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所以說,像鐘任的那種拉廣告的手段,其他同事不說不知道,就算退一步說知道了,也難以“效仿”。
原因無它,隻因為其他同事不可能有鐘任的那麼多的“人脈”。偶爾就算有些同事有一定的“人脈”了,又未必能有鐘任那麼良好的“平台”。
哪怕“人脈”也有,“平台”也有了,也未必能像鐘任那般想出千奇百怪的招數,來拉到廣告及讚助。
像那位教育係統的“人脈”,他在報社的老熟人,未必就隻得鐘任一位。他跟報社的許多“社委”都熟。但其它“社委”未必能讓他幫忙搞出那樣的“教育專題”來。畢竟要砸30萬的廣告費進去,那位即使是教育線的一哥,也不願意亂用公家的錢,去留下把柄給人。
但鐘任就成功從對方那兒拉到了30萬來搞十幾個版麵的“教育專題”。
鐘任跟對方的交情好是一方麵,但更關鍵一點,就是對方最終給的這30萬的廣告及讚助,其實並不真正需要由對方去向“財務”報賬。
是由其轄下的各個學校給“分擔”掉了。30萬的支出,對於單個學校的支出,算是一大筆金錢。但分攤到幾十所學校來共同承擔這樣的開銷,每個學校多則拿個萬把塊,少則拿出幾千塊,就一切ok了。
每個學校基本上都拿得出這筆錢的。
隻不過,如果沒有上邊的發話,學校也不會自己就趕著掏這些錢去“讚助”一個不相乾的報紙媒體。但上邊發話了,就得重視,做為一個上級交待的任務來完成了。
而從“教育線”的那“人脈”的角度,隻不過動動嘴皮,發動一下下邊的學校,就能還鐘任一個大大的人情了。他也沒有什麼太為難的。畢竟跟鐘任的交情也在這。連這樣的一點“小忙”都不幫,那也有點太說不過去。
鐘任的“人脈”極廣,畢竟在基層混了那麼久,在報社又混了那麼多,並且還屬於那種超級勤快寫稿,超級願意把自己寫的文章當“人情”送給“人脈”們的,因此,說他鐘任在公家的朋友多如牛毛,那是一點都沒毛病的。
朋友多了,路數也多。鐘任又是銳意進取之輩,腦子好使,能為了多賺點“廣告提成”,想出各種各樣的點子來拉廣告及讚助。
“教育線”的“專題廣告”拉完了,鐘任又把主意打到了底下的各個市裡的主意了。
下邊的市裡一把手,鐘任也統統都認識。但未必個個交情都那麼深。其中交情最深的,大約有4位吧。
於是,鐘任就先逐個聯係那些關係鐵的“人脈”,要替他主管的城市做專題宣傳。
有了之前的經驗,鐘任也不是要各地市的“人脈”直接“拔款”(當然,如果能直接拔款做廣告,那更好。但“人脈”們大多都講究個“不留口實”的謹慎作風的,基本都不會直接拔款)。鐘任拜托那些“人脈”幫忙的,就是下個文件,或者當麵叫“人脈”所轄的下級縣和區,在“子報”的“專題宣傳”版麵上,也對自己的縣或區,進行一番宣傳。
這宣傳都做了,當然“讚助”子報的錢也省不了的。
凡是跟鐘任交情好的,都賣麵子給鐘任,幫他動員下邊的所轄單位到“子報”去做做宣傳,彰顯一下曆年來所取得的成績。
這是好事,又有上級的發話,下邊的縣和區的負責人,當然要當成一項任務來予以完成、落實。
就這樣,每個“人脈”所轄地市,鐘任都可以最少拉到30萬的廣告讚助。他本人則從中撈到3到4萬的廣告提成費。
而且,鐘任還不僅限於拉到4個他的“人脈”主政的地市的廣告讚助,連那些不那麼熟悉的朋友當“一把手”的地市,他也積極的去拉廣告。
對於這些不太熟的朋友主政的地市,鐘任主要“采取”兩個招數,一則是先有了先前4個地市的“專題宣傳”了,作了對照,人家擺成績擺得那麼歡,你的城市不跟進來宣傳宣傳,上邊怎麼看得到你的成績呢?
那就是所謂的“攀比效應”。
再一個,就是在元旦那會兒,報社有個“專訪”本省的一哥的任務。訪談內容,當然是暢談新一年的工作布置及各項目標任務。其它記者有些怯場,沒見過那麼大的官嘛。一般這種高層次的“專訪”,都要由報社的部門負責人去完成。
而報社的部門負責人有2、30人之多。這一年鐘任就跟報社社長爭取到了這個“重任”。
等鐘任專訪一把手的文章刊登出來以後,鐘任這家夥會“借勢”,下到下邊的地市去向一些沒那麼熟的主政地方的朋友拉廣告讚助時,有意無意都在透露自己跟上邊“一把手”很熟,交情很深的“真相”。
於是下邊那些當著地市“一把手”的普通朋友,就被鐘任的背景唬住了。也想跟鐘任搞好關係。
這種情況下,對方隻拜托你花個30萬在“子報”上做一些專題的宣傳而已,有什麼為難的?!
反正之前都有過4個地市這樣子宣傳本單位了,而且也是掏了那麼一大筆的廣告讚助。所以做這樣的事兒,送送人情,那也不算什麼啊。
這樣一來,鐘任拉廣告讚助,那一年幾乎是月月都有成功案例。
因此,一段時間內,鐘任每個月的收入都有數萬之多。
他這種賺錢的能耐,哪裡是大兒子和小兒子能比擬的呢?!
當然,一個地市能拉到30多萬的廣告讚助,但本省也隻不過有十幾個地市而已。就算鐘任把自己的“人脈”都用光了,那也不過是隻能拉到400多萬的廣告讚助吧。他個人部分,可以“提成”4、50萬的樣子。
但幾百萬對於“本報”是一筆巨額廣告費,估計本報一年下來的廣告收入,也就隻有這個數。
但對於“財大氣粗”的“子報”,增加這幾百萬的廣告收入,其實也影響不到大局。畢竟,“子報”單單是出租“中縫廣告”的每年度的“承包權”,就可以有上千萬的收入進賬。
因此,一個報紙如果真正的進入了商業模式,真正靠市場的占有率有“賺錢”,那絕對是完勝(或許說“碾壓”更準確)一些隻能靠“人脈”來拉廣告讚助的報紙的。
要知道,“子報”如今可是一年下來,就可以有2億多的廣告收入的“超級吸金大戶”。多幾百萬的廣告收入不算多,少幾百萬的廣告收入也不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