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朱高熾繃著臉,冷笑道:“卿家的病,看來不輕。”
朱高熾說著,拂袖:“陳卿家既是病了,那麼必有人願主動請纓,為本宮分憂。”
可眾人卻一聲不吭。
風險太大了。
想想看,連蹇義都折在那呢!
那蹇公是什麼下場?
朱高熾見狀,他本是按著楊溥的計策,來此給翰林院和禦史們一個下馬威。
可計策是計策,當真身臨其境,卻覺得心寒透了。
當下再也不願意在此看著這些人的嘴臉,直接拂袖,轉身便走。
這朱高熾這般一走,此地卻依舊還是出奇的安靜,有一種難掩的尷尬在蔓延。
陳進突然低聲道:“哎喲,哎喲。”
那陳進灰溜溜地爬了起來,想說一點什麼,掩蓋自己的斯文掃地,卻又發現,此時說什麼也沒什麼意思。
當下又是死一般的默然。
“陛下,太子殿下·去了翰林院,想要請。”
朱棣聽到此,臉一沉。
他的計劃,本是讓太子給太平府背書,可太子轉身就去翰林院。
莫非是想要招攬那些翰林去任知府、知縣?
他這個做兒子的,莫非是要和朕這個皇帝老爹對著乾?
這個糊塗兒子,莫非當真是想要效仿漢宣帝一般,也要發出‘亂我家者,太子也!“的感慨?”
於是他冷著臉道:“去翰林院做甚?”
他身子開始緩緩地歪倒,然後捂著自己的腰,慢慢地躺在了地上,口裡依舊還發出:“哎喲……哎喲……”的聲音。
亦失哈卻是笑了笑道:“這是剛剛送來的奏疏,請陛下過目。”
朱棣聽罷,取了奏疏,臉色很不愉快地看了看,而後目光露出了幾分疑惑之色。
一邊去翰林院。
可這一篇的奏疏裡,卻已是將各個府縣的官吏安排妥當了。
很明顯,人選在去翰林院之前,就已經基本上敲定了。
一百多個官吏的任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這奏疏的最後,又奏曰:各府縣官長,多出太平府,隻是諸官長所去府縣,魚龍混雜,兒臣恐官長無法遏製地方,以兒臣愚見,各府縣依舊還應當由威國公轄製,方可順暢,兒臣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威國公乃太平府尹,以太平府府尹之職,而號令諸府,實為不當,兒臣懇請父皇,加以名目,以正其名,安眾心。
朱棣看過之後,一下子豁然開朗,他不禁笑道:“朱高熾這個小子,還是技高一籌啊,這一點,比朕這個做老子的強,朕隻曉得用強,他還曉得誅心,漢宣帝曾教訓自己的太子,言:‘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他這一手,既誅心,又實際,正是王道與霸道並用,不錯,他長進了。”
亦失哈聽罷,堆笑道:“陛下,可不能這樣說。陛下您乃江山之主,口含天憲、言出法隨,自然旨意一下,萬方便需順從。而太子殿下終究隻是儲君,做事自然要講究方法。”
“是這個道理。”朱棣顯然此時的心情很不錯:“你也長進了,隻是。”
朱高熾:牙。
他敲擊著案牘,想了想道:“將這份奏疏,送文淵閣去吧。”
亦失哈奇怪地道:“這陛下還需等文淵閣諸學士建言?”
朱棣隻是道:“他們看了此疏,自有自己的主見。”
亦失哈便適可而止地不再多話,隻頷首道:“是。”
於是亦失哈帶著奏疏,親往文淵閣。
文淵閣內,三個文淵閣大學士接了旨意,聽聞有太子殿下的奏疏送達,自是不敢怠慢。
一般大臣的奏疏,往往是需經過文淵閣擬票的。
不過太子那裡,情況顯然是不一樣的。
人家兒子給父親上疏,哪裡輪得到大臣來建言?
正因如此,陛下特意讓人將太子的奏疏送來,顯然,不是來詢問意見的。
來之前,朱高熾是有準備的,肯定有翰林百般不肯去。
楊榮隻看過了奏疏,便知這是一場考校。
當下,三個學士齊齊端坐下來,楊榮先道:“陛下要詢問的,隻怕是這最後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胡廣皺緊眉,他最近的臉色都很不好看,大家都在罵他呢!
明明是張安世逼死的人,楊榮在那煽風點火,怎麼挨罵的是他?
他不理解,很委屈。
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人心真是可怕啊。
“隻是……我大明曆來沒有直隸之上,設布政使司的規矩,直隸關係重大,隻以各府分治,畢竟這是天子腳下,若是直隸之上,再設置布政使司,隻怕不妥當吧。”
胡廣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是啊,不妥當,這不是壞了祖宗的規矩嗎?
雖然祖宗之法就像公交車,大家想上就上,可也不能明著來啊!哪怕是遮掩遮掩要背著一點人呢。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這些人,竟顯得如此的拙劣。
楊榮微笑道:“是啊,確實不妥當。”
說著,楊榮看向金幼孜。
金幼孜沉吟道:“一旦設置,隻恐將來尾大難掉。此天子腳下,非同一般,豈可一家獨大?一旦開了這個頭,便形同於放任權臣專斷,朝廷的威嚴,也可能岌岌可危了。”
楊榮又笑:“嗯那麼·如何是好呢?”
胡廣道:“楊公,你就彆問我們了,我知道你心裡有主意。”
“誰說我有主意?”楊榮平淡地道:“你這不是冤枉人嘛。”
胡廣道:“我會不知嗎。”
金幼孜隻笑了笑,他畢竟資曆較淺,此時不宜多言。
楊榮歎口氣道:“其實,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胡廣道:“但言無妨,彆裝不知道了。”
他甚至想過,陳進這樣的刺頭,平日裡微言大義,義正言辭,必然會拉不下麵子索性去任一任同知。
聽了胡廣這話,楊榮有點哭笑不得,隨即道:“陛下和太子殿下,顯然都想名正言順,這既是陛下和太子殿下的心思,那麼……我等為人臣子,自當順從。”
“而太祖高皇帝,不在直隸設置布政使的心思,其實也不難理解,這直隸占據了天下兩成的稅賦,一成多的人口,土地廣袤,也是天下富庶之地,何況它又在京畿,若是不分而治之,誰掌握了直隸,難免都可能產生隱患。”
頓了頓,他接著道:“這無非……還是製衡二字,隻要這將一碗水端平了,太祖高皇帝在世,隻怕也會從善如流。不如這樣,眼下……就索性將南直隸,一分為二。這太平府、鳳陽府、淮安府、安慶府、池州等諸府,列為一路;再將應天府、蘇州府鎮江府、鬆江府、蘇州府列為一路。”
“如此一來,置直隸都督府,分左都督和右都督,左都督治應天、蘇州等府,右都督治鳳陽、淮安諸府。如何?這樣一來,既讓張安世名正言順的都督諸府,同時,這南直隸,他隻治一部,另外一部,朝廷再委大臣分治,朝廷也就可以無憂了。”
此言一出,胡廣深以為然地點點頭,道:“看來,也隻能如此,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了。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說著,他彆具深意地看了楊榮一眼道:“楊公,你這稀泥和得好啊。”
楊榮便立即板著臉:“這不是和稀泥,這是因地製宜、因時製宜!”
胡廣倒不爭辯,點點頭道:“對對對,你說的對。既如此,那麼就請楊公來擬票吧。”
楊榮搖頭道:“若隻是陛下需要我等建言,何須特意讓人將這奏疏送來?”
胡廣一怔:“那麼·”
可顯然他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
胡廣目光炯炯地看著他,等著他的下文。
楊榮平靜地道:“陛下的意思,是讓我們三人看過奏疏之後奏請陛下設置都督府之事。”
胡廣又是一愣。
楊榮深深地看了胡廣一眼,隨即道:“若不是如此,陛下何須大費周章呢?”
胡廣臉色紅一陣白一陣,此時他有些不樂意了。
擺明著這是陛下和太子的心思,卻讓閣臣來奏請,這不就成了文淵閣大臣們請求辦這件事,而陛下隻是接受了這個請求嗎?
敢情這事若是引起了爭議,文淵閣大臣還要背這黑鍋?
楊榮卻是道:“事不宜遲,陛下隻怕已經久等了。”
胡廣還是帶著幾分遲疑,道:“這。”
“我們三人都需聯名上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