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資料來源主要是《晉書》中帝紀、當事人的個人傳記以及《資治通鑒》。
其他等級低一點的史料裡提到的“三千義從”、“千餘騎”之類我就不寫了,就用這兩本。
(1)永嘉二年(308)
《資治通鑒》“張軌亦遣督護北宮純將兵衛京師”、“北宮純募勇士百餘人突陳,彌兵大敗”。
原始記載隻有這兩句。
從這裡可以判斷,涼州援軍數量是100+(其實北宮純募的勇士也不一定就是涼州人……)
這一戰的情形,正如書中所述
從史書記載分析,王彌軍應該是據城南、城東,因為僅有的三次出現地名,第一次在津陽門(城南),第二次在建春門(城東),第三次在七裡澗(城東)。
史書對戰鬥過程語焉不詳,缺失過多,但多方印證,大體分析,依稀可以看出幾點
1第一戰在城南的津陽門,北宮純率百餘人突陣,“彌兵大敗”(主將不一定是王彌)。
2幾天後第二戰,位於建春門,有沒有打史書沒說,隻有王彌燒建春門而走的事情,我認為大概率是打了的。
3燒建春門後,王彌向後(東)退卻,在七裡澗被禁軍追上,又敗。
4綜合這些記錄,王彌並沒有很多人認為的百餘人突陣就一戰敗逃,事實上戰鬥不止一場,隻不過晉代史料空白嚴重,記錄不全,語焉不詳罷了,我認為至少打了兩場,看到取勝無望之後,死心了,轉進,然後被禁軍王秉部追擊,大敗於洛陽城東的七裡澗。
再來看看匈奴方向。
劉淵在308年1月,“漢王淵遣撫軍將軍聰等十將南據太行,輔漢將軍石勒等十將東下趙、魏”——這是防止晉軍圍魏救趙,故預先堵住太行陘口,專心攻平陽、河東二郡。
“北宮純等與漢劉聰戰於河東,敗之”——《資治通鑒》。
這裡的“河東”大概率是河東郡,也與前文劉淵遣劉聰派兵占據太行對上了。
劉聰的兵可不少,而且匈奴騎兵數量眾多,北宮純兵力不可能少。
100+、1000+的兵力壓根不可能,至少數千。
(2)永嘉三年(309)
當年8月,匈奴南下洛陽,在弘農戰敗。
10月,二度下洛陽,“北宮純等夜帥勇士千餘人出攻漢壁,斬其征虜將軍呼延顥。”
這裡其實也沒說這千餘人到底是不是涼州兵,姑且認為是,出現人數了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