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關係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華夏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
清王朝的統治麵臨深刻的危機,華夏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儘頭。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
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麵,英國資產階級采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欲望。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
打破了華夏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華夏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為華夏三千年未有之禍”。
鴉片大量輸入,使華夏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華夏國內發生嚴重的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煙毒泛濫不僅給華夏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
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
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華夏嚴禁鴉片。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儘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
英國人把華夏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隻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
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麵,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等處的海口,截斷華夏的海外貿易。
7月攻占浙江定海,作為前進據點。
此時,華夏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
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掠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
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
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