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東聽著設計人員的彙報,腦袋裡浮想聯翩。
這個項目從58年開始,也搞了不短的時間了,甚至都已經做了樣彈出來,可以在無控的情況下,基本上飛行不出問題。
聽起來好像還行,但說穿了就是暫時還是個無控火箭彈。
聽起來是挺寒磣的,可是這已經算是比較突出的成果了,那個年代,工業底子實在是太薄。
而現在弄到了一小批11的全係統實彈,以及全套參數、使用和勤務說明,對於一代反坦克導彈的研製人員來說,無異於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稀罕得不得了。
高盧雞這麼慷慨,除了響應dj-59的出口條件之外,未免沒有帶點“看看,買點?”的意思,他們也好回一回進口計算機出的血。
然而對於這個東西,高振東實在是沒什麼興趣,第一代線控反坦克導彈普遍采用的是三點引導,其製導方式觀瞄靠眼,控製靠手,無非是加個望遠鏡讓射手能看得更清楚一點。
這種方式命中率雖然不看天,但是看人,很考驗射手的技術和心態。
再加上這個時候的導彈飛行速度慢,一旦導彈發射,發射點就會長時間暴露在敵人火力打擊威脅之中。
偏偏這種徹底的“人操”導彈從發射到命中,全程必須靠人精確操控,導彈操作手不能有分毫的移動,這樣一來,就非常考驗射手的心態和運氣了。
而且11還有個設計缺陷,控製律有問題,導彈受控修正航向之後,回中全靠人根據經驗乾預,實戰中導彈航向基本上總是與瞄準線形成一個夾角,自然打不準。
高盧雞不論是自己用還是給彆人用,命中率都低到讓人發指。
而且11那個雖然已經比10縮小了不少、但是依然碩大的彈翼,使其裝運、勤務、展開等操作都極為不便,基本上隻能車載,單兵或小組作戰的話,實際效能堪憂。
話說回來,這一代的反坦克導彈,彈翼都一個鳥樣,就是一個字兒,大!
不過這東西倒也並非一無是處,其射程和破甲能力,都遠超老毛子的第一代重型反坦克導彈“大黃蜂”。
想到這裡,高振東不由得暗罵自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覺得這東西拉垮,是自己站在未來幾十年的角度來看的,這東西在這時代,還真就是不折不扣的先進武器,當然,拋開那個腦殘的控製律的話。
這個控製律有多腦殘?老毛子的“大黃蜂”雖然也拉垮,但是在中東,實戰命中率也有1/4左右,然而11參加實戰,就基本上沒聽說有過什麼戰果。
高振東想要的,還是一個類似赤劍-73的彈,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是赤劍-73有兩個好處。
一是便宜,一發彈還不見得有一發152炮彈貴,就算喪心病狂一點,拿來打人,炸死一個夠本,其餘的都是純賺。
有意思的是,不少反坦克導彈的首發戰果,都不是打坦克,而是打人或者工事。
比如高盧雞的a11,又比如我們的赤劍-73。
赤劍-73第一個戰果是在85年,兩山輪戰的時候打出來的,4發彈斬首敵前線指揮所,敵人營連級以下指揮人員17人被一波帶走,血賺!
改成那個著名的腦筋急轉彎題目的話,那就是樹上17個猴,4塊石頭砸過去,還剩幾個猴。
二是全係統重量輕體積小,便攜性和適裝性好,雖然沒有發射筒,但是恰好因為這樣,哪兒哪兒都能用。
說起來,發射筒那玩意,放在現在也是個高科技,赤劍-8的研製,就沒少在發射筒上吃虧,比如發射導彈需要的高低壓發生器、發射筒的可靠後拋等等。
還是簡單點好,沒有發射筒一樣可以風裡來雨裡去,大不了平時不裝彈就行。
就算暫時因為傳感器問題,搞不出紅外測角、瞄準線半自動指令製導的赤劍-73後期型號,但是隻要能搞出和赤劍-73基本型戰技性能相當的彈,放在這個年代,那就是妥妥的坦克克星。
高盧雞,要不,你們再買點兒?專打坦克的好貨喲~~~~~~
想到這裡,高振東在腦袋裡拍了板,乾了!赤劍-73需要的所有技術,要麼11上有,要麼自己腦袋裡有!
給赤劍-73整個雙胞胎大哥先。
這個時候,會議也進入到了討論的階段,總體來說,意見都傾向於在11的基礎上仿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