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州間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
27日,先頭部隊紅2師一部,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次日,紅4師一部也渡過湘江。
各路國民黨軍即以優勢兵力南北對進,在飛機的支援下向紅軍猛烈進攻。
紅軍在湘江兩岸浴血奮戰,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隊於12月1日渡過湘江。
但是,紅軍卻遭到慘重損失,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於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
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銳減至3萬餘人,紅8軍團番號撤銷。
1935年1月2~6日,中央紅軍分彆從回龍場、江界河、茶山關渡過烏江,7日晨先頭部隊進占遵義。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
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並決定由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而周恩來為黨內委托的對於指揮軍事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不久,中央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輔助者。
隨後,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紅軍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
這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曆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後,蔣介石調集幾十萬軍隊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
中央紅軍根據遵義會議確定的方針,準備從四川省瀘州以西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進至四川省西北部創建蘇區,在紅軍第四方麵軍的配合下轉入反攻,爭取赤化四川。
1月19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從鬆坎、桐梓、遵義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方向挺進。
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
這時,國民黨軍分路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並且加強了長江兩岸的防禦。
據此,中革軍委2月7日決定,中央紅軍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邊界地區機動作戰。
9日,中央紅軍集結雲南省紮西地區進行整編。
11日,掉頭東進,接著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婁山關、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遵義戰役後,國民黨軍改取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企圖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狹小地區。
中央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移,於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蔣介石急忙令其“追剿”軍向川南追擊。
中央紅軍突然折向東進,於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27日,中央紅軍以紅9軍團在馬鬃嶺地區牽製國民黨軍,主力向南急進,31日渡過烏江逼近貴陽,把“追剿”軍甩在烏江以北。
4月8日,中央紅軍主力從貴陽、龍裡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的攔阻,向西挺進,24日進入雲南省,逼近昆明,接著轉向北進。
5月9日,中央紅軍主力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
在此期間,在烏江北岸活動的紅9軍團,也從雲南省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渡過金沙江,隨後與主力會合。
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