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軍往臨邑縣挪的時候,漢軍也在往那裡走。
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就能看到一副奇特的景象,長城兩邊,各有一隊大軍往東走,很是對稱!
匈奴大軍行軍速度極快,但也比不上處在中間武寧的漢軍速度快。
武寧的守軍一接到調令,立即抽出三萬兵馬火速趕往臨邑縣。
畢竟到了關鍵時刻,臨邑縣不能失守,而長平縣主更是不能被俘或者殉國。
守在南門的烏維達不得不繞道去了北門,過了臨關後,和匈奴大軍彙合。
希寧看了個正好,在三萬大軍進城的同時,將城門大開,放城中的百姓出城。
理由很簡單,臨邑縣已經圍困了快三個月,很多百姓餘糧用儘。加上大軍進城,需要騰地方,那索性就打開城門,讓百姓隨意進出。
於是城中的百姓,簡單收拾了一下後,拖兒攜女的,從南門出去,往中原地帶逃兵難去了。
城門打開二日後,希寧叫人偷偷將呼邪冒頓裝箱上車,讓死士裝成逃難的百姓,連夜從南門走,隨後繞路去都城。
匈奴大汗到了後,問了烏維達一些話。
撤軍是因為漢軍先一步而來,不撤軍的話,這裡的五千人就送給漢軍了。
為什麼和長平縣主做生意?呼邪冒頓一萬五千兵馬都能把臨邑縣攻下來,還折損了二千多人,傷三千人。現在縣主願意用急需的物資換他們多得用不掉的死牛羊肉,那為什麼不先換了再說。
換的結果就是他的五千兵馬,除了二個打架鬥毆的一時失手死了,其他的無一人傷亡。而換來的物資,不光是保住了他自己的部落,還保住了大汗的、大汗其他三個兄弟,外加二個貴族的部落。
至於呼邪冒頓,確實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長平縣主說不知道。再說,呼邪冒頓沒了,最得利的又不是他。
看著“忠心耿耿”還帶著少許委屈的烏維達,以及幾個部落被保住的兄弟親戚的幫腔,大汗覺得說得也是在理,可自己的嫡長子沒了蹤影,人總是要想辦法找到的。
斟酌後,叫人軟禁了烏維達,隨後派出使節去談判。先和駐守的先鋒衛國將軍談判,可此事沒辦法談,也隻有請出了長平縣主。
希寧穿上寶衣過去了。
使節一看,頓時倒吸一口涼氣,縣主看上去隻有十五六歲,長得膚白貌美,看上去更顯小。寶衣上血跡斑斑,也不知道是誰的血。
如此年輕,而此城圍困三個月,以五千殘兵擋住了呼邪冒頓一萬五千人馬,呼邪冒頓還失蹤了。
先行禮吧,無論出於禮節還是其他,都應該行禮。匈奴人強者為王,凡事強而有力的對手,痛恨之餘,都會表示尊重。
希寧看到對方行禮,悠聲道“使節請說。”
使節於是將剛才的話改變了一下,重新組織排列說了起來“兩國交戰已有數月,雙方各有死傷,如此膠著,毫無意義。故而大汗命我過來和談,隻要你們放了大王子呼邪冒度,我們願退兵至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