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賊?”朱棣錯愕地看著朱瞻基。
朱瞻基道:“孫臣得阿舅授意……”
張安世眼一張,打了個寒顫,幽怨地看一眼朱瞻基,他恨……獹
我張安世蹉跎一生,唯獨之重情義,對自己的外甥,更是當做自己的親兒子一樣看待,誰料最終,竟還要為他背這黑鍋。
豈有此理,這家夥說謊竟不臉紅。
朱棣則是眉一挑道:“而後呢……”
朱瞻基道:“關中軍馬百姓,已遭天災,又遭**,好不容易過了沒幾日安生日子,更遇賊亂。那賊子猖狂,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孫臣便照著阿舅的暗中授意,招募人馬,打出孫臣的旗號,以此來吸引賊人關注。”
“這些賊人,也知道自己不能長久,一旦朝廷的大軍一到,必定要摧枯拉朽,到了那時,便是他們死無葬身之地的時候。正因如此,孫臣打出了旗號,反而教他們看到了求生的希望,他們必然認為,隻有攻破長安縣,拿下了孫臣,才有要挾朝廷的籌碼。”
朱瞻基說的娓娓動聽。
可朱棣和百官們卻聽得驚心動魄。獹
理是這麼個理,可拿自己當做賭注,來吸引關中的亂賊,這一份膽魄,卻是一般人不敢去想象的。
朱棣認真地聽著,他久在軍陣,自然能分辨出朱瞻基話中的真偽。
朱瞻基又道:“為了保境安民,孫臣趁此機會,暗做準備。”
朱棣道:“做什麼準備?”
朱瞻基道:“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且不待言,孫臣以逸待勞,占據了地利。而孫臣所領軍民,無一不希望將賊子擊潰,使關中以及他們的妻兒老小平安,這便是人和。孫臣判斷,首先……賊軍遠來必然疲憊,可是他們卻又不得不倉促發起攻擊,因為時不待他,一旦延誤了時間,朝廷的援軍一到,他們便必敗無疑了。”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巨大的弱點,那便是這些賊子,倉促之間聚集一處,可實際上,並未整合,若是順境還好,一旦到了逆境,就極容易分崩離析。”
朱棣聽罷,不斷地點頭。獹
這些判斷是對的!他看著小小年紀的朱瞻基,萬萬沒想到,眼前這個少年,能一眼看出賊人們的弱點。
朱瞻基正說的興起,便繼續道:“了解了他們的弱點,就要知道他們的長處。他們人多,尤其是戰馬不少,來去如風,所以可以迅速集結起來,且人數是孫臣是十倍。何況……他們知道自己無路可走,就形成了破釜沉舟之勢,一旦發起攻擊,必定竭儘全力,畢竟……拿不下孫臣,他們便要失去一切了。”
“孫臣便趁著以逸待勞的功夫,借助地勢,選中了決戰的地點,又號令所有的軍民,組織起來,修築工事,孫臣的兵馬雖少,可模範營有強大的火器,且軍紀嚴明,當然,壞處就是彈藥的消耗隻怕難以為繼。”
“到了那一日,賊軍發動攻擊,他們的氣勢確實不小,而且人數眾多,一直鏖戰到了即將天黑時,眼看彈藥消耗越來越大,而賊軍似乎也知自己沒有退路,竟依舊不斷攻擊……”
朱棣聽罷,皺眉起來。
其實行軍打仗,最害怕碰到的就是這種沒有退路的敵人。兩軍交戰,敗退者尚可以逃之夭夭,大不了逃回己方的國境,可這些賊子,某種意義來說,形成了所謂兵家常言的所謂破釜沉舟的效果。
而一旦隻要讓他們在某處防線有了突破,這些人便可仗著人多的優勢,迅速地突破。獹
到了那時候……彼此膠著一起,火器的用處就反而不大了。
此時,朱瞻基卻道:“孫臣卻抓住了時機。”
朱棣顯然給提起了濃厚的興趣,忙道:“什麼時機?”
朱瞻基道:“他們還吊著最後一口氣,且天色漸晚的時機。”
朱棣聽罷,沉吟著,抬眸,此時的朱棣,像是一個棋手,用沉重的心情,與對弈之人進行攀談:“那你會選擇如何做?”
朱瞻基從容不迫地道:“趁此機會,一鼓作氣,直接反衝鋒!”
朱瞻基斬釘截鐵道:“孫臣帶頭,可以保障士氣,模範營令行禁止,必然爭先恐後,其餘的軍民受到鼓舞,定是氣勢如虹。反觀賊子,他們鏖戰了一日,已是身心俱疲,且傷亡極大,此時對他們而言,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再堅持一下,突破孫臣的防線而已!”獹
“而一旦反衝鋒,他們首先猝然無備,其次,士氣必然跌落穀底,勢必會出現逃亡,地理上,孫臣在高地,形成了猛虎下山之勢,他們如何抵擋?”
朱棣聽罷,不禁猛地心情歡暢起來,不斷點頭,一麵道:“對,該當如此,隻是……說來簡單,做來卻是不易,此前是賊子們破釜沉舟,可這一舉之下,就成了官軍破釜沉舟、勢如破竹之勢了。”
朱瞻基道:“孫臣這樣做,並非隻是想要勝這一場,而是根據敵情來判斷的,孫臣方才說過,賊子們雖是勢大,卻不過是一群沒有退路的亂賊凝聚而成,尚沒有明確的統領,分為許多的部眾,說起來,他們實則隻是一群沒有退路,妄圖依靠一場死戰來求活的烏合之眾而已。這一次反衝鋒,無論對方人馬多少,也足以定鼎勝局了。”
“果然,這些賊子開始出現了敗逃,而後,彼此之間,開始爭相踐踏,根本無人約束,一個個如驚弓之鳥,孫臣則帶人一路追殺,不出一夜,他們便灰飛煙滅。”
朱棣深吸一口氣,他無法料想,朱瞻基竟有這樣的謀慮。
要知道,要做出分析容易,可要做出判斷卻很難,更難的是做出分析判斷之後,竟還可以利用這些,果斷地去貫徹執行,這就已經具備了一個將軍的必備因素了。
朱棣用奇怪的眼神,打量起自己的這個孫兒。獹
在朱棣眼裡,朱瞻基雖已長大不少,可畢竟……依舊還是將他當做孩子看待。
雖然從前的有些時候,朱瞻基也會說出一些有道理的話,可這對曆經了世事的朱棣而言,依舊不過是孩子學到了一些知識而已。
可如今,他卻發現,自己的這孫兒……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認知。
於是朱棣道:“你如何判斷,賊人們就吊了一口氣呢?”
朱瞻基道:“這個容易,隻要了解他們即可。”
“你又如何去了解?”
朱瞻基道:“人見的多了,也就了解了。”獹
朱棣:“……”
朱瞻基微笑道:“這就是阿舅常說的所謂閱曆。孫臣在東宮的時候,根本不去考慮,彆人會怎樣想,身邊的人……每日思慮的是什麼。”
朱瞻基說到這裡,頓了頓,又道:“可在太平府,無論擔任什麼職事,就不能如此了,因為要交涉,因為要洽商,若還是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的話,哪怕貴為皇孫,也可能遭遇敷衍。這時,就必須在想,這件事,他們的利益得失是什麼,做這些,對他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他們能拿出幾分勁頭來,為什麼會有推諉,又怎樣可以讓他們能夠儘心竭力!”
朱瞻基道:“皇爺爺,你彆看孫兒在太平府做官吏,可實際上,這幾年,孫兒可沒少吃苦頭,沒少遇挫折。這都是在差事裡頭,自己慢慢體悟和琢磨出來的。譬如那些賊子,他們恐懼什麼,他們期盼什麼,如何利用他們的弱點,去擊潰他們,怎麼抓住時機,凡此種種,若是不預先謀劃,怎麼可能將事情辦成。”
朱棣聽罷,竟是瞠目結舌。
朱瞻基的一番話實在令他感到意外。
卻也是令他感到慶幸。獹
此時連朱棣也意識到,一個治世之才與一個昏聵之人的區彆了。
道理……大家都懂,說實話,曆朝曆代,能做皇帝和公侯的,哪一個不是受過天下最好的教育,懂得彆人所不知的道理?
可細細想來,這些人之中的區彆,可能就在於此。
朱棣好像一下子,有了某種明悟。
他熱切地看著朱瞻基,隨即道:“而後呢?”
朱瞻基道:“孫臣破賊之後,也沒有點驗戰果,不過……殺賊七八千,總是有的!至於其他蟊賊,固然已是逃之夭夭,卻已是風聲鶴唳,不過一群喪家之犬,已經不足為慮了,命各府縣追緝即可,於是孫臣害怕皇爺擔心,便擅自回京來了,自然……善後的事,孫臣也有一些安排和布置……”
朱棣不斷地點著頭,欣喜得幾乎濕潤的眼睛要落下淚來,幾乎是手舞足蹈,驕傲地道:“朕有此孫,是社稷和天下軍民百姓的福氣!”獹
………………
第二章送到,懇求月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