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小丫鬟!
卻說此時此刻也有人打起了琳琅的主意,你道是誰?且聽作者細細道來。
按黃葉村一村算來,人口雖不甚多,乃因在天子腳下,約莫也有數百戶幾千人丁,耕讀人家也有幾戶,除卻大地主周家良田千畝楊海身有官職外,餘者皆是芥豆之微,日日為生計奔波,蔣家落戶便買下數百畝良田,隻有下人帶著長工守著,諸眾不禁暗暗稱奇。
這日忽見琳琅姐弟進村小住,竟有春花曉月之姿,金姑玉郎之質,兼打扮舉止與眾不同,俱是沒見過的上等清俊人物,村民不禁又驚又羨,又愛又歎,私下眾說紛紜。
其中有一家姓安,名平,本地人氏,家有薄田二十畝,乃村裡的上等人家,娶的便是本村的楊氏,生得一子,名喚安賢,又有一女,乳名惠兒。一家四口,務農為業,趕上太平盛世,風調雨順,攢了些許家業,供安賢讀書,去年考中了秀才,在村裡便水漲船高起來。
因讀了幾本書,腹內有了墨水,安賢便油然生出幾分傲氣,以斯文自居,不大與莊稼人來往,隻和村裡村外幾個讀書人結交,或做功課,或談風月,長到如今十九歲尚未娶親,也無其他原因,乃因看不上粗鄙村姑浣紗女。
偏巧這日琳琅進村之時,下車之際,安賢從同窗家中回來,路過蔣家門口,忽一眼瞥見琳琅風流標致,溫柔嫻靜,當即便呆愣當地,目光癡迷,又想起蔣家境況富裕,隻覺乃是一段天緣,立刻回家告知父母好登門求娶。
楊氏常操持家務,又愛與村裡說道,一來二去,自知蔣家單良田便有三百畝,又有耕牛數十頭,還養了雞鴨鵝羊,僅次於周大地主家,再看琳琅遍身綾羅,金簪寶釧,端的富貴逼人,早就打探著了,便與安平商議道“我瞧那蔣家不凡,散人的點心好精巧,想必嫁妝極多,蔣姑娘也是千金小姐模樣,配得上咱們賢哥兒,不如明日就請張媒婆去說和。”
安惠一旁說道“媽說的是蔣姑娘?她頭上戴的簪子,手上戴的鐲子可真精致,裙子上的花紋可真鮮亮,若真當了我嫂子,豈不是我也能插金帶銀了?可真好!”
楊氏笑道“那是自然,自古以來,媳婦就是要孝敬翁姑的。嫁到咱們家,嫁妝自然是咱們家的了,那些金銀首飾有你穿戴的時候!”
安惠聽了不免十分歡喜,忙道“那就趕緊去提親罷!”
安平雖然勢利,卻很有幾分自知之明,聽說,便道“我原嫌村裡姑娘們沒見識,生得粗俗不堪,那蔣家小姐倒是一身書卷氣,隻是他們家這樣富貴,如何肯嫁到咱們家?”
楊氏急道“難不成賢哥兒還配不上她不成?咱們賢哥兒年紀輕輕便中了秀才,誰不讚一句年少有為?二年後秋闈,將來金榜題名必定有賢哥兒一個名字,為官做宰都是鐵板釘釘,便是千金小姐也配得,何況他們若真是富貴人家,哪裡會屈尊在咱們這個小山村安家落戶。”
安惠也道“就是這個話,趕明兒哥哥金榜題名,她就是舉人娘子,進士夫人,還有什麼可嫌棄的?若不是他們家有錢,她又長得俊,才配不上哥哥呢!”
安平沉吟片刻,道“既這麼著,又是賢哥兒看中的,你去叫張媒婆好好說道說道。”
安賢聞言大喜,楊氏滿口答應,心裡已經有了主意。
安賢一夜不曾好睡,楊氏也翻來覆去,覺得自家是讀書人家,對方沒有不應的道理,次日一早起來,尚未用飯,便被安賢催促著快去。
楊氏隻得提著一塊臘肉,兩根臘腸往張媒婆家去。
張媒婆才梳洗完,正獨自一人在家吃飯,見到楊氏登門,心下暗暗納罕,她素知楊氏瞧不起村裡的姑娘,曾想過求娶周大財主家的小姐,偏人家早定了鄰村的王舉人,當時弄得自己極沒麵子,不知今日所為何來。
她心裡想著,麵上卻不動聲色,笑吟吟地道“嫂子來得這樣早,用過飯了沒有?要不要用一點子?可是瞧中了哪家的姑娘叫我去給安秀才說合?”
楊氏忙笑著推辭讓飯,迅速地說明來意。
張媒婆做慣了媒婆,消息素來靈通,且趙雲家的正是她的侄女,對琳琅脫籍知之甚詳,對於蔣玉菡卻不大了然,這也是趙雲家的不多嘴的緣故。鄉村人家並不看低大家丫頭,故張媒婆聽了楊氏的話,便覺得不配,並非身份不配,而是安家這份心思,彆家娶媳婦還得問問身份來曆呢,他們卻隻看著蔣家富貴琳琅美貌,便含笑道“嫂子可知蔣家小姐是什麼身份?”
楊氏笑道“我瞧著倒是好人家的姑娘,有房有地,綾羅衣裳,金銀首飾的。”
張媒婆冷笑道“我也知道嫂子怕是取中了蔣家富貴,蔣姑娘標致,隻有一件,我做媒素來都是有良心的,門當戶對,合兩姓之好,嫂子得打探清楚了才好上門,免得日後反悔!”
楊氏聞言一驚,道“難道他們有什麼不清白不成?”
張媒婆啐了一口,說道“嫂子這是什麼話?清清白白的人家,乾乾淨淨的姑娘,哪裡就有什麼不好了?咱們滿村子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這話傳出去,豈不是壞了人家的聲名體麵?我怕嫂子不知他們來曆,日後知道了說我糊弄你們!”
楊氏低頭想了一會,半日方抬頭道“難不成你知道他們家的來曆?”
張媒婆怕楊氏多嘴閒說,便道“我也不知,隻聽我侄女兒說是極清白的好人家。”
楊氏雙手一拍,道“這不就行了?那樣有錢齊整,除了賢哥兒,還有誰配得上這樣人家?好人,你千萬親自走一趟,說得好些,好歹說成了這門親事,我們必有重謝。”
張媒婆無奈,若不答應,恐安家記恨,到底是村裡少有的秀才;若是答應,又覺安家勢利,做媳婦艱難。左思右想,張媒婆隻得答應下來,親自去走一趟,到時候給侄女兒透點子口風,蔣家有見識自然不會應承,若是應承了也怪不到自己身上來了。
楊氏見她答應了,又再三拜托一番,方一步三回頭地告辭了。
張媒婆搖頭歎息兩聲,草草用過早飯,刷了碗,收拾完屋子,重新打扮了一番,提著楊氏送來的臘肉和臘腸便往蔣家走去,可巧遇到才出門的楊奶奶,忙停下腳步問好,又問道“嬸子這是往哪去?”
楊奶奶道“我去找你侄女兒趙雲家的問些事兒。”
張媒婆笑道“敢情好,我正要去蔣家,也找我那侄女兒呢!嬸子想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