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人都有點不明所以,達到設計指標不需要那麼厚了啊。
4dl的人有一些不耐煩:“為了減重。”
高振東繼續道:“我做的鋼材我知道,592的密度與原鋼材應該相去不遠。既然其他條件都沒變,那結合592的密度,說明按照原厚度不變,也是可以滿足發動機功重比要求的,那誰來告訴我,為什麼要減薄裝甲厚度?”
這番話,直接把現場的人都炸懵了,對啊,既然功重比沒問題,為什麼要降低裝甲厚度,更好的裝甲鋼,同等厚度不是可以獲得更好的防禦力嗎?
高振東沒有停下自己的話:“我不知道你們抱著那個防彈設計指標不放,卻跑去減重是為了什麼,我和相關廠所的同誌做過試驗,毫米厚的592,在法線角下,就可以防住12.7穿甲爆炸燃燒彈在75米射距下的射擊。”
一聽有如此的性能,防工委和使用方代表的眼睛都亮了,這個性能,是原來他們不敢想的。
7.62到12.7,差不多兩倍的口徑,帶來的威力提升可遠遠不止兩倍。
他站起身,走到掛在邊上的4dl設計圖紙旁邊,指著車體部分:“首先,剛才討論定下來射擊孔隻有三個,這個數量有點少了,至少車體後部應該左右各加一個射擊孔,尾門上也增加一個。”
“都開了這麼多通風窗了,也不在乎這點兒了。風扇通風係統的那點功率,想來對發動機的功率不會有什麼影響。再說了,要做集體三防係統,想來是超壓集體三防,超壓集體三防難道就不需要進風口了?把兩個係統的風道整合一下就可以了嘛。”
防工委領導和使用方代表神色一喜,從高主任風格來看,從來不放空炮,應該是發現了什麼,有的放矢。
高振東繼續發言:“裝甲車的各大部件,我不是專業的,所以我說不出太多來,不過細節部分,我有一些想法。”
這本來就是後來新4dl試用車被部隊吐槽最多的地方,7.62小水管沒用,口徑即正義。
未幾,使用方代表正式向設計方提出:“同誌,我們正式要求,不能削減裝甲重量。”
結果高主任直接把這個坑繞過去了,另外給挖了個大坑。
其他人也都看向了他,等著他發言,這位的本事和脾氣,剛才已經領教過了。
高振東轉頭對著他點頭致意,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話:“維持原厚度,既能極大的增加裝甲車輛的防護性能,提高戰士們的戰鬥力和生存率,又不用去考慮你們所說的什麼重心變化問題,就我個人意見來看,這個問題沒有討論的必要。”
聽見高振東這話,使用方代表沒繃住,“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用後世的話來說,這就叫用魔法打敗魔法。
最終如果落到正式成文的文件上,建議原則來說可響應也可以不響應,意見那就是必須響應了。
說完,高振東舉了個例子:“彆的不說,戰士們上複雜地形的高地的時候,你讓裝甲車爬個山給我看看?”
“一輛車裡坐了13個人,行進中卻隻有3把槍能用,而且火力不能全向覆蓋,有點浪費了。”
高振東並不怕得罪人,搞技術工作如果想永遠維持一團和氣,那是在給自己找麻煩,也是在給工作添麻煩,人還是要有一些正確的堅持。
這是討論,暫時不用等決議,高振東繼續說自己的意見:“接下來這個,是我意見最大的地方,把車頂原來的12.7高射機槍縮減為7.62毫米機槍,這在我看來,是不能接受的。”
這話說得使用方代表連連點頭,高主任雖然沒上過戰場,但是考慮還是很周全的。
討論繼續進行,眼看著事情解決得差不多了,高振東也想起了前世看到的一些相關的情況,而在這裡還是如前世一般,無人想起。
建議和意見,在評審會、驗收會等場合下,聽起來差不多,但是意義完全不同。
“高主任,這是我們經過詳細論證,最終確定的。7.62毫米機槍的火力,足夠裝甲輸送車自衛。”
設計人員笑道:“車體後部的頂上不是有通風窗嘛,打開通風窗探出頭來打就行了,再說了,射擊孔觀察條件差,不如通風窗看得清楚。尾門就更沒有必要了,用來逃跑的時候射擊?”
高振東搖搖頭:“能在裝甲車裡有防護的打還是探出半個身子在槍林彈雨裡打,我想這個區彆還是很大的。射擊孔觀察條件差,那就在射擊孔上方開一個觀察窗,用厚度合適的防彈玻璃作為防護,總比戰士們光著上半身在外麵強。”
寫標準的人都知道有兩個字:“宜”和“應”,在這裡,建議就是“宜”,意見就是“應”。
高振東沒停下:“不但要把7.62機槍改為12.7高機,而且,那個光禿禿的機槍射擊位置簡直是不過腦子,真打起仗來,有多少戰士會犧牲在那個光禿禿的機槍射擊口上,我都不敢想!”
其他專家也附議:“高主任說得有道理,就算集體三防做不出來,這個通風係統也能大大改善車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