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見張安世這個模樣,臉便沉了下去,嘴唇抿成了一條直線。
頓了下,朱棣道:“有話就說。”
張安世道:“陛下,這十三太保,不,這徐某某人等,確實並非是在胡鬨。臣可以拿人頭作保。”
張安世心裡有底氣了。
畢竟有些東西,若是門外漢,是不可能說出細節的。
既然這徐景昌說出了細節成敗
隨即張安世便去朱棣的大帳謝恩。
大概是心情好的預估,朱棣整個人神采奕奕的,看著張安世,笑道:“好啦,不必客氣,這是你應得的,朕還嫌給得少了呢,這三萬戶……要及早送出,朕思來想去,需是良家子。”
張安世道.“陛下,能否將這些遷徙之人……以戶的單位遷徙移動?而非太祖高皇帝時期,以家族的形式遷徙。”
這裡頭是有玄機的,戶是小家,家族是大家。
一般一戶,大抵是在五六口人上下,而家族不一樣,一個大家族,可能動輒就是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的規模也是稀鬆平常。
“噢?”朱棣看著張安世道:“這是什麼緣故?”
張安世笑了笑道·“若是整個家族遷徙去,這新洲,隻怕用不了多久,占據主導地位的,便是那幾家幾姓了,哪裡還有臣的什麼事?可若是隻是以戶抽調,絕大多數人沒有血緣關係,楊士奇這個總督,在新洲也好管理一些。”
這也是實在話,張家現在還沒有人丁前往新洲進行統治,這就意味著,現在新洲的權力是不完整的,雖已有了一個總督府,楊士奇也絕對可靠。
可張安世得確保自己兒子成年,或者自己告老前往新洲之前,這新洲不會快速地出現新的世族。
這種世族若是快速地生成,對於張家可不是什麼好事。
“除此之外……”張安世接著道:“若是新洲那邊不是舉族遷徙,那麼前往新洲之人,往往在大明就還有一些念想,臣在想,將來大明與新洲的往來也多一些。”
新洲那地方,地廣人稀,可資源卻是極其豐富,這是一片沃土,可恰恰因為是沃土,就必須得抱著大明的大腿。唯有加入大明的貿易體係,才有前途。
這也是為何,後世的澳大利亞,在英帝國的殖民體係幾乎分崩離析的時候,依舊還能勉強對英帝國維持忠誠的原因。
因此,親情的紐帶是十分重要的,新洲的百姓越是心向大明,那麼就更容易接受大明冊封的張家統治,而大明許多軍民百姓與新洲血脈相連,自然也會影響大明對新洲的國策。
張安世在新洲,顯然走的和其他的藩王不是一樣的路子,其他的藩國,大多是去的是土人較為稠密的地方,他們對大明的依賴,來源於需要大明的支持,才可在軍事上戰勝當地的土人。
張安世所依靠的,也隻有這種血脈聯係了。
此外,張安世還是有一些小私心,這新洲說遠不遠,說近不近,若是彼此聯係加深,大量的人員還有商貿的往來,勢必對於艦船的需求極大,且更好更快的艦船,也會有著巨大的需求!
這對未來的航運業,也有巨大的發展。
朱棣聽罷,似是也很是認同,沒有過多猶豫,便頷首道:“這個……朕準了。”
“至於這一衛人馬……”張安世頓了頓,接著道:“陛下,新洲那地方,已有一支人馬,臣在想,此衛可否改為備海衛,在新洲的一處港口建立水寨,操練舟船。”
“據臣所知,爪哇、呂宋等海域,海盜猖獗,可趙王和寧王殿下,現在精力都在陸上。新洲那邊,陸上土人不多,隻需百姓們自保,再加一些本地設立的巡檢即可解決安全問題,倒不如索性將這一衛人馬改為水師衛,剿滅附近海域海寇。既可肅清海賊,又可協同呂宋、爪哇等地的趙王和寧王軍馬。”
“設立一支水師?”朱棣眼眸微微一張,低頭似是思索了一下,便抬頭看著張安世道:“隻是所需的艦船以及其他的火器呢?”
張安世道.“可以想辦法在本地製造,當然,這不耗費朝廷的銀子,這些銀子,臣來出了。”
朱棣便道·“也好。”
海疆太大了,大到朱棣早已顧忌不上。
而隨著大量大明的艦船開始紛紛出海,需要海賊似乎也盯上了這些肥肉,因此時不時有海賊襲擊大明艦船的消息奏報來。
朱棣現在的艦船,一部分需探險,開拓四海。另一部分則是繼續維持下西洋,巡洋的目的是震懾天下諸國。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大量的商船,可商船是很難真正擊殺海賊的,因為商船建造的目的,就是希望吃水更深,容納更多的貨物。
所以這樣的艦船,沒辦法加轉太多的防護,速度也不快,這就導致,即便遇到了海賊,哪怕船上的人足以自保,卻也無法追擊到海賊。
若張安世在新洲、爪哇、呂宋一帶,建立一支水師,進行巡洋,這就可大大地緩解了這一帶海域上航線的安全問題。
朱棣越想越覺得這個提議很好,於是道.“這個朕也準了。”
張安世喜滋滋地道:“謝陛下。”
朱棣隨即道:“你那機槍,威力甚大,每月可造多少?”
很顯然,現在最讓朱棣心心念念的,還是那機槍。
“十幾隻。”張安世道:“這已是最快的速度了,不過在臣看來,這機槍能造多少,反而是其次,其中眼下最難的,反而是彈藥的問題。它的射速太快,子彈的消耗量極為驚人,而這種特供的子彈,製造起來,十分不易,臣……現在也在想辦法,看看能否進行改進。”
朱棣道:“一定要想儘辦法改進。”
朱棣頓了頓,又道:“你說實話,一個月下來,能造多少子彈?”
張安世便道:“隻能三五萬發,若是征發更多的匠人,可能將產量提升至十幾萬發。可這樣得不償失,思來想去,還是得在工具上下一些功夫。不過……陛下,現在東西既已造出來,其實隻要肯下功夫,突破這個桎梏,也隻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朱棣想了想道:“每月十萬發,你先招募一批匠人給朕造出來,至於改進生產的事,你也要招攬一批人用功。”
張安世苦笑道:“陛下……這……有點難。”
“難?”朱棣詫異地看著張安世·“這有何難的?”
“沒有這麼多的巧匠。”張安世老實回答道:“畢竟還有其他項目也需研究,除此之外,又調用這麼多能工巧匠大批的生產,又需……”
朱棣·“.”
朱棣背著手,來回踱了幾步,才道.“我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力,你需要多少匠人,朕給你抽調就是了。”
誰曉得張安世卻又搖頭:“陛下,此匠非彼匠。”
朱棣·“.”
“一般的匠戶,他們所能乾的隻是簡單的製造而已,可若是涉及到似機槍這樣的東西,憑借他們的技藝,想要對它進行改進,就有些難了。”張安世頓了頓,接著道:“我大明匠戶,大多大字不識,而且也不懂計算,而要真正成為巧匠,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除此之外……這煉金術,想要涉及,就更加難了,煉金的危險不小,所以需要反複的實驗,要記錄實驗的結果,同時要對實驗進行比對,這裡頭出不得一分一毫的差錯,若是沒有能夠識文斷字,且算術水平頗高的人,根本無法完成。”
“臣現在就遇到了這麼一個難題,在我大明,但凡能識文斷字,且算學的功底不差的人,往往不屑為匠,可沒有大量這樣的匠人,許多項目又推進不下去。現在臣是恨不得一個人當做十個人用。可若是這麼個用法,就極容易讓這些稀有的巧匠容易分心,產生了疏忽,便等於將他們置身於危險之中。”
說到這裡,張安世歎了口氣,帶著幾分鬱鬱的心情道:“陛下,就在前些日子,咱們的作坊發生了一次爆炸,死傷了不少人,這些統統都是巧匠,撫恤和損壞的財物都是小事,可人的損失,卻是無法承受的。”
朱棣聽罷,終於明白了張安世的意思了。
這些匠人十分重要,沒有這樣的匠人,那麼這機槍可能也就隻是奇巧淫技之物了,根本無法大規模地應用。
而且……既有機槍,鬼知道將來還能造出什麼東西來!
可以說……這些威力巨大的東西,對於大明極為重要,一旦大明止步不前,就是巨大的損失。
可是,越是隨著許多項目的推進,人力的緊缺問題就越嚴重。以前若隻是製造一兩個小玩意,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張安世總能湊個幾十上百人。
可現在不一樣了,單單一個機槍,涉及到的機械製造、煉金、冶煉所需的人力,可能就是數百上千,這還隻是機槍而已。
若是沒有源源不斷的讀書人,願意加入這個行列,張安世讓朱棣所見識到的機槍,其實也不過是所謂的‘祥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