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軌的話語,充滿堅決,直接表現出了對攻破林邑都城,活捉範梵誌的渴望,作為將領,誰不想立頭功?尤其是這樣的滅國之功。
大家平日裡關係好歸關係好,上了戰場,該爭就要爭,沒有辦法退讓。
薛萬徹聞言,也是一臉凝重,看了一會地圖,隨即目光堅定的看向劉仁軌。
“大帥,要不我們賭一把,不用去接儋州的大軍了,如今這裡我們有三萬人,足夠了,直接全力進攻,三日之內攻破多農!
攻破多農之後,不休整,大軍直接往馬援銅柱方向行進,至於糧草,如今這裡儲存的糧草足夠我們食用二十日,這二十日內,我們從林邑之中收取糧食。
多農城中我就不信,找不出足夠大軍食用半月的糧草,屆時一個多月的時間,足夠我們攻破真龍,活捉範梵誌了!”
薛萬徹更加瘋狂,他同樣也想拿那滅國之功,想法比劉仁軌還要激進,尤其是糧草方麵,直接想著以戰養戰,掠奪林邑大軍的糧草補給自身,以加快行軍速度。
一旦這樣做,那麼他們這裡就不能陷入持久戰,遭遇林邑大軍必須要速戰速決,一旦被拖住,糧草危機就會出現,大軍直接麵臨潰敗之險。
劉仁軌聽聞,皺著眉頭沉思起來,對於薛萬徹的這個想法,劉仁軌也很是心動,但心動歸心動,劉仁軌更加清楚,他是主帥,必須要為全軍負責,在他眼中,本就是必勝之勢,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自己取得那滅國之功,而將整個大軍拖入險地。
片刻後,劉仁軌緩緩開口。
“薛將軍,如今我們大軍本就勝券在握,林邑覆滅是必然,為了與席將軍他們爭奪滅國之功而將大軍置於險地,不好,非統帥者所能為之。
本將固然向往那滅國之功,固然想要證明自己,證明我對得起大王的看重與信任,但是我必須要為全局考慮,這裡的大軍,占據大王一半的絕對精銳,決不能這樣犯險!
此言不可再說,不過,原定的策略也可以進行改變,在馬援銅柱那裡有一港口,那是當初的隋軍所建,但過後遭到廢棄,雖然不方便登陸,但也可以進行。
先從儋州運送一月糧草,以及五千軍,從馬援銅柱那裡進行登陸,從儋州到那裡,需要二十日左右的時間,我們必須要在二十日內,攻破馬援銅柱,這樣還能有機會爭一爭。
就這麼定了,薛將軍你做好準備,也不要等明日,現在天色尚早,直接對多農發起進攻,不能讓多農的敵軍有更多的準備!”
聽著劉仁軌的布置,薛萬徹心中也滿是認可,他提這樣的建議,因為他是將,他的職責是取得勝利,而非考慮全局,劉仁軌是帥,劉仁軌的職責不僅要考慮勝,還要考慮整個大局。
這就將與帥之間的區彆,一個是戰術,一個是戰略,統籌全軍,放眼全局。
薛萬徹認可,不僅是劉仁軌已經展現出來的軍事天賦,最為重要的是,統帥的職責劉仁軌做到了,能夠克製住那份心,滅國的功勞都能忍住,這才是一個大帥應該做到的。
隨即薛萬徹當即領命,下去之後整備大軍,直接對多農發起進攻。
隨後兩日,在薛萬徹與劉仁軌的進攻,成功在多農登陸,隨後一日便攻破多農,大軍簡單休整一夜,隨即以薛萬徹率領一萬軍為前鋒,劉仁軌率領一萬五千軍在後,五千軍留守多農,為大軍保障後續的糧草以及增援通道。
薛萬徹急行軍七日,便是抵達馬援銅柱,在大軍休整一日後,立即派出哨探觀察敵情,兩日後開始對馬援銅柱展開進攻,然林邑大軍占據地利,薛萬徹接連進攻三日,雖有斬獲,但大軍推進卻是遭到阻攔。
在劉仁軌率領大軍到後,連功三日大敗林邑大軍,隨後薛萬徹領軍前往廢棄港口接應從儋州而來的糧草以及大軍。
休整一番過後,薛萬徹再次率領五千軍為先鋒,劉仁軌率領一萬軍在後,向著真龍前行。
而另一邊的席君買與談殿,接連二十七日的推進,又一日攻破新容,大軍休整三日,席君買以談殿為先鋒,率領大軍直奔真龍。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