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表演起來自然就順遂了。
顧長衛覺得很欣慰的地方就在於此
哪怕林浩是最後進組,又似乎是匆忙開拍,但事情證明他這種小人物身上的特點從第一個畫麵開始,就整個映射到了眾人的眼裡。也就是說這觀眾的第一映像,一場戲就樹起來了。
也正常,畢竟這是人家自己寫的本子。
其他人也深以為然,非要說有什麼不滿意的話
“就感覺”
“感覺”
“感覺沒那麼打中,是吧?”還是陳曉這個憨憨,一句話就說出來,而不是其他人那種欲言又止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一般來說,吐槽自己的上司、老板、領導之類的事情,大家一般是不太敢直接說出來的,或者這麼光明正大的說出來的。但實際上吧,大家也是很想當下就吐槽
而果然,一旦有人開了這個口子,
大家都會迅速跟上。
新人們紛紛發表著自己的意見
因為有話說得好,這人物亮相的第一場戲很重要,就是人見麵的首要印象就好比《紅樓夢》裡麵王熙鳳出場的那一段,奉為經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場戲給的很足。
但林浩給的很少。
每次到了讓眾人覺得“肚財被老同學這麼說好慘”的感覺的時候,林浩就用一個掩飾的動作蓋過去。
再抬起頭來,又一切正常了。
觀眾也不得不憋回去。
“我也覺得是,總感覺就少了口氣,然後我就對他生不出更多的情緒來。”
“是,很奇怪。林哥這個處理方法肯定是有意為之,所以他應該還是要以平實的視角來處理這些事情。”
“就像”
眾人對視一眼,異口同聲道“就像《冬天的骨頭》!”
新人們很快達成共識,並且相互認可。
也許是期待太高了吧,他們希望這個角色展現出來的,會是給出比較直接地情緒。
因為整個電影就是關於肚財的故事。
所以林浩亮相的這麼一個鏡頭,也算是給整個故事給出了一個基調。
而林浩這邊,確實是打算這麼處理的,但又不止於此《冬天的骨頭》裡,導演更多是記錄片式的展示;而林浩想要的顯然不止於此。
他想要的,用簡單話來表示
林浩要玩的是更高級的東西——就是雖然最後表現出來的是跟《冬天的骨頭》一樣,把一件相對的“大事”處理的平靜,但邏輯並不一樣。
詹妮弗的故事,是導演給的,她順著線索就走走投無路的時候,導演再給一條路。
肚財的故事,是自己導向的。
所以詹妮弗的故事,就已經是整個電影要表達的全部了——而《大佛》這個電影裡顧長衛講述的故事,隻是肚財生活的一瞥。而實際上肚財的故事還有很多很豐滿的部分,所以才會讓故事的走向沒有故事痕跡
導演順著演員走。
這就是他的設想了。
畢竟這些年來多數戲份,無論是《盜夢空間》還是《2012》之類的商業大片,他都是個工具人。這種以自己為主角的戲碼,也終於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