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如果購買本地的大房企開發的“樓盤”,均價在1萬塊左右。對貪圖大戶型的“周教練”來說,這個房價也實在有點高。
購買160平方,起碼得準備160萬。還不包括繳納各種“稅費”呢。全部搞清楚那些,又得大大十幾萬。
另外,裝修的費用還沒著落。
“周教練”夫妻考慮了一筆全麵的賬,確實壓力太大。
他希望可以選擇更便宜的“樓盤”。
有沒有這樣的“樓盤”呢?當然還是有的。
同樣屬於本地“房企”開發的樓盤,這本地的“房企”,也分大和小的。
本地大房企比起全國知名的大房企,也就是名氣不及對方,“綠化”不及對方。但骨子裡,本地大房企開發的“樓盤”,質量還是杠杠的。
還有一種本地的“小房企”,也有開發一些小樓盤。
這些本地的“小房企”,俗稱“土炮”。它們本來就不是專業的房地產開發公司,而是因為曆史緣故,手裡握有少量的地塊,看到房地產這一行賺錢了,才匆匆忙忙的注冊成立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
注冊公司的目的,就為了開發手頭上有的那點地塊。
一般而言,這些新注冊的本地“土炮”,所開發的地塊,無非也就是10畝8畝而已。
對私人而言,有10畝地建個帶庭院的“豪華彆墅”,也不在少數。比起動輒開發數百畝地塊的大房企,這種隻開發10餘畝地的“土炮”,根本就上不得台麵。
但仍然有新注冊的本地“土炮”,對於開發這種小樓盤,樂此不疲。
10畝地占地儘管不大,但也夠建兩棟20層左右的電梯高層了。搞好以後,也能有200套左右房源。按照現在的房價,近百萬一套房子,200套房子可以套現2億左右。
而建那2棟高層商品房的成本,可以控製在8000萬以內。再加上以前拿地便宜,10畝地隻花了1千多萬。所以這樣的一個小樓盤,就能淨賺1億以上。
明白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為何那麼多“土炮”,熱衷於開發樓盤。
“周教練”夫妻開始“考查”的,就是上述的那些本地小房企。沒有彆的原因,隻因為它們便宜。
這些本地小房企的電梯小樓盤,比起本地大房企開發的“樓盤”,又要賣便宜2千塊左右。這對於一些手頭上積蓄有限的家庭,每平便宜2千元,購買一套房就能便宜20萬左右。這對於許多家庭而言,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
“房子”這東東,畢竟不像其它什麼奢侈商品,打上了“品牌”的標簽,就可以價格“虛高”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這本地“土炮”蓋的房子,頂多也就是比大品牌房企的“房子”,便宜幾分之一這樣吧。
這便宜“幾分之一”的原因?還不是因為它“名氣小”的緣故。主因在於,本地小房企開發的小樓盤?信譽沒那麼保證,搞不好建著建著,“土炮”開發的小樓盤,就變成了“爛尾樓”。
購買的業主?需要承擔頗高的風險啊。因此才“壓低”了小樓盤的價格。
如果是購買大房企開發的樓盤,根本就不必擔憂會變成“爛尾樓”?這點實力對方是肯定不缺的。比如像本地的那個“大房企”?還24小時不間斷的“施工”建房。建築工人“三班倒”的趕進度……因此不止一次被住在附近的居民告狀。告它們“夜晚施工”?噪音擾人。
本地這個“大房企”?比許多全國知名的“大房企”?更趕時間?趕進度。
“周教練”會不知道“本地土炮”的諸多問題嗎?但他仍然選擇“考查”本地小房企開發的樓盤?就因為它便宜。
如果是購買8000塊左右每平米的小樓盤,購買160平方?也就是花費124萬。這雖然比“賠償款”多出一些,但已經在“周教練”夫妻的承受範圍內了。補這10萬8萬的“差價”?並不算如何的為難。
再說了,那些本地“土炮”開發的小樓盤?往往都是連“地基”都沒打好,就開始積極的“預售”了。這種售賣“期房”的現象?比比皆是!
但正規的“預售”,那是必須辦妥“預售許可證”的。而辦“預售許可證”的條件之一,就是建築的高度達到了“設計”高度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左右。
具體到“層數”,一般建到第7層左右,可以幫你辦妥“預售許可證”。
但許多本地的“土炮”房企,根本就不管你這一套,手裡有地皮,想要開發樓盤了。剛向相關部門報建,它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找一大票的“兼職”,各處打廣告,開始了“預售”了。
它們打的主意,其實就是想著靠“預售”,多收攏一些資金。直接拿未來收益,未來的錢,來建樓盤。
有點“空手套白狼”的味道。
但抵不住“預售的期房”,又比現房便宜600到1000塊左右(看你怎麼談,怎麼殺價了)。這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吸引力又增大了。
畢竟,那些大房企,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實也是在賣“期房”。但大房企出售的“期房”,無論中間有多少波折,哪怕一度資金緊張,甚至是斷裂了,大房企還可以從自己手頭擁有的其它資產中,調拔資金過來。總之,不愁會真正出現“爛尾樓”的事件。
而小房企也出售“期房”,那信譽度比起大房企,那就大大打折扣了。甚至可以負責任的說,小房企開發的“期房”,爛尾率有可能高達四、五成啊。
有將近一半的可能,自己購買的“小房企期房”,會變成“爛尾樓”,這樣的機率,何其可怕。
但架不住這些小房企“期房”賣得便宜,還是挺多小市民會挑選它的房子。
畢竟,小房企開發的小樓盤,才200套左右。過往就算有人入了“坑”,但不過是少數人而已。大部分的市民都沒試過,所以在這方麵的“警惕心”,其實並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