊塢”群狼環伺,如《指環王》、《星球大戰》,《蜘蛛俠》,《哈利波特》等好萊塢大片,也即將排隊引入內地院線。
許多學者預測,這極有可能衝垮,本就已經生死一線的國產電影。
去年整個電影市場行業的反饋,也正如這些學者所預料的一般。
電影觀眾們對於進電影院消費的**越來越低。
就算想看電影,也隻是看國外的大片。
唯一的一個例外,也就是陳盛的《寄生蟲》了。
隻是除了陳盛的《寄生蟲》,以1.5億人民幣票房,成為全年票房冠軍外。
華語電影票房排名第二的,是馮小鋼執導的《大碗》,隻不過票房隻有區區4300萬。
遠遠落後於總排行榜第二,邁克爾·貝執導的《珍珠港》,1.05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
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潛在龐大觀影人群市場,這種票房成績顯然是極其低迷的。
所以許多電影院,在這種情況下都被迫改為茶樓或者是錄像廳。
甚至就連錄像廳裡放的也大多都是港島的武打片。
意識到情況危急,內地也實行了影院製改革,意在釋放民營資本活力。
借著這樣的契機,盛大院線的擴張速度也顯著增快。
短短一年時間,就以極低的價格,在內地擴張了50家電影院。
使得盛大院線的電影院總數,達到了190家之多,總銀屏數更是達到了560塊。
與此同時,內地電影院的總數,一共也就1939家,銀屏總數更是不足4000張。
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目前的經營狀況以及內部設備等情況,都顯得難以言狀。
所以去年一整年,內地電影票房總收入9.9億元,僅僅盛大院線一家,都獨占了三成之多。
並且借著上頭釋放民營企業的政策,陳盛還提前在京都,成立了盛大影業分公司。
成立之初,自然也在內地影視圈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明眼人都知道,陳盛此舉絕非無的放矢。
再結合之前《寄生蟲》與《小偷家族》兩部電影。
不出意外的話,陳盛應該是要正式進軍內地電影行業了。
就連“好萊塢六大”,在陳盛橫插一腳後,都挨了兩個**兜。
所以樺誼、新畫偭等製片公司,一時間都是如臨大敵。
如範栤栤、趙微之流,更是第一時間找上門,想要簽約到盛大影業旗下。
隻不過身為負責人的劉建國,按照陳盛的指示,直接將所有人拒之門外。
畢竟將演員簽約到公司,就意味著後續的電影資源需要向他們傾斜。
同時還得承擔著,將他們捧紅後翻臉不認人的風險。
所以陳盛的打算,還是跟港島的盛大影業總公司一樣。
除了自己拍戲需要,偶爾幫自己的忙外,就專門做電影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