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頷首。
隻嗯了一聲,道:“朕應下了。”
此言一出。
朱瞻基大喜。
他隨即便折身回去,到那浩蕩的人群麵前,似說了什麼。
於是人頭攢動,人人歡欣鼓舞,接著便見烏壓壓的人一一拜倒,口呼:“吾皇萬歲,皇孫殿下千歲!”
起初隻是前頭得知消息之人,可在後隊之人,看著前頭人歡頌,便已明白事情已定,於是也紛紛隨之拜下。
於是,人潮猶如一道道波浪一般地起伏,歡呼之聲直破天際。
那朱瞻基,這才又回到了午門外頭,又回到了朱棣的麵前,朝朱棣行了一個禮,道:“孫臣見過皇爺!”
朱棣看著遠處浩蕩的人群,心裡竟是感慨萬千,回過頭,再見朱瞻基又恢複了乖巧的模樣。
於是上前,故意板著臉道:“你倒是膽大得很,竟敢逼宮?”
朱瞻基不顯驚慌,反而從容地朗聲道:“這是師傅們教授孫臣的。”
“師傅們……”
朱瞻基道:“師傅們教授孫臣,讀書是明理,是為明誌,孫臣乃天潢貴胃,更要關注民生,要以蒼生為念,此乃聖人教誨。現在百姓愁苦,孫臣豈敢坐視不理?正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既是為了社稷國家,也是為了天下百姓,有何不可?若是皇爺認為孫臣做的不對,那就懲罰孫臣的師傅們吧。”
朱棣一時之間,竟是瞠目結舌。
他回首。
見百官之中,不少人鐵青著臉,神情很是複雜。
尤其是幾個東宮的博士,嚇得麵如土色。
朱棣最後道:“下不為例。”
朱瞻基歡喜地道:“皇爺聖慈,孫臣銘記於心。”
朱棣這時卻道:“這些軍民百姓,是你領的頭?”
朱瞻基老實道:“正是孫臣。”
朱棣大為古怪:“你如何領頭?又如何能聚眾這樣多的人?”
朱瞻基不慌不忙地坦然道:“一方麵是有人謠傳要禁新政,引發了民憤。另一方麵,皇爺在孫臣年幼時,也教授了孫臣不少治軍之道……”
朱棣認真地聽著,很是滿意。
尤其是聽到那皇孫殿下千歲的歡呼聲,令他心中頗為欣慰。
他年紀大了,在這個時候,最為擔心的就是後繼無人,現在有此孫兒,若他真有什麼好歹,這大明的江山,也後繼有人了。
此時心中大喜,卻又沒有表露分毫,隻是道:“楊卿。”
楊榮忙道:“臣在。”
“朕既已許諾,那麼就該明旨發出,方才所許諾之事,要昭告天下,文淵閣早擬旨意,擬定之後,呈朕過目。”
楊榮道:“遵旨。”
朱棣又道:“現在事情既已塵埃落定,那麼……”
“陛下,事情還沒完呢。”張安世連忙在旁提醒道。
朱棣看著張安世:“還有何事?”
張安世隻好道:“陛下難道忘記了?還有亂黨!”
此言一出,空氣驟冷。
朱棣原本心情不錯,可在此時,眼裡猛地掠過了肅殺之氣。
冷冷地道:“張卿所言極是。”
說著,他疾步走到了此前那五花大綁的梁撤麵前,朱棣的目光審視著此人,梁撤大驚。
朱棣沉著眉頭道:“方才你說,是張安世指使的你?”
梁撤被朱棣盯得心慌,於是連忙道:“是……是……是……”
朱棣大笑:“可這你之所言的幕後指使之人,乃是朕的孫兒,這樣說來,你的意思是,在張安世背後指使你的皇孫,他教你們要給張安世黃袍加身,要擁立張卿?”
朱棣笑吟吟的看著梁撤。
梁撤不說話了。
朱棣道:“這樣說來,那麼事情就太可怕了,朕的親孫兒,為了擁立張安世,不惜大造聲勢,要將這天下贈予他的舅舅。是嗎?”
梁撤依舊抿緊了嘴唇,不言。
或者說,他無言以對。
可……
朱棣突然大喝:“是也不是。”
梁撤難以啟齒地道:“莫須有。”
朱棣聽了這三個字,又大笑:“好一個莫須有,好的很!張卿,此人的父母妻兒可在?”
張安世悻悻然道:“莫須在吧。”
朱棣回頭瞪了張安世一眼。
張安世道:“臣去查……”
朱棣道:“不必查了,立即捉拿,要當他麵,統統誅殺,這是他自己選的嘛,謀逆、構陷忠良,誣告,隻此三條,朕也絕不姑息。還有……將他一家殺儘之後,給朕將他淩遲。”
朱棣說著,點了點梁撤,而後,又點了點其他幾個附和著構陷張安世的人,這才道:“這些人,都是如此,至於其餘的,誅殺、連坐!”
這梁撤聽罷,眼中閃過一抹驚恐。
雖他已接受了殘酷的現實,可此時親耳聽到朱棣說出了判決,令他心頭一沉,還是不可避免的覺得害怕,於是下意識地放聲悲哭起來。
這些人犯,個個哭做一團。
朱棣卻不予理會,在他看來,江湖裡是沒有人情世故的,他是靠殺戮起家,自然殺戮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這些人,是受何人指使?”
“陛下,臣已徹查了,現在他們自己露出了馬腳。很快……就會有眉目。”
“好的很。”朱棣滿意地道:“朕等的起,朕倒極想看看,到底是何人,敢這樣明目張膽,這樣的放肆!”
朱棣說話的時候,眼睛卻是看向百官的方向。
百官肅然,一個個默言不答。
朱棣又道:“教軍民百姓們散去吧。三日之內,朕要逆黨的結果。”
張安世在旁忙道:“不需三日,今日之內,就可水落石出。”
朱棣嗯了一聲,卻是一把抓著朱瞻基,邊道:“朕乏了,與朕回宮,張卿去忙碌吧。”
朱棣說罷,便風風火火地擺駕回文樓。
朱瞻基尾隨著朱棣抵達。
至於群臣,現在卻都跪於文樓之外,不得旨意,無人敢妄動,隻默默的候著。
許多人意識到,這一次,算是一敗塗地了。
可接下來,會波及到何人,卻讓人難以預料,因而人人心中忐忑。
此時的朱棣正端坐著,看了朱瞻基一眼道:“你這個家夥,怎麼也摻和這件事?”
朱瞻基道:“皇爺……阿舅說了,要教我好好曆練,多和軍民打交道。”
朱棣一挑眉:“此事,當真是你牽頭的?”
“不,是大勢所趨。”朱瞻基耐心地道:“阿舅和我說,現在軍民百姓已逼到了絕境,對於大臣的不滿,已到了滔天的地步。這個時候,必然會破釜沉舟,自發的組織起來,阿舅說他很忙,這事他顧不上,他要去模範營巡營,便教孫臣與軍民們接洽,軍民們得知孫臣乃是皇孫,個個振奮,自然而然……”
朱棣聽罷,一切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