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那個“過強”選擇的“土地交易代理人”呂一凡,其實活得比“過強”還要久。
“呂一凡”本身就比“過強”年長10多歲,“過強”逝世之後,這“呂一凡”還平淡的活了10幾快20年,最後以將近百歲的高齡逝去。
這位一位能活百歲的老人,確實是個“信用良好”之人。無論是“過強”生前,或者是其過世以後,“呂一凡”都沒有對那“後海四合院”四近的30畝土地,產生過非分之心。
企圖將30畝地“據為己有”的事情,自始至終不曾上演。
在“呂一凡”單純的觀念中,他隻不過是幫助老友“過強”完成30畝土地的交易而已。那30畝地不管用什麼樣的名義“過戶”到對方名下,它們是“過強”的就是“過強”的,跟彆人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過強”生前,呂一凡抱持著上述的觀念。
哪怕“過強”比他更早的離去,呂一凡也沒有動過貪念——占有30畝地的貪念。
“呂一凡”之所以擁有如此崇高的道德修養,並非由於他信佛,已經迷信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而是跟他前半生經曆了太多太多的苦難有關。
有些人逆境經曆多了,性格會變得扭曲,心理灰暗;而有些人在苦難的磨練中,反而鍛造了完美的性格及人生觀。
呂一凡無疑就是後者。
經曆的事情多了,讓呂一凡也看淡了許多事情。
如果他不是這種性格,估計“過強”也不敢在涉及巨大利益的事情上,找老朋友“呂一凡”來幫忙了。
有句俗話是怎麼說的了?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顯然,呂一凡又是後者。
本來嘛,呂一凡出生以前,他父母也算是大富大貴人家。這種“富貴”的定義,當然不能跟豪門相提並論,也就是在三線城市的中心區域,擁有好幾個連在一起的“商鋪”。商鋪上邊,還有好幾層自建的樓房。
單單是這種富裕就不得了了,起碼能養四代人,使之衣食無憂。
如果父母好好守住這樣一份“祖輩”留下來的財產,每個月收上來的“房租鋪租”,就相當於一線工人辛辛苦苦打上四個月工的收入了。換言之,收租一年,就相當於彆人家的“勞動力”打工四載。
或者說,收一年的房租鋪租,相當於彆人家4個“勞動力”,在外打工一年的全部收入。
這樣的家庭,在普通人家眼裡,就屬於“大富大貴”。畢竟,坐地生財啊。而且收入還如此之穩定,比在外奔波打工的人們,那可是穩定多了。
然而,有這麼良好的家底,呂一凡的父母,居然沒有好好的替兒子“守住”。就在呂一凡剛出生一年多時(呂一凡還根本不懂事的年齡),父母就因為好賭,欠下了巨額高利貸,直接把祖傳的天地樓和鋪麵都賤賣掉了。
饒是如此,居然還不夠還欠債。父母隻好帶著不到兩歲的呂一凡,前往外地躲債兼謀生。
到了“呂一凡”年紀漸大,也像父輩那樣不喜讀書。他就學父親,開過好些年的“出租車”。一天到晚搭客,賺點微薄的生活費。
這種情況,日尋日支,根本就存不下什麼錢。
呂一凡“沒錢沒房”的,長得又不咋樣,根本就沒有女人願意嫁給他。
“娶妻艱難”的呂一凡,覺得不能再那樣跟隨父母在外飄來飄去,居無定所。他毅然一個人返回了爺爺在鄉下的老家。
爺爺的鄉下“老家”還留有幾間舊泥瓦房,可供遮風擋雨。
由此可見,爺爺輩的“福澤”,一直遺留到了孫輩。福佑到了孫輩……不像呂一凡那對不爭氣的父母,敗光了祖輩的家產,禍及兒子。
鄉下那幾間舊泥房,成了呂一凡的落腳點。然後,他開始起早貪黑的,在圩鎮上做起擺魚攤賣魚的小本生意。
因為鄉下老家,跟圩鎮上距離並不算遠,不到8裡路。他可以晚上回家住,白天在圩鎮的魚攤做生意。
等到逐漸有了相對穩定的客源之後,呂一凡開始在“老家”那邊,將爺爺留下來的幾畝地,再多租村裡人的10多畝地,湊個20畝,開辟一張大魚塘,就自己養起魚來。
如此“自產自銷”,有時候賣不了那麼快,也可以把魚“批發”一部分給其它的“魚販”。
生意著實不錯,就是比較辛苦。因為要“魚塘”和“魚攤”兩頭兼顧,養魚和賣魚,一樣不能少。
花錢請工仔,可以減輕負擔。但一來舍不得錢,二來又不放心。呂一凡覺得最實在的,就是討個老婆。既能幫他的忙,又可以省下雇人的工錢。
省下的錢就是收入,把收入積攢起來。以後有孩子了,孩子讀書的錢都有了。孩子讀書有出息了,可以找更好的工作。不必像父輩這樣辛苦。
結果,還真讓呂一凡找了個“勤快能乾”的老婆。那是一個在圩鎮上擺魚攤的“同行”家的女兒。
雖然長得寒滲了些,但脾氣很好,又肯乾活。對呂一凡而言,老婆能有這樣的,也足夠了。
女方不嫌他家沒有新房,沒有大錢,也沒要多少彩禮,就下嫁給了他。
這對勤快的夫妻,一塊起早貪黑乾活,家庭小日子,那是愈來愈“蒸蒸日上”了。
呂一凡儘管無法重現他爺爺輩在市中心直接購置一長串的“商鋪”,建起6層高的天地樓的“輝煌”,但也不會像他父母那麼窩囊和敗家。
通過自身的勤奮和努力,呂一凡兩公婆在圩鎮上購買了一塊70平大小的土地。
那屬於圩鎮的一線地皮兒呢。建好了房子,可以每月收取一筆鋪租。就算不多,但以後老來的“養老金”,也算有了著落。不能供你老年時餐餐大魚大肉,但至少保證不會被餓死。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呂一凡的觀念,跟爺爺輩相近,就是比較“求穩定”。不像他父母輩,一心想著發大財,有了幾十萬想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幾百萬,上千萬……呂一凡不願去“冒險”,隻求老來之後,沒辦法作工了,就有一點固定的、安穩的收入。不致老來受餓受凍,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