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朱棣是藩王上位,所以就開始對藩王限製極大,免得有人走了他的後路。
既然我淋過雨,索性我就把所有的傘全都給掀嘍,你們一個都彆想有人打傘。
也就是說,無論人事、考察還是司法,藩王對王官都沒有任何實質權力。
相形之下,經過朱棣的刻意轉變,朝廷賦予王府官監察藩王及王府的職權,鼓勵王官告發,打壓藩王。
這使得王官雖名為藩王屬官,但其實際地位卻位於藩王之上,形成了一種名實不相符的局麵。
王官“欺淩”藩王的現象也在所難免,且頻繁地發生。
連宣德的親弟弟都被下人欺負的想要自殺,被朝廷知悉後,梁王還上書給下人免罪,氣得宣德大怒。
他認定是這個人欺辱的弟弟連上書都是被脅迫的,平日裡過的日子定然淒慘無比,遂差人做掉下人。
辱王的情況可想而知。
但好就好在朱元璋沒有看見什麼子孫後代賣溝子的史料。
從正德朝開始,宗祿成為財政的重要開支,藩府所在的布政司出現了拖欠宗祿的現象。
朝廷征收稅賦越來越少,需要供養的藩王也越來越多。
針對如何減少宗祿開支,以緩解財政負擔的問題,嘉靖一朝的士大夫官員紛紛上疏建言。
其中就有人大膽提議放開藩禁,就是出了五服的讓他們從士農工商之業,自謀生路,這樣朝廷與宗室便是兩難自解。
到了萬曆年間,宗室遇到的困難更大,許多人都收不到祿米。
下層宗室多不能自存,提出兩項建議。
一是聽無名無爵的宗室從士農工商之業。
二是令宗室中有文學才能者一體應舉入仕,按照王親任官事例,不任京官不握兵權。
但是,總有官員不想推動這樣做。
他們便把朱元璋編纂的祖訓拿出來,說祖宗之法不可違。
《皇明祖訓》中有部分限製諸王權力過於膨脹的內容,但絕無限製宗室諸如出入自由、交往自由、參與政治等內容的條款。
藩禁政策主要形成於靖難之後的永宣時期。
禮部並非不知,借《祖訓》來論事,是大明朝官員的慣習做法,意在表達藩禁政策已經實施一百多年,根深蒂固,難於更改。
當然也有官員從實際考慮,大明宗藩位於全國各地,期間情況大相徑庭,難於整齊劃一,若不綜合各宗情況從容商量,恐激於駭聞,反生嫌隙。
最重要的是開禁乃對宗室製度的變更,事關重大,禮部不敢擔責,怕落個變亂之罪。
他們秉承著就是既然這座屎山還能運行,且有效的運行了一百多年了,咱就不要隨便改代碼了。
改完代政)碼策)大明能不能平和運行還是個問題呢。
一旦出了問題,這口鍋誰背啊?
反正我是來當官掙錢的,不是來背鍋的。
朱元璋越往後翻,越心驚。
因為他想著就是自己的子孫後代不用乾活也餓不死。
但這本冊子上記載的事情,卻是讓他大吃一驚。
到了大明後期,朝廷賦稅都收不上來,藩王的宗祿更是拖欠的不行。
藩王主脈倒是還好些,能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他們有點好心的,就救濟一二自己的窮親戚。
可窮親戚太多了,以至於許多下層宗室都沒有名字,去要飯吃,甚至主動坐牢就為了口吃食。
朱元璋看到這裡,眼淚都下來了。
怎麼會變成這樣?
咱製定的不讓子孫後代餓死的,用不著乞討的生活,怎麼他們還有人過上了這種悲苦的祖先生活!
到了最後不少宗室人竟然都加入了起義軍,喊著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一同推翻大明的統治,更是讓朱元璋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這本小冊子,朱元璋前麵看的是咬牙切齒,暗罵自己的兒孫不爭氣,後麵看的是淚流滿臉,充滿了懷疑。
他們如何能落到這般窘迫的田地啊?
咱定的政策出發點是極好的,但怎麼就沒按照咱預想的發展咧?
朱元璋黃袍加身後,定然是發生了“變質”,隻是他自己都沒有體會出來罷了。
當年始皇帝遊會稽,車隊駛過,項羽在人叢裡言語:“彼可取而代之!”
這句話,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腦子裡都浮現過。
史上不乏接近成功的造反者,最後不虎頭蛇尾的卻隻有朱元璋,因為老朱是他同類造反當中變化最小、最少的一個。
拋除老朱嗜殺的性子外,其實他是一個非常節儉之人,而且也不是做樣子,是窮慣了的,難以改變。
而且他的老農思想絲毫沒有改變,隻要自己夠節儉,給子孫後代們留下的富貴就更多,那他就更高興!
陳友諒、張士誠等人腐化的極快,反倒是老朱一直帶頭節儉,遏製住奢侈風頭。
無他,真是窮怕了。
為子孫計,朱元璋不想自己的後代再去過那種苦日子了,所以才想給子孫後代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現在老朱瞧著這本薄薄的冊子,著實是哭嚎了一陣。
他們哪有美好的未來啊?
朕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那大的家底,怎麼就養不起咱的子孫後代了呢?
糧食全都哪裡去了?
錢都去了哪?
朱元璋可以肯定大明中後期一定發現銀礦了,講道理是不該缺錢的。
可朝廷沒有錢了,宗室也沒有錢了,官府收不上來稅。
難不成年年大災?
可真要這樣,百姓早就該活不下去造反了啊!
錢被誰給拿走了?
在淚水留下來那一刻,他腦子裡立馬就浮現了最不信任的那個團體。
那就是文官!
他們上下其手,把本該屬於咱大明的錢,咱子孫的口糧全都給貪墨走了。
可那是大明一百多年以後的事情,朱元璋不知道要怎麼殺了那麼些文官。
同時也讓他清楚的知道,他自己的祖訓會給子孫後代設置上一道極大的枷鎖,那些文官集團會有祖訓來限製後代皇帝的所作所為。
老朱還想再端詳端詳那本薄薄的冊子,結果畫麵一轉就瞧見王布犁在那裡滑雪。
等到回到現實之後,朱元璋紅著眼睛,終於感受到他自己的操心,對於後代子孫們而言,其實是有些雞肋的。
是他想簡單了。
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你不能光想著對伱有利的那一麵,而忘記了對你不利的那一麵。
朱標這個時候守在身邊,瞧見他爹這番神色,大抵是沒看見什麼好事。
於是趕忙給他爹倒涼茶,讓他爹消消火。
過了好一會,朱元璋才開口道:“標兒,咱定的祖訓錯了?”
“啊?”
朱標瞪著眼睛有些不敢相信,因為他以前聽自家老爹對於這件事是非常得意的。
有這本祖訓存在,後世子孫想要遭到臣子欺騙都很難得。
難不成在仙境當中,爹他看見未來這本祖訓不好的地方了!
朱元璋便慢慢的給朱標講了一下藩王不成器的事情,以及到了大明後期宗室子孫的慘樣。
這番話聽得朱標更加不知所措。
如此一來,便同父皇定下政策的出發點,南轅北轍了屬於是。
“爹,這件事還需從長計議啊!”朱標連忙開導了他爹一句。
“是啊,咱還得從長計議。”
朱元璋擦了擦自己的淚痕,隻覺得心力交瘁,照這樣下去,他每日都發愁,不知道還能扛多久高強度的工作。
朱標心裡暗暗咋舌,這次又沒有趕上親自瞧一瞧,也太突然了。
不過對於他爹的描述,朱標一時間也想不到什麼好辦法。
尤其是這種秘辛之事,絕不能為外人道。
就算是問朱標也不知道該怎麼問,免得被人看破了,覺得你這個太子腦瓜子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