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門上,士卒隱退。
李絢一身明黃色袞龍袍,平靜的走向兩儀殿。
鄭氏抱著同樣一身明黃色袞龍袍的李重俊,跟著李絢一起走向兩儀殿。
徐祿手裡捧著托盤,托盤裡放著李重俊的遜位詔書,上官婉兒跟在更後方。
進入兩儀殿側殿,一側的侍女為李絢戴上了白玉冕旒。
轉過身,李絢看向了李重俊。
鄭氏有些心疼的將一條厚重的黑布條蒙在了李重俊的臉上。
李絢輕歎一聲,然後率先朝著兩儀殿內走了進去。
群臣肅然的站在殿中,看到李絢,下意識的就要行禮。
李絢微微擺手,同時作出了一個噤聲的手勢,群臣雖然不明所以,但還是肅然躬身。
李絢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走到了金階梯之上,第三節台階。
那裡是繼君所站立的位置。
就在這個時候,一陣沉重的腳步聲響起。
一身明黃色鳳袍的鄭氏,抱著蒙著眼睛,還依舊好動的李重俊,走進了殿中。
群臣看著蒙著眼睛的李重俊,整個人瞬間呆住了。
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夠在這種情況之下,以這種方式見到李重俊。
看到這樣的李重俊,即便是對高宗皇帝,中宗皇帝,再忠心的人,這個時候,也不由得哀歎一聲。
沒救了。
誰都知道,李重俊不可能再登帝位了。
……
鄭氏將李重俊抱在了禦榻之上,而她自己則是坐在了珠簾之後。
就在這個時候,李絢率先跪了下來,對著李重俊沉沉的三叩首。
群臣立刻反應了過來,對著李重俊沉沉的三叩首,沒有人開口說話。
可即便是如此,李重俊依舊莫名的感到一些不安,下意識的左顧右盼。
鄭氏輕歎一聲,看向一側的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立刻上前,將李重俊抱了起來,然後快速的返回偏殿。
就在進入偏殿的一瞬間,李重俊的哭喊聲,還是忍不住的傳了出來,群臣一時間不由得感到一絲酸楚。
李重俊是真的不能再做皇帝了,如今遜位於彭王,雖然禮法上有所缺失,但卻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很快,李重俊的哭喊聲就逐漸的遠去,最終消失。
這個時候,李絢才微微起身,對著鄭氏沉沉叩首道“臣等參見太後。”
群臣立刻反應了過來,對著鄭氏沉沉叩首道“臣等參見太後,太後萬福金安。”
“眾卿平身吧。”珠簾之後,鄭氏微微抬手。
“多謝太後。”李絢,還有朝中眾臣,這才緩緩地站了起來。
鄭氏輕歎一聲,看向群臣道“皇帝如今的樣子,眾卿也都看到了,本宮也希望皇帝能夠繼續統領天下,但以皇帝的身體,若繼續下去,恐怕難免會誤國誤民。”
群臣不由得微微拱手,鄭氏讓李重俊遜位,雖然說有種種天象逼迫之因,但是她最後能夠果斷的選擇讓李重俊遜位,在某些方麵,鄭氏還是有一些值得稱道的。
鄭氏繼續開口,說道“中宗皇帝祭祀之事,相王不願,本宮亦不願選擇其他太宗子孫過祭,而宗室同輩之人,同樣年齡太小,生長不易,故而與諸王諸相,諸尚書商議以後,在宗室中,選賢能之人即位。”
鄭氏側身看向徐祿。
徐祿立刻向前,手裡捧著聖旨,來到了金階之下,將聖旨交給了陸元方。
陸元方肅然拱手,接過聖旨,然後看向群臣道“彭王,及百官接旨。”
李絢深吸一口氣,走下金階,然後在大殿之中跪了下來,群臣跟著李絢也一起跪下“臣等恭聖旨。”
陸元方展開聖旨,對著群臣道“惟垂拱元年,歲次乙酉,九月丙戌,望十七丙子日,皇帝若曰
於戲!
乾道統天,文明於是馭曆。
大寶曰位,宸極所以居尊。
三代以降,天下為家,繼體承統,惟賢是立;故能孝饗宗廟,卜世長遠,貽慶後昆,克隆鼎祚。
朕膺期受命,握圖闡極,然昧旦丕顯,日昃坐朝,憂勤庶政,九月於茲;今英華已竭,體期倦勤,深求閒逸,用保休和……”
……
李絢跪在地上,神色認真的聽著詔書當中的每一個字。
李重俊的遜位詔書,是昨夜就擬定好的,李絢也是到了今日才看到第一遍。
現在是第二遍聽。
然而即便是第二遍聽,他也依舊無比認真,因為文字講究微言大義。
每一個字解釋的不清楚,或者說留有伏筆,都會給李絢帶給巨大的麻煩。
彆看他現在登基的時候,幾乎天下人望所聚,萬民歸心,但等到他即位之後,一切很可能立刻就發生巨大的反轉。
這些曾經推他上位的官員,還有他們背後的世家,會在未來一步步的成為李絢治理天下的阻礙。
李絢對這個時代的看法和其他人有著不小的區彆,如今他又做了皇帝,將來必然要推行自己的治國之道,而如今的這些宰相,還有他們背後的世家,難免未來會和李絢走到相反的道路上。
到了那個時候,這些對李絢畢恭畢敬的人,就都會瘋狂的撲起,試圖推倒他。
而眼前的這封遜位詔書,將會是他們最可能的利器。
在詔書中,李重俊說的很清楚,之所以遜位,是因為他身體不好,不能履行負重天下的重任,隻能夠在近支宗室中挑選一人進行繼位,但可惜,血脈最近的相王李旦,拒絕了嗣位,故而經過群臣挑選,最後選擇了近支血脈中最賢明的李絢。
“……嗣彭王絢,高祖之孫,夙彰奇表,天縱神武;自雲雷締構,巨變伊始,義旗之舉,京邑克平,莫非其力,英圖冠世,妙算窮神,伐暴除凶,無思不服。
吐蕃負西戎之眾,突厥引大食之兵,蝟起蜂飛,假名竊號,元戎所指,折首傾巢。
逆武藉府庫之資,憑山河之固,承閒守險,金鼓才震,一縱兩擒。
功格穹蒼,德孚宇宙,雄才宏略,振古莫儔,複我大唐,繄其是賴,既而居中作相,任隆列辟,百揆時總,三階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