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自己年少時的老師李希顏這個模樣。
朱棣的心情是很不好受的。
畢竟少年時起,他就尊敬眼前這個人。
此後李希顏辭官隱退,一心做學問的性情,也讓朱棣深為敬佩。
像那種自詡淡泊名利的人,朱棣見得多了。
可在名利麵前,又有幾人能堅守?
單說當初建文皇帝身邊那些所謂的讀書人,還不是千裡為官,要嘛隻為一個所謂讀書人仗義死節的美名。
天底下,能像李希顏這般能經受住如此誘惑的人又有幾人?
再者,這世上還有能令李希顏這樣天下一等一的大儒都欽佩的五體投地之人,這個人的學問到底是何等的地步啊。
隻這般一想,朱棣就非要見此人不可。
至少在朱棣的心目中,李希顏口中所說的這個奇人,可能至少也是類似於朱熹一樣的人物。
百官們也極為踴躍,幾乎所有人既帶著好奇,又帶著幾分尊崇。
於是乎,朱棣擺駕。
百官們紛紛尾隨。
看著所有人都興衝衝的樣子,張安世其實有點懵。
不會吧,不會吧,楊士奇?
他有一種不太好的預感。
另一邊,有人拉扯他,邊道:“阿舅,阿舅,走呀,走呀。”
張安世低頭一看,卻是朱瞻基。
他便立馬板起臉來,低聲道:“你就曉得看熱鬨,你該多學一學阿舅,做人要處變不驚。”
朱瞻基興致勃勃的樣子道:“可是他們都去了,我們也去瞧瞧,看看這天下第一大賢是何等樣的人。”
張安世帶著幾分心虛道:“什麼天下第一大賢,你咋這樣說?”
朱瞻基搖頭晃腦地道:“這是當然的,皇爺爺已經很厲害了,那麼皇爺爺的恩師自然也很厲害,我聽皇爺爺說,太祖高皇帝蔑視讀書人,許多人都瞧不起,可能讓太祖高皇帝都瞧得起,請去教皇爺們讀書的人,一定是太祖高皇帝都欽佩之人,幾十年前,這位李先生便已如此厲害了,到了現在,一定更厲害吧。”
朱瞻基頓了頓,繼續道:“可連李先生都欽佩得五體投地的人,那麼就一定是自太祖高皇帝以來,天底下最厲害的大賢了!阿舅,你說那大賢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已經很老了,他平日吃飯的嗎?還是餐風飲露?我想他一定是像李先生這樣的高士,你想想看……他這樣有本事,卻不顯山露水,可見一定是隱居不出。呀,這樣的人實在教人欽佩。”
張安世聽他越說越激動,囉嗦一大堆,一時也是無言以對。
緩了一下,他才道:“你有沒有想過,可能那個人也沒這麼厲害。”
朱瞻基叉手,瞪張安世一眼,就道:“阿舅平日裡隻曉得吹噓自己,貶低彆人。”
張安世忍不住冷哼道:“我何時吹噓過自己,什麼時候?天哪,是誰教你說的這些話?你變了,你已經沒有良心了,可憐懷胎十月……啊,不,可憐我阿姐懷胎十月,何等的辛苦,又含辛茹苦地養育了你,誰曉得你是個吃裡扒外的東西,我實在太傷心了。”
朱瞻基便耷拉著腦袋,畢竟還是個娃娃,被張安世如此一說,便不免臉上浮出幾分沮喪。
可看眾人已經陸續往外走,朱瞻基隻好又拉扯著張安世:“阿舅,我們走吧,走吧。”
這時,大家沒理會張安世和朱瞻基,大家的心思,都放在了那位大賢人身上。
張安世拗不過朱瞻基,無可奈何下,也隻好帶著他,尾隨著大家,出了殿。
邊走,張安世邊忍不住道:“你瞧瞧你爹,就是我姐夫,他一聽大賢人,蹦躂得比誰都快,連你這親兒子都不管了,你瞧瞧,世上誰最疼你的。”
朱瞻基道:“父親禮賢下士,我以後也做他這樣的人,阿舅不將賢才放在眼裡,是嫉賢妒能。”
張安世想踹他一腳,不過終究沒有踹下去,無能狂怒中……
見張安世不再理他,朱瞻基倒是道:“阿舅,我錯了。”
“阿舅,以後我要好好的關照你,要賜你很多很多好東西。”
張安世來了精神:“賜我什麼?”
朱瞻基努力的想了想,便道:“賜你一百個木馬,一百個陶哨,還有一百個泥人。”
張安世感覺自己一頭黑線,道:“現在開始,不許和我說話。”
朱瞻基:“……”
…………
朱棣騎馬,自大明門出。
太子和皇孫也出行,不過太子出了大明門之後,隻能乘輦,朱瞻基自也是得被抱入輦中。
倒是漢王朱高煦,神采奕奕,卻也騎著馬,跟在朱棣的後頭。
自然,李希顏被賜了軟轎。
其餘人隻好步行。
最慘的還是胡儼,胡儼失魂落魄的樣子,他滿腦子還想著事,轉而又想到自己似乎犯了小人,似乎處處都被人針對,竟沒有一件順心的事,難免心裡淒涼。
張安世落在後頭,默默地一路跟著大隊人馬行至楊士奇的住處。
楊士奇所住的地方,是一個租住的小合院,甚至位置有些偏僻,附近多是三教九流之人。
突然一下子來了皇帝和文武百官,較為倉促,倒是禦駕到來之前,有禁衛在前清道。
朱棣率人進去,楊士奇家裡,也隻有一個老仆,這老仆早就嚇得戰戰兢兢,慌忙地跪下行禮。
朱棣道:“楊士奇可在?”
“在,在。”
“人在何處?”
“在那屋……”
朱棣順著老仆手指的方向,帶太子和朱高煦一起往那屋去。
解縉則攙扶著李希顏尾行。
邊走,解縉邊低聲和李希顏說話:“先生,下官解縉,忝為文淵閣大學士,早聞先生大名……”
解縉畢竟是才子,而且自詡是年輕一代的大儒領袖,如今見到了老前輩,當然要表現出對這位老前輩的敬意。
誰曉得李希顏道:“解縉,沒聽說過……”
然後,沒理解縉了。
解縉有些尷尬,卻也無話可說。
幾人入內。
便見這小小的廂房裡,竟是一片狼藉,以至於到了無處下腳的地步。
這屋裡都是散落的書,還有揉成的紙團。
仔細地看,隻見楊士奇渾渾噩噩地躺在榻上,虛妄地看著虛空,他一言不發,也不起身朝朱棣行禮。
朱棣努力避開地上散亂的書籍和紙團,走到榻前,才道:“楊士奇,你看看是誰來了?”
楊士奇卻是頭也沒轉一下,口裡卻念叨著:“不對,不對,不該這樣解,知行合一,如何知,如何行?”
朱棣皺眉。
一旁的亦失哈急了,連忙道:“楊士奇,不可君前失儀。”
卻又聽楊士奇道:“心即理,心為何物,理為何物?理若是天道,那麼這心也是天道嗎?這不通!”
他真的病了。
而且一看,病的不輕!
李希顏一看楊士奇的樣子,忍不住老淚縱橫:“那該死的胡儼,陛下……臣遲早也要成這樣的人。”
朱棣:“……”
胡儼在門外頭,他沒資格進去,一聽到該死的胡儼……心又咯噔一下,一時之間,竟是無言以對。
朱棣此時忍不住皺眉道:“朕當初見過楊卿,對他的遠見卓識,頗有幾分佩服,此人也是個極有慧根之人啊,哪裡料到,竟成今日這個樣子。”
李希顏隻覺得兔死狐悲,因為他已經預感,自己很快和楊士奇不會有什麼分彆了。
“陛下,陛下……請看……”
卻見亦失哈撿了不少揉成一團的紙團,打開,這紙團裡,卻是各種寫了半截的文章。
顯然……楊士奇似乎想得到他的答案,可是他失敗了。
朱棣的濃眉皺得更深了,歎了口氣道:“那人……到底有多大的學問,以至於李先生和楊卿家,還有那胡卿家,都成了這般?”
李希顏隻能苦笑:“陛下,此人……若是當真能係統闡述他這番言辭,隻怕可以成聖。”
成聖?
朱棣吃驚不已。
繼孔子之後,敢被人成之為聖的,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宋朝出了一個朱熹聖人。
此後,便再沒有所謂的聖人了。
當然,朱棣認為這可能隻是虛誇之詞,可即便如此,這話能從李希顏的口裡說出來,卻已是讓人大為震驚了。
朱棣又看了看楊士奇,皺眉道:“朕會令禦醫來看,隻要楊士奇病好,朕自會親自召問他。”
朱棣隨即目光又看向李希顏:“先生要保重自己的身體啊。”
李希顏道:“請陛下放心,臣不從楊士奇口中得到答案,便死也不甘心,臣一定能活到那個時候。”
朱高煦趁機在一旁道:“父皇,兒臣一定會想儘辦法,為父皇和先生打探此人,我大明若有如此大儒,這正是父皇文治天下的結果啊。”
李希顏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朱高煦。
這也就是朱高煦運氣好,不是他的學生,如若不然,這樣的家夥,怕是腿也要打斷。
朱棣知道這趟算是無功而返,心裡不禁有幾分失落,當下卻也隻好擺駕回宮。
百官散去,不少人心裡不免也有些遺憾。
自然,這胡儼卻被人圍住了。
“胡公,你到底說了什麼?快說一說。”
“是啊,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這些日子來,胡儼是第一次被人如此關注。
此時,他苦著臉道:“可不敢說,可不敢說,倘若諸位也成了李先生和楊士奇呢?”
“有什麼不敢說的,大家群策群力,難道還解不開嗎?”
“胡儼!”有人大喝:“你攀附權貴也就罷了,如今到現在……還想藏藏掖掖著什麼?”
一聽攀附二字,胡儼臉色羞紅。
我胡儼是何等樣的人,怎麼成了那等攀附的小人了呢?
胡儼急了:”好,好,你們要知道,便告訴你們好了,李先生與我所困惑者,隻兩句話,一句為’心即理‘,另一句‘知行合一’!”
說罷,帶著幾分惱怒,拂袖便走。
心即理……
知行合一。
所有人都低頭。
因為顯然這徹底的顛覆了理學,理學的本質,又被人稱之為道學,亦稱義理之學。
何謂義理,即所謂理高於一切,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根本。
也就是說,人,尤其是讀書人,想要自我實現,就必須消滅掉自己的**,一切以義理作為出發點。
它所強調的,乃是天理和人欲的對立。
倒是和佛家所謂的六根清淨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理學的根本,其實在於‘克己’二字,即克製自己的**。
可心即理三個字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直接和存天理、滅人欲完全背道而馳,既然心即理,那麼又為何要克製自己的內心呢?
當下,便有人冷笑道:“邪門歪道之言。”
也有人道:“離經叛道至此,這等叛逆之言,簡直汙了耳朵。”
也有人不吭聲,低頭思索,就好像有什麼東西,猛地在衝刺著他們的內心。
理學發展到了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極成熟的理論體係了。
它看上去十分強大,強大到已經形成了一個邏輯閉環。
這種可怕的理論體係,幾乎沒有弱點的。
唯一的弱點就是。
如此高深的理論體係,你放到現實中,卻發現……好像會出錯。
當然,絕大多數人會很快忽視這些現實中的問題。
因而,同樣兩句話,對有人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衝擊,可對有些人,卻產生了一種無以倫比的心理排斥。
胡儼再沒說什麼,直接走了。
留下幾個人,在此下意識的破口大罵。
也有寥寥幾人,緊鎖著眉頭,轉身便走。
一日之內。
整個南京城已是炸開了鍋。
心即理,知行合一。
朝野內外,但凡是文臣,或者是讀書人,幾乎人人都在議論著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