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丁輝說的‘一次瞬間改變軌跡,躲開反導攔截的機會’,並不是針對反導體係發射的攔截導彈,而是發射前就設定好的變軌。
即便沒有攔截導彈,因為已經提前預設,也肯定會發生變軌。
原因就在於計算方式上。
王浩所做的三維函數軌跡修正,是針對‘1對1’情況,‘1對1’也就是固定的一個函數變軌到另一個固定的函數。
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進行變軌,變軌後的導彈路線必須在固定函數上,才能夠根據運算結果,慢慢修正到原來的軌跡。
這就是限製的地方。
包括即時速度、高度、方向等都要提前設定好,才能夠真正實現一對一的變軌。
一對一的變軌形式,限製還是非常大的,但仔細思考一下就知道,效果依舊會相當驚人。
絕大部分國家不具備完備的反導體係,或者說,除了最頂尖的國家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全套完善的反導體係。
所謂完善的反導體係,也就是從導彈發射一直到擊中目標,整個過程都可以進行反導攔截。
導彈發射總計分為三個階段,一個是上升階段,一個是中段,還有末段,也就是推進加速階段、中途階段和再入大氣層的打擊階段。
第一個階段,一般是在自家的地盤上發射,攔截的射程不夠,而第二個階段,導彈會處在大氣層外,是很難夠得到的高度。
即便擁有完善的反導體係,想要在這兩個階段進行攔截,也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第三個階段,再入大氣層的打擊階段,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非常驚人,但也是普通防空係統的主要攔截階段。
大部分防空係統,針對的都是快速襲來的導彈而設計的,主要針對的就是大氣層內的攔截。
同時,攔截範圍也是有限的。
比如,著名的愛國者係統,是阿邁瑞肯防空係統中就是“低層導彈防禦係統”,反倒的性能還是非常強的,但實際攔截高度,一般隻在三十公裡範圍內。
假如來襲的導彈能夠在三十公裡高度時,突然性的改變軌跡,就會讓防空係統前麵的計算,全部失去作用,即便發射防空導彈也無法擊中目標。
防空係統再去鎖定來襲導彈的路線也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是需要時間。
另一個是則是因為‘軌跡修正需要一定的時間’。
在軌跡修正的時間裡,導彈的軌跡是一直在改變的,就根本無法做到精確的計算。
等導彈的軌跡修整完畢,可能距離集中目標很近了,也就失去了攔截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在三十到四十公裡高空做軌跡變換,再把軌跡變換的時間延長,我們的常規導彈也可以做到突破絕大部分低空反導係統。”
丁輝激動的做了總結,“即便是對方的反導係統能夠起到作用,可能也需要發射三枚、四枚,甚至更多的防控導彈,才能夠保證做到有效攔截。”
等丁輝說完以後,辦公室所有人都非常激動。
鄭國峰都激動得滿臉通紅,這樣的技術實在是太驚人了。
常規導彈隻擁有常規彈道,很容易被反導係統計算出來,就很難突破防空鎖定。
錢學森彈道的成本很高,常規的導彈即便是運用,也很難實現一直持續到擊中目標,並不能做到普及覆蓋。
現在的技術就不一樣了。
如果能把這項技術發展成熟,可以把很多係列的導彈進行改造,讓其加裝這項技術設備,來實現擁有強大的突防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還是中短程的導彈,因為更大型的洲際導彈,或是能實現近20馬赫速度的導彈,並不需要通過變軌來實現擊中目標,隻要發射出去就是無法攔截的。
但是,以上兩種導彈不是常用的,而且成本都非常高昂的。
一項技術能夠在常規導彈上做到普及覆蓋,就會變得非常有價值。
會議結束。
每個人都在興奮地討論著。
他們對於新技術充滿了期待,每當想到未來的常規導彈,都能夠直接突敵方先進的反導係統,他們就感覺振奮不已,甚至都迫不及待想要看到這種技術了。
唯一沒有激動的就是龐思博,他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聽到了這麼先進的技術。
“這是在暢想嗎?”
龐思博到現在還有點懵,他乾脆問一下了鄭國鋒,“這是哪來的高端技術?這麼厲害?直接讓我們的常規導彈擁有變軌能力?”
鄭國鋒笑著看向龐思博,“就是你前兩天說的那個不可能。”
“啊?”
龐思博愣了一下,對著口型說出兩個字,“王浩?”
鄭國峰微笑的點頭。
龐思博頓時驚訝了,他之前和鄭國峰就討論過,隻是想找王浩問個意見而已,怎麼就變成了拿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而且這個解決方案,還是直接實現常規導彈的變軌?
對方一個人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拿出變軌運算的可行方法?
這也太神了吧!
“怪不得所裡一直重視丁輝,數學家真是太厲害啊!”
龐思博想著都感覺非常震撼,隨後他也跟著激動起來,能夠讓常規導彈實現變軌,可以說就讓國內的導彈技術,提升了一個檔次。
如果技術真能夠成熟起來,普及到一些普通型號導彈上,就等於讓所有的導彈更新換代。
這是多麼大的發展?
最少跨越十年,甚至跨越十五年以上啊!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越想就越是激動,好半天才想到了正事,“對了,鄭教授,這次確定日期了,下個月三號,趙興利院士會來。”
“到時候,三區的其他領導也會來,他們是想綜合一下現有的高端技術,論證一下未來的研發方向。”
鄭國鋒聽了頓時不在意道,“還談什麼研究方向啊!”
“這不就是方向嗎!”
“他們論證什麼不管,咱們就要研究這個技術,一定要給它完成、完善!”
他說著站起來,“大家靜一靜!靜一靜!”
“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針對這個資料,其中的數學邏輯全部給弄明白,然後一起論證怎麼樣去實現!”
“等下個月,三區的人來,也讓他們看看,我們137所的工作成果!”
“對!”
“大家繼續研究!”
所有人都變得非常積極。
鄭國峰看著滿意的點頭,他隨後對龐思博道,“對了,也把王浩的名字報上去,我們不能貪功啊。”
“那肯定,下個月三區的人來,報給他們就好。”
龐思博點頭說道。
……
數學能乾什麼?
數學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在應用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數學,而數學上的突破,往往就能帶來科學基礎的重大突破。
但是,往往頂尖的數學家,並不重視應用領域,甚至對應用完全不在意,他們更在意的是理論研究。
那或許也不叫重視,而是對於數學理論很著迷。
王浩是這樣。
羅大勇也是這樣。
他們一起論證複雜性理論的邏輯問題,連續一個多星期都在不斷的研究,就隻是梳理事件的邏輯問題,就能夠樂此不疲、沉醉其中。
“n對1依舊是問題,並沒有達到n的程度。”
“理論上來講,這一類問題,總有解決的那一天,我們做的隻是找到簡單方法而已。”
“即便事件的數量再多,它也是有上限的,哪怕是有一億個時間,從一數到一億也是可以完成的。”
“我們是從節點出發去分析,事件a非常的複雜,包含很多同類型的事件,但是事件b是固定的。”
“從共性入手是一個方法,但也可以想其他方法,比如設定一個非共性的集合,用集合的方式去描述事件。”
“所有的a事件都對應b事件,而a事件的共性也是很明顯的,比如它們都是三維曲線函數的參數,不可能存在其他函數,難點在於參數的不確定。”
“需要……”
兩人不斷做著討論,有時候就變成了爭論,要麼就一起沉默的思考。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個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