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後,百姓們再次見識到了這支軍隊的奇異之處,他們正在圍觀濟州島軍隊的葬禮。
昨天戰死的士兵今天要進行葬禮並火化,然後再帶回濟州島。天氣太熱,屍體不能久放,也不會可能帶回去,隻能按照條例火化,把骨灰帶回去葬入烈士陵園。
濟州島在中央山地劃有一塊烈士陵園,戰死或者犧牲的士兵、官員、義士等可以在死後埋入陵園。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的,除非有重大貢獻或者影響,得到民政部門特批的。
陵園有專門的人打理,四時都有祭祀,甚至還建有一座寺廟為逝者祈福,士兵們都以死後能進陵園為榮。
去年夏天兩個在救災中犧牲的士兵成了埋進陵園的第一批烈士,當時隆重的葬禮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但魯若麟親自參加,各級軍官還有民眾代表都有出席,前來送行的百姓更是有幾萬人,讓這些軍人們再次感受到了尊嚴與尊重,有了更強烈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那次葬禮對於軍民和諧建設也具有重大的意義,民眾對於軍隊的感官和印象也開始發生變化,軍人的職業也變得高大起來,有參軍意向的年輕人變得更多。
身處異地的濟州島軍隊當然沒法舉行隆重的葬禮,不過依然莊嚴肅穆。魯若麟和軍隊的高級將領都親自出席。
已經梳洗整理過的戰死士兵穿著嶄新的軍服靜靜的躺在地上,參加葬禮的士兵們整齊的站在他們身前。
魯若麟先是發表了講話,對士兵們的表現進行了肯定,對這些士兵的戰死表示痛惜,對他們的英勇表示讚揚,鼓勵士兵們以他們為榜樣與敵人戰鬥。同時重申會善待他們的家人,他們的戰鬥獎勵也會是全軍最高的,不會讓他們走的時候留有一絲遺憾。
然後是主持這次葬禮的大穀與一也就是王德川開始敘述這些戰士在戰鬥中的具體表現和取得的戰果,並一個個的把這些陣亡戰士的名字、所屬部隊念出來。
“張壽,山東平原人,騎兵一營三連二排三班;吳賢,山東榮和人,騎兵一營一連二排四班;江邊植野,日本土佐國人,騎兵一營二連三排三班;伊戶上佐,日本肥前人,騎兵一營三連二排二班……”
底下的士兵認真的聽著,這是一個個的烈士,也將是所屬部隊的光榮,他們還要繼續繼承他們的榮光。
因為傷亡主要集中在騎兵營,而騎兵營中日本武士占了絕大多數。曾經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些日本人不可靠,好在現在他們用生命捍衛了自己對魯若麟的忠誠,讓那些質疑的人也無話可說了。
魯若麟並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主要願意為他效忠,願意漢化,遵守他定立的規矩,他並不排斥吸納外族人為己用,並且對他們一視同仁。華夏之所以強大,包容並蓄、同化外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一種文明的強大,是自然的吸引,應該發揚光大。
圍觀的百姓對如此彆開生麵的葬禮是大開眼界,當聽到如此多的日本人戰死的時候,他們是非常驚訝的。有明一朝,老百姓對日本人的觀感基本都是負麵的,主要是倭寇給大明造成的傷害太大了。在朝野上下的宣傳下,日本人無疑與強盜沒什麼區彆。現在突然聽到這些與韃子交戰而戰死的人裡居然絕大多數都是日本人,很是詫異。
好在大明也不是沒有外族士兵,比如蒙古人,大家也不是不能接受,隻是很少看到有日本人為大明效忠和戰鬥罷了。不管這些戰死的士兵是什麼身份,他們都是在解救自己的戰鬥中陣亡的,百姓還是非常感激的,一臉的沉痛。
王德川一直以來壓力非常大,他知道日本人在濟州島和漢人中的口碑並不好,對於他帶領的濟州島騎兵營很多人都在魯若麟麵前提出過質疑,一度讓他以為自己的位置不保。好在魯若麟給了他充分的信任,一直堅定的支持他,他才能坐穩這個位置。
現在經過一場與韃子的大戰,雖然騎兵營的傷亡讓他非常心痛,但是取得的戰果也非常豐盛,發揮的作用非常關鍵,讓這支以日本人為骨乾的騎兵營真正的站穩了腳跟,令他非常自豪。這次魯若麟讓他主持葬禮,就是對他和騎兵營的肯定。
之後就是在場的士兵高唱《無衣》,為自己的戰友送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在渾厚悠長的歌聲中,那種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勢勃然而發。濟州島士兵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得到淋漓儘致的體現。
百姓中有不少是讀書人,被韃子強行擄掠至此的,他們當然知道這是昔日大秦帝國赫赫有名的《無衣》戰歌,秦國虎賁們高唱著《無衣》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縱橫無敵,是讓所有對手都畏懼的虎狼之師。如今從濟州島士兵的口中聽到這首大秦戰歌,這些感性的讀書人有感於自身的遭遇和大明被韃子肆掠的窘境,紛紛熱淚盈眶,嚎啕大哭“若王師皆如此,何至讓韃奴猖狂至此啊。”
當一個國家的軍隊不強大,人民就得不到保障,大明的士大夫們正在品嘗自己種下的惡果。
最後在一陣朝天的排槍聲中,這些士兵被送上火架火化,他們的骨灰會和遺物一起交還到家人的手中,最後安葬進烈士陵園。
生活需要儀式感,軍隊同樣如此。正是這樣莊嚴肅穆的儀式增加了士兵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精神力量的加持使得這些士兵更加的強大。
那些大明的百姓同樣非常震撼,原來粗鄙的武夫也可以如此有尊嚴,難怪這些士兵這麼強悍,連韃子都被打的丟盔棄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