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今天,整整過了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眾人對於蘇盟的印象,始終停留在能從各方麵,與資本世界對抗的超級大國。
為了收購東普魯士公司,國內各個部門全部被調動起來,協助林凱峰的這次商業收購。
鐵路部門奉命調集大批車皮,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下屬企業,加班加點生產交易商品。
外事部門負責與蘇盟高層秘密溝通。
整個過程中,各部門清楚看到了蘇盟內部的各種問題。
內部腐朽已經爛到根子裡。
東普魯士是蘇盟最親密的盟友,蘇盟也在他們身上投入了大量心血。
為解決國內物資匱乏問題,蘇盟一部分高層,毫不猶豫地出賣東普魯士的利益。
市值三億美刀的cz公司,最後的收購價隻有一億美刀。
蘇盟方麵完全不顧東普魯士的利益,說賣就賣,不容對方有任何討價還價的想法。
更讓眾人吃驚還在後麵。
蘇盟內部食品短缺情況嚴重。
目前的食品供應情況,與二次大戰期間幾乎是一模一樣。
戰爭期間,蘇盟各個商店的食品專櫃實行定量供給。
每人每天隻能得到幾百克的食物。
進入到80年代,蘇盟的食品供應情況依舊如此。
戰爭時期,實施食物定期供應無可厚非。
非戰爭時期繼續搞這套,事情就值得人玩味了。
“就像王部長說的,蘇盟能堅持多久,我想沒人能說得清楚,一旦米國和西方在這場競爭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將蘇盟從超級大國的寶座上一腳踢下去,我們龍國對米國的重要性,還有那麼高嗎?”
“米國又是否需要我們,繼續幫他們牽製蘇盟呢?”
林凱峰的這句話驚醒無數人。
冷戰期間,米國的核心大敵永遠是蘇盟。
一旦蘇盟無法和米國做全麵競爭,有誰能阻止米國一家獨大?
出現在會場的領導,都是高層中的高層。
對於米國交好龍國的目的洞若觀火。
前二十年的冷戰格局,一直是蘇攻米守狀態。
蘇盟負責進攻,米國帶領西方負責防守。
隨著時間更迭,米國逐漸放棄防守策略,改為全麵進攻。
既然要發起進攻,肯定多找一些人一塊協同參戰。
龍國成為米國的必要選擇。
這個大背景下,米國與龍國建立外交關係,放棄對龍國的打壓政策。
將以前不肯賣,或者龍國需要花高價購買的商品,大量供應給龍國,價格下降到正常水平。
對於龍國發展的限製條件,也比以前寬鬆了不少。
一切的一切,無非是兩個字。
利益。
龍國能夠牽製上百萬蘇盟士兵,更能讓蘇盟無法拿出全部精力對抗西方。
劉老將軍認真分析其中利弊,時而微微點頭,時而表情凝重。
時間不知不覺從白天到了晚上。
林凱峰從各方麵,剖析這樁生意為龍國帶來的好處。
蘇盟不在了,米國要維持龐大的軍備,繼續穩固他們對西方的影響,勢必要選出一個新的假想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