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瑕心裡仍有疑問這“開發區”的地塊非常便宜。現在準備花過億的金錢,來購置這兒20畝地,到底值不值?!
吳瑕有個同學,出來混了十餘年,已經混到了一所初中的“副校長”之職。她供職的那所中學,就在這個“開發區”拿的地。也就是早十年拿的地吧,幾百畝地拿下來,也不過花了學校幾千萬的購地款。
學校出麵購地,鎮裡賣給學校有“半賣半送”的優惠政策,但幾千萬就能拿到幾百畝地啊。證明鎮裡對於出售地塊的“心理期待價格”,高不到哪兒去!
有了這樣的先例,吳瑕才大大咧咧拋出一個“1億”的報價。
吳瑕也明白,人家學校用地,當然有優惠。而且還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帝都”5環的地價,不可能10年時間一動不動。再說了,人家學校拿的地皮麵積超大,卻不像你這20畝地是沿著大街的“一線地塊”啊……
總之,道理都明白。但吳瑕仍然有一種來自女人的“神秘第六感”,覺得梁騰執意要購買這棟鎮裡投資的“大廈”,肯定不僅僅是“圖便宜”那麼簡單的。
到底這“大廈”有啥吸引他的地方,吳瑕也沒辦法參悟透。隻能在心裡暗暗感歎梁騰他就是有一種“點石成金”的古怪手段啊。看起來平平淡淡、毫不出奇的投資,結果往往就能替他賺回十倍、數十倍之多的金錢。也不知道,他一開始,是如何就那麼有信心的認準了某個項目?執意要投資?!
但對於梁騰的神秘投資天賦,吳瑕儘管沒辦法摸透,但太多的案例,已經讓她養成一種盲目的迷信。
既然梁騰已經做了決定了,那隻要認真執行就好了。這裡麵的原因暫時弄不清楚,沒關係。籠罩在真相上的迷霧,終歸會逐漸散去。她有朝一日也會知道真相的。
呂橫此刻也來到了現場,就呆在“大廈”的正門之前,等待著吳瑕和梁騰這兩位重要客人。
那是一個五短身材的男子。整個人,矮是矮,但給人一種結實的感覺。
負責人之所以姓呂,大名一個“橫”字,他父母當年替他起這名字時,正是因為初生的“小呂橫”實在瘦弱極了。起個“橫”的名字,寄意希望他以後能生得虎背熊腰,人高馬大。
呂橫有一位當到市裡負責人的哥哥,大名“呂驥”。呂橫後來發跡,也是多虧了親哥的提攜。
但其實他跟親哥年紀也就差了個兩歲,出來社會工作之初,他哥也隻不過是個普通公職人員,根本沒能耐提攜他。
呂橫一直呆在小學當教師。足足當了差不多十個年頭的普通教師。
那差不多十年時間裡,呂橫的親哥尚未發跡,想關照親弟弟也沒那個能耐。但呂橫卻另有一個機遇可以“一飛衝天”的,可惜他沒有去抓住。白白浪費了10年時間。
那是某年某月某日,上級大報的1名“老編輯”下來采風,采寫地方基層“經濟發展新跨越”的係列報道。
大報的記者編輯,在那個年代非常吃香。
因為那個年代的電視台和電台,數量稀少是一方麵,另外,電台和電視台要注重節目的“觀賞性”,不可能長篇累犢“播放”一些嚴肅的會議新聞(這些內容隻能占據很少的篇幅)。
但“大報”不同啊。因為這個大報紙的發行,直接被下邊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的,“大報”是必須要訂閱的。
因此,不愁“銷量”的“大報”,內容是非常嚴肅認真的。
說得現實一些,大報再怎麼嚴肅,它照樣可以有穩定的“發行量”。
大報的編輯記者,在那個時代備受基層人員重視,其實就是希望報紙能騰出一些版麵,報道他們的工作成績。
這大報,普通的老百姓可以不看,但各級的單位不至於看不到。
能得到“大報”宣傳你的工作成績,更容易引起上級的關注,賞識。隻要上級看好,那就等於一條升遷的“捷徑”。
因此有“大報”的編輯記者下來“采訪”,下邊都有對應的單位來接待。
管吃管住。
前文提到過,那年的某月某日,上級大報來了一位名叫“伍彩發”的記者,下來采訪寫報道,一直忙到很晚,誤了飯點。
回到鎮裡,恰巧周末放假,食堂不開放。接待人員家裡又有事,沒空接待伍彩發。
伍彩發餓得前心貼後背了。打電話給負責接待他的工作人員,又推托家裡有老人“病了”,脫不開身。
最後,還是工作人員打電話給自己在小學的好友“呂橫”,請“老呂”幫負責一下“伍大記者”的晚飯事宜。
呂橫屬於那種大氣豪爽之人。這本來不關他事的“接待工作”,他也應了下來。
假如說,他基於朋友之義,請“伍彩發”在路邊攤吃碗生料粉,填填肚子,都算是儘了“地主之誼”。
但呂橫對於“弄筆杆子”的作家及記者之流,向來抱著崇敬之情,或許,是因為他自幼就比較向往寫作吧。自然對寫作之人格外有好感。
總之,他帶伍彩發回自己家裡,又是殺雞宰鴨,又是美酒好煙,把伍彩發招呼得舒舒服服。
加之兩個熱衷於“杯中物”的家夥,酒逢知己千杯少,聊得不知多麼投緣。
打那次以後,呂橫結交了大報的吳大記者,他業餘時間又愛好寫點文章什麼的。有了熟人,久不久也能有一、兩篇文章見諸於報端。漸漸的,呂橫的“筆杆子”之名,也在圈子內打響了。
後來上級新調來了一位負責人,他居然也聽說過呂橫的“文名”,打算向中心小學“商調”呂橫到上級部門。
當時呂橫的親哥,仍在大部門裡“熬資曆”哩。
親哥當時確實無法幫到親弟。
那一年呂橫風華正茂,如果他調到上級單位工作,入了編,很快就可以解決級彆。從此青雲直上,成就估計不會低於親哥。
然而那時候的呂橫,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婉拒了商調。
那在當時的小學的同事之間,引發了種種驚訝及猜測。但不管同事和朋友們如何猜測,詢問,想從呂橫這兒得到第一手的資訊。他就是不肯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大夥。
以至於,呂橫有一段時間白白的放棄掉“平步青雲”的捷徑,成了學校的最大的不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