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意誌也忒不堅定了。
看樣子今後老朱不是沒有原則,不同意那就是錢沒加夠唄。
王布犁暗暗想著,他縱然是當了皇帝,可骨子裡沒見過世麵的潛意識也改不了。
待到他們二人都走後,檢校才把他們之間的對話記錄交給朱元璋。
朱元璋仔細瞧了瞧,對於王布犁這個收取賦稅累進製也是極為感興趣的。
至於胡惟庸說的勳貴土地跟他兒子們的土地,那能並為一談嗎?
這種人不是天分極佳,又如何能解釋的過去呢?
因為張居正死後,萬曆為了清除先太師當國時候帶給他的不利影響,樹立獨屬於皇帝的權威,實行有效的統治。
要不是為了在立國前收攏人心以及能有個好名聲,朱元璋早想讓他們知道知道,什麼叫做你死了,錢糧也還是我的意思!
王布犁這小子的“毒計”出的,越發的讓朱元璋感到滿意。
“一個一個比猴子還精。”
朱元璋雖然這樣安慰兒子,主要是他覺得自己兒子過於“仁慈”,是乾不了這種事的。
憑什麼江南這批人選擇跟咱合作,咱就得保證他們的子孫永享富貴啊?
在言官的配合下,完成了對張居正的清算。
但也有血性,敢於親征以及同底下的大臣爭鬥奪權,倒是讓老朱挺滿意的。
他認為皇帝就是該悠閒的活著,對於內閣權力重一點,朝廷有相權也沒什麼關係。
同樣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張居正那樣“權威震主”的首輔,清除閣權對自己的統治威脅,萬曆是抓著大權不放,堅決避免權相秉政。
“胡惟庸也不是個蠢貨,他豈會主動割自己身上的肉?”
尤其是在一個多月大明沒有皇帝的時間內,以楊延和為首輔代為攝政,進行了一係列的新政,被稱為救時宰相。”
眾人以為萬曆大權在握,定然是有心氣大乾一場。
結果這小子的十五歲開始跟那幫三朝元老勢力相互爭鬥。
這孫子修仙煉丹,想要從那些二三朝臣子裡奪取權力,又沒有自己的基本盤,沒有力量對抗,這個皇帝當的很難啊!
甚至連朱標都揉揉自己的眼睛。
像這種先天皇帝聖體,很容易在晚年就走上昏聵的道路,大抵是活的時間太長了。
當年為了更快的創立大明選擇同江南那批大地主們合作,朱元璋相信這批人被自己給騙了之後,指定不會死心的。
所需土地也就是自己的親兒子們傳承下去的那麼一點,也不會變動。
況且朱元璋認為自己已經做出極大的改變,沒有要求供養所有子孫後代一輩子,隻是讓自己的子孫在五六代後就能自由擇業,避免他們出現活活窮死的局麵。
“不對勁。”
“爹,我覺得這孫子有一點點厲害。”
“爹,怎麼了?”沉溺於看這神奇之書的朱標連忙詢問。
他開始整個四個輔官,三個月一輪就是為了防止他們專權。
尤其是老朱從小貧民出身,乾活多,廢除相權之後即使日理萬機,但是他勤快,能力強,身體素質也強。
實行兩年後便出了事,被老朱給廢除這個製度,他又找殿閣大學士作為顧問,屬於內閣的萌芽了。
朱元璋其實是有些擔憂,胡惟庸為了表明忠心給他提出這個建議來。
朱元璋也倒吸一口涼氣,這孫子的權謀手段確實是有點強啊!
咱十八歲還他媽的路邊要飯呢。
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之人皆是小人,專權亂政。
老朱自己貧民出身,要過飯,當過流浪和尚,跟其餘皇帝大不相同。
這位太祖皇帝不希望有強大的相權存在,寧可親曆親為,這就是他的治國特點。
治理天下確實需要幾個心眼實的,但更多的是需要有人出謀劃策的。
與其讓他們等待時機報複咱的大明,不如先一步把他們給噶嘍,如此才能把對大明有威脅之事消滅於萌芽當中。
自古以來,誰不渴望成為人上人啊?
“王布犁這小子也忒壞了,險些壞了咱的計劃。”
在萬曆打擊張居正、馮保之後,首輔們從張居正的下場當中汲取了教訓,再也不敢自作主張,越權專擅了。
朱元璋則是凝重的搖頭:“正德這小子是個色中餓鬼,怎麼可能會沒孩子?”
朱元璋瞧著嘉靖的權力鬥爭:“難不成是他活的時間太長了,感覺天下無敵,也走上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後路嗎?”
朱標同樣覺得王布犁這個政策雖好,避免土地越多的人資本會越來越雄厚,最終吞並其餘本來有土地的百姓,導致天下大亂。
天下那麼大,如何還要跟自己的子孫後代收稅!
畢竟老朱認為他一副爛牌的人都能當上皇帝,那比他優勢還大的人,就沒有心思嗎?
丞相製度還能不能廢除了?
這不利於大明未來的良好發展。
“嘉靖帝因大禮議之爭,嘉靖三年,聽任三朝元老楊延和離任,對內閣成員進行大換人。
那大明還是咱老朱家的天下嗎?
“標兒,你覺得王布犁提的這個收取賦稅的法子如何?”
“到底是怎麼回事?”
娘的。
緊接著書籍自動翻篇:
看似是給他們提升權力,實則數任內閣大臣都被他牢牢握在手裡。”
朱標同樣看的有點激動,以前聽爹說過嘉靖的光輝事跡,沒成想這孫子外藩當皇帝,沒有根基的情況下,還能操作出如此成就來,著實是讓他也驚詫不已。
關鍵是朱元璋覺得自己能有這般有天分的子孫後代而感到興奮,這孩子真是當皇帝的好苗子啊!
從這孫子的看不上,到這孩子的稱呼,老朱內心深處對於嘉靖的觀感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縱然是皇家子嗣,也不能完完全全的長大成人。
“興許是孩子沒有長大成年夭折了吧。”
萬萬沒想到,咱竟然要跟後代孫子學習怎麼搞好權鬥。
這也是最吸引人建功立業的地方。
朱元璋輕輕頷首。
即使王布犁所言確實有利於大明的長久未來,但此時不合適。
朱元璋微微眯著眼睛,他總算是看明白了。
“內閣製度於永樂年間基本形成,內閣七人,江西居五人。”
嘉靖同朱元璋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樣。
即使內閣和司禮監都是滿足皇權**的需要,在張居正活著之前閣權達到了頂峰,在他死後,開始衰敗。
“等你登基後,再繼續推動這件事吧。”
朱元璋倒是無所謂手底下的人耍心眼。
所以在朱元璋眼裡,宰相製度是前朝滅亡的極大原因之一,對於前朝的曆史借鑒,堅定了老朱廢相的決心。
朱元璋拍了拍兒子的肩膀,算是給他一個信念,可是他內心想法是在雲南和遼東平定後就搞。
他既不相信宦官,也不相信臣子,完全成了孤家寡人。
畢竟江西人善於考試的事情,老朱還是門清的,他開的兩次科舉狀元郎都是江西的,那些江南有底蘊的人也考不過。
內閣的權力為何會變大。
他自己一夥,其餘人一夥,那朕的勢力指定是弱小又可憐啊!
可是老四的兒子、孫子對待政務就開始不想親曆親為了?
“正統、景泰已經出現內閣首輔以及次輔的主次等差了,天順對閣臣李賢建議言聽計從,加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
趁著他還活著,刀子還能揮舞著動。
更何況他看見那麼多次子孫後代不按照他的祖訓辦事,誰知道親兒子上位會不會繼續推動?
在加上朱元璋也害怕朱標將來活不到繼位的那個時候,總得做兩手準備,不至過於被動。
六部分理朝政的大明體製開始變為內閣首輔權壓六部的格局。
宦官集團的勢力很快就得到了抑製,閣權權力迅速遭到了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