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接過旨意,隻低頭一看,便立即想起來。
這份旨意,確實是他親自下達的,而且就在這一兩日。
朱棣掃了一眼旨意,隨即便交給亦失哈。
亦失哈會意,便又將旨意,遞送楊榮人等傳閱。
眾臣一個個看的一頭霧水,楊榮倒是麵不改色,胡廣卻皺眉道:“這旨意與錦衣衛無故捉拿讀書人,又有什麼乾係?”
張安世笑著道:“旨意裡的內容,不是說的很明白嗎?翰林院所編修的這一部《孝順事實》實在太好了,尤其是陛下禦筆親批,臣看了更是情難自己,尤其是那一句:‘惟天地經義莫尊乎親,降衷秉彝莫先於孝。因而,孝為百行之本,萬善之原,大足以動天地感鬼神,微足以化強暴格鳥獸孚草木,是皆出於自然天理,而非矯揉造作。《孝順事實》可使觀者儘得為孝之道,油然而生親愛之心,有裨於明人倫敦風俗的世教。’”
張安世頓了頓,接著道:“這樣的好書,陛下下旨刊行,還親自作序,自是有教化天下的心思。而我張安世得此書,如獲至寶,所以上奏,懇請陛下,繼續增加刊印的數目,並且雇請大儒和讀書人,宣教四方,這既是教化天下,也有勸導世人遵從禮教和孝道的意思,陛下因而恩準了我的倡議,還親自下旨,命太平府督促此事,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胡廣有些無語,他的口才不及楊榮倒也就罷了,可你張安世也敢班門弄斧,在老夫的麵前撒野?
胡廣頓時感覺心口堵著一口悶氣。
於是他忍不住道:“可這還是與捉拿讀書人沒有關係。”
“誰說無關?”張安世大義凜然地道:“既是要宣教四方,賓服四夷,當然是要請人去西洋各番,宣我大明教化,不隻是各處藩鎮,我還聽聞,天竺諸國以及西洋諸土番,也仰我大明恩德,隻是卻無從知曉我大明之恩義。現在有了這《孝順事實》,則猶如雨後逢甘霖,聖人之道,以孝為本,而陛下也崇尚孝義,因而恩準我宣教四方又有什麼錯?”
胡廣繃著臉道:“可你也不能拿讀書人!”
張安世理直氣壯地道:“我張榜了啊,張榜求賢,希望有讀書人,能夠響應陛下宣教孝道的旨意,深入不毛之地,宣教四方,可我沒想到,他們隻是嘴上說一說什麼忠孝禮儀,可遇到了事,他們一個肯上的都沒有。”
胡廣臉都綠了,便道:“那……那又如何?”
張安世肅然道:“漢朝的時候,為了弘揚儒學,有張騫和班超這樣的儒生,深入西域之地,光大儒學,使天下無不仰慕天朝之禮教。還有蘇武,蘇武胡公應該是知道的吧,禮教能有今日,恰是因為有這麼多忠孝節義之人。”
“現如今,儒學式微,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大明承襲唐宋之製,乃漢家天下,陛下又廣興王道,倡導忠孝,這正是光大儒家的好時機,可現在……朝廷正在用人之際,四處征召儒生深入不毛之地,廣播仁義,卻無人肯應募,你說,這算不算不忠?”
胡廣沉默了,當一個人他講的比你這個當事人還要激進的時候,你雖然明知這家夥鬼話連篇,卻也沒辦法進行反駁。
張安世道:“除此之外,此番要宣教的,乃是《孝順事實》。此書乃是自唐宋以來,第一步孝經,更是無數翰林和大儒嘔心瀝血,編修而成。更是陛下禦筆親批,親自做序。我張安世讀過,尚且有感,這些讀書人讀了,竟無感觸,還對此無動於衷。”
說到這,張安世緊緊地盯著胡廣道:“胡公,我來問你,若是連讀書人,都對孝道尚且如此冷漠,這……孔聖人若是在天有靈,得知他的學問,被後世一群不忠不孝之輩,歪曲至這樣的地步,更是將忠孝二字,棄之如敝履。你說,孔聖人他棺材板……還按的住嗎?他老人家……”
張安世後麵的話沒能說下去。
胡廣臉上猛然色變,厲聲打斷他道:“你不要東拉西扯,孔聖人和這無關……”
張安世帶著幾分諷刺地道:“孔聖人若知自己成了一群不忠不孝之徒的招牌,成了一群隻曉得求取功名之輩的遮羞布,他就算起死回生,也會生生給氣死。”
“胡公,你不要轉移話題,孔聖人的事,就是我張安世的事,也是你胡公的事。再者說了,這些讀書人,張口孔子,閉口便是孟子,可真遇到了事,卻一個個充耳不聞,依舊每日沉溺於安樂之中,這是不是不義。”
說到這裡,張安世大喝道:“不忠不孝不義,若是其他人,倒可以原諒。畢竟他們不是讀書人,也沒有讀孔孟。可這些讀書人不同,他們是讀了聖賢書的,尚且敢做這樣的事,這叫什麼?這叫知法犯法!”
“我張安世看不下去了,不能再這樣放任他們再對不起孔聖人,因而……便請了他們去錦衣衛裡頭,喝幾口茶,好生教授一下他們忠孝禮義,這又怎麼了?”
他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眾大臣,接著道:“怎麼,看到了一群不忠不孝不義且還無恥之徒,若是不好生給他們一點教訓,難道……還要視若無睹嗎?若是這樣,諸公,我大明還有道德仁義可言嗎?我張安世要問,若連讀書人尚且無恥之尤,臉都不要了,我大明豈不是連蠻夷都不如?”
“所以沒什麼可說的,這件事,乃陛下的旨意,一定要有儒生去宣教四方,而維護道德禮義,錦衣衛也責無旁貸,誰若反對,便是與那些不忠不孝之人沆瀣一氣!”
胡廣有點氣急了,道:“你這是……欲加之罪!父母在,不遠遊……”
張安世此時卻是笑了,道:“既然父母在,不遠遊。那麼為何這麼多的讀書人,為了科舉,偏要千裡迢迢來京城?”
胡廣捏著胡子惱怒地道:“遊必有方。”
張安世從容不迫地道:“考取功名,追逐利祿,所以就是遊必有方,那麼宣揚聖人教化,廣播仁義,就成了無方?”
張安世說到這裡,笑了笑,隻是這笑了添了幾分嘲弄,他接著道:“胡公,我奉勸你仔細的反思一下你的這些危險言論,你現在說的話,越來越不像讀書人,再這樣下去,我要將你開除出聖人門牆。”
胡廣勃然大怒,睜大了眼睛,瞪著張安世道:“黃口小兒也敢……”
一旁的楊榮拽他的衣袖。
最終出來打圓場:“原來還以為,是無故拿人,不過這隻是征辟讀書人去宣教,這就沒什麼問題了。如此一來,既可廣播我大明仁義,又使讀書人可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也不是不可以。”
“隻不過……此等事,蕪湖郡王殿下怎可動用錦衣衛呢,依我看啊,大家各退一步。”
胡廣:“……”
胡廣張了張口,最後什麼都沒再說。
眾臣也都不吭聲。
說實話,張安世跑來拿孔聖人和忠孝來說事,是大家都沒想到的。
這種事,說到了這個份上,也隻能心裡罵張安世缺德的祖墳冒煙。
或者說張安世如此行徑,實在聳人聽聞,不過……人家本心是好的,都是為了聖人教化嘛。
可在古人的價值觀裡,或者說在理學的價值體係之下,人是論心不論跡的。
也就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辦了壞事,這是可以理解的。
而若是一個壞人,恰好辦好了好事,此人也屬於十惡不赦之列。
楊榮微笑道:“郡王殿下,依我看,此事太大,還是及早放人為好。”
張安世對著楊榮,倒是平心靜氣地道:“放心,我斷不會為難他們,將來一定四肢完好的將他們送出來。”
楊榮立即聽到張安世的送出來的前頭,加了許多的定語,心中了然,卻也知道,這樣扯皮下去,不是辦法。
此時,禮部尚書劉觀道:“宣教之事,本是禮部的主職,如今卻是錦衣衛代勞,實在不妥,要不來一個折中之策吧。陛下,老臣……去錦衣衛一趟,探望一下被拿的讀書人,如何?”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台階下。
尤其是對胡廣為首的一群義憤填膺之人來說。
錦衣衛拿人,這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