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世道“臣請陛下明示。”
朱棣慢悠悠地道“取茶盞來。”
張安世便忙是去取來了茶水。
朱棣坐在寢臥上呷了一口,才道“張卿家,你來說說看,什麼是天子?”
“啊……”張安世一愣,這個問題實在有些突然,但他還是想了想道“自是九五之尊……”
朱棣卻是搖頭道“九五之尊是沒有錯,生殺奪予,雷霆雨露,言出法隨,這些也都沒有錯。可是……朕終究還是人。”
朱棣說得娓娓動聽,他輕張唇片,慢悠悠地接著道“自是因為天下這樣的權柄,卻操之於朕這樣的人之手,那麼……就不免……會有無數人覬覦大位,畢竟……朕是人,他們思量著,自己也是人嘛。更有人或攀附,或逢迎,或謀奪,總是希望能從朕的手上,得到一點什麼。”
“可怕啊……”朱棣居然發出了感慨“百姓們都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可朕乃皇帝,自接了大位以來,必然就有千千萬萬的人,惦記著朕,圍繞在朕的身邊。張卿,你現在可知,什麼叫做高處不勝寒了嗎?”
張安世跟著發一句感慨“是啊,現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真是什麼人都有,幸賴臣不一樣。”
朱棣搖搖手,示意張安世不必再說下去。
都說人老成精,現在的朱棣,虎目閃動,雖無當初之勇,卻有了從前所沒有的精明。
他繼續道“去歲,朕舊疾複發,隨口與人提及。於是便有一待詔之翰林,希望朕能廣召天下奇事,為朕治病。”
朱棣深深地看了張安世一眼“張卿以為……這裡頭有蹊蹺嗎?”
張安世想了想,搖頭。
朱棣又道“朕起心動念,於是便隨口詢問,當即,便命禮部侍郎耿文忠尋訪天下名醫。數月之後,耿文忠至福建布政使司,推舉了一人,便是這徐真人,說此真人的丹藥極為靈驗,能夠延年益壽,更能緩解病痛,張卿……你認為這其中有蹊蹺嗎?”
張安世想了想道“應該還算合理,畢竟是陛下下旨,而這位耿侍郎奉旨推舉,隻要靈驗與否,其實和他的關係不大。”
朱棣點頭道“朕於是順水推舟,便命這徐真人來南京,徐真人還真獻上了丹藥,並且一直在宮中為朕煉丹。你說,這裡頭……可有蹊蹺?”
張安世低頭沉思,良久,才道“其實……說的過去。”
朱棣繼而又點頭道“朕借故,還對這徐真人,進行了厚重的賞賜,甚至……還命人往福建布政使司,去修繕他的道觀,花費錢財也是不少,甚至還打算,將其所供奉的兩位神靈,也都冊封為真人,這……也沒有錯吧?”
張安世點頭道“陛下……確實沒有什麼蹊蹺的地方。”
朱棣微笑道“可如果,這翰林隨口一言,朕對其從善如流,乃是故意為之呢?”
張安世“……”
朱棣道“至於這個侍郎,命他去訪醫,也是真故意默許呢?”
張安世道“……”
朱棣道“倘若,這徐真人被推舉之後,朕命其來南京城,也是朕故意縱容呢?”
張安世擰眉道“陛下的意思是……其實……陛下一直都在按著他們的說的去做,而後故意想看看,他們的圖謀是什麼?”
朱棣道“當然想要看看,因為每一處……都合情合理,恰恰就是最大的不合理。”
張安世道“哪裡不合理?”
朱棣道“曆朝曆代,方士進入宮廷,所煉的丹藥,最終使皇帝早亡的事,經史之中屢見不鮮。無人可以靠丹藥可以長壽,所謂的真人和仙人,倘若他們真有什麼本領,自己早已得道,何須還要在宮中,為皇帝的長壽去勞心勞力。這等事……朕明白,可有的人,以為朕不明白。”
朱棣頓了頓,意味深長地接著道“可即便朕不明白,難道他們不會明白嗎?他們是讀書人,無論是那翰林,還有那侍郎,都是飽讀詩書之人。何況朕幾次對這徐真人故意大加的封賞,一份詔書,從草擬詔書的翰林,到負責傳發的部堂堂官,大家隻需看這詔書,其實就已心如明鏡,知道怎麼回事了。”
“隻是……張卿可知道……迄今為止,勸諫朕不吃這丹藥者,唯有亦失哈一人而已?而其餘人……卻好像一下子,成了聾子,成了瞎子,人人都緘默不言,好像世上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徐真人,亦或者,好像朕突然用丹,成了應該的事一樣。”
張安世猛然醒悟,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會不會是……大家恐懼,所以不敢言?”
朱棣突然斬釘截鐵地道“不,是因為有人在盼著朕死!”
張安世“……”
這話,他就實在沒法接下去說了。
朱棣勾起一笑,卻是顯得自嘲,接著道“平日裡,有任何事,他們都敢言,朕每日接受到的彈劾奏疏,沒有十本八本,也有三五本。從徐真人入宮迄今,已有大半年的功夫,可所有人都緘默不言,朕其實一直都在等,就等著有人來言此事,想看看……到底是朕的愛卿們愚鈍,以至後知後覺呢。還是……所有人都在盼著朕駕崩的時候。”
吃仙丹會早死這事,對於皇帝而言,可能未必是一個共識。
畢竟各種皇帝對於吃丹藥,都有一種特殊的癖好。
可對讀書人而言,卻幾乎屬於某種共識,讀書人最擅長的就是從經史之中來尋找經驗教訓,而經史之中,對於任何術士,可是沒有一句好話的。
基本上,若是翻開史冊,你大抵就能知道,這所謂的術士,就是誤國誤民的小醜,而所謂的丹藥,或者各色的紅丸、黑丸之類,幾乎形同於是毒藥。
現在……詢問翰林,翰林表示可以尋訪名醫倒也罷了,派人去尋訪,好死不死,尋到了一個煉丹的家夥,而這尋訪之人,竟還是讀書人出身的朝廷大臣。
宮中的事,是不可能完全保密的,尤其是這麼多份詔書,大抵也可讓各部以及翰林的大臣們,能窺見一些蛛絲馬跡。
這些大臣,顯然都是人精,即便朱棣沒有挑明,其實他們也能揣摩到宮中發生什麼了。
張安世是因為要忙碌其他的事,所以疏忽。可麵聖時,察覺到一些不對勁,也能立即察覺到一點什麼,轉而去詢問亦失哈。
可以說……朱棣雖老,卻已老而成精,他依舊養著這個徐真人,做出一副寵幸和信任的樣子,卻對徐真人獻上來的丹藥,都悄然地藏起來,絕口不吃,卻是將這徐真人當做了他的試金石。
誰真誰偽,誰忠誰奸,一眼便能辨明。
隻可惜……太子、張安世還有尹王這時候跳出來,直接將這徐真人戳穿,反而誤了朱棣耍弄權術的大計。
張安世也沒想到朱棣在背後有這麼一著,吐出了一口濁氣道“陛下早說啊,若是臣知道,陛下令有所圖,臣……定不會如此冒失。隻是……”
朱棣臉色卻溫和了許多。
至少在這個過程中,朱棣也已深深體會到亦失哈的體貼,太子的至孝,以及尹王與張安世的忠心。
能夠抵製住太子克繼大統的誘惑,冒著被父皇責罵的風險,火速入宮,單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太子的孝順絕非是作偽了。
張安世乃太子妻弟,這個時候,卻也能有此表現,亦是足以令朱棣欣慰。
因此,朱棣雖有些遺憾原本的計劃被破壞,卻也沒有真的生氣,擺擺手道“隻是什麼?”
張安世一臉狐疑地道“隻是他們這樣做……又有什麼用處……即便陛下……咳咳……不幸駕崩,可太子殿下,蕭規曹隨……”
朱棣澹澹道“沒了一個,才能沒掉第二個。地上有三塊石頭,若是不踹掉第一塊,怎麼清理掉第二塊、第三塊?等到了太子登基,可能……他們就有其他的辦法了。朕在位,做了一些事,而這些事,也足以教人對朕咬牙切齒。”
張安世想了想道“會不會陛下多慮了?”
朱棣深深看了張安世一眼,才道“想當初,為了大位,朕與朱允炆叔侄尚可以相殘。朕也聽聞,在民間,為了一點家當,兄弟反目者,也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見,這是人心使然,朕操持天下的把柄,怎麼可能隻是多慮?”
張安世“……”
這話,顯然又屬於張安世不敢接的一類,當然,偷偷去跟人說陛下吃x是另一回事。
可當著麵,和朱棣討論叔侄相殘,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陛下顯然也是被逼急了,想要證明世情險惡,所以才自揭傷疤,可張安世反是不知該說什麼好了。
緩了半天,張安世才道“既如此,那麼臣……這便審訊這徐真人,還有……牽涉此事的……”
朱棣卻是搖著頭打斷道“不必啦,牽涉的人太多,絕不是一個兩個。所謂抱團取暖,朕的那些大臣們,可一個個精明的很,想要抓住他們的尾巴,談何容易?正因為如此……所以朕才……在方才……昏厥過去……”
張安世大驚,道“方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