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經曆了小天的不堪事兒,甘嫂提的也是這個,這人這事兒都會一輩子警醒著他們的。
“聚到一起就是一家人,來,走一個。”平安見話題沉重了,活躍起了氣氛。
“乾”
“乾了”
有大螃蟹吃著,有小酒喝著,傻子才會不惜福呢。
......
請到莊子上的顧老先生已經五十多歲了,剛從北邊來到揚州安家,為了給家裡多賺點錢,便重操起了舊業。
裴鈞聽到了這消息,人是翁曉曉親自上門去請的。
一番交談下來,翁曉曉確認了先生不但有真才實學還不迂腐,願意讓小姑娘跟著一起聽課,算是挺難得了。
當場答應了顧先生的所有條件,簽下了契書。
第二天一早,翁曉曉帶著鳳姑騎馬去了莊子上。
不等鳳姑去喊人,早有路邊玩耍的小孩子跑著去通知劉遠了。
原本沒有孩子們讀書的地方,也騰不出現成的屋舍做學堂。
翁曉曉便在村外劃了一塊地方,她出錢出材料,鄉民們出人工,合力建了一所嶄新的學堂。
兩大間寬敞的正屋是孩子們讀書的地方。邊上還給先生蓋了一間住的廂房。
至於顧先生吃飯的問題,翁曉曉也沒有大包大攬下來。誰家的孩子來讀書,便負責先生的餐飯,輪流著來。
他們到的時候,顧先生已經在學堂裡坐著了,孩子們也在陸續到來。
翁曉曉並沒有打算進去,一切順利就好。
讓鄉民們蓋房子出力,讓他們輪流管飯,就是要他們知道,他們自己也是付出了的,有參與感才懂珍惜。
“東家,進去說兩句吧。”劉遠趕過來的很快。東家過來的越發少,難得來一趟,他得抓緊時間彙報工作。
聽到外麵的說話聲,顧先生走了過來。
老少秀才相互見過禮。
顧先生對翁曉曉極為推崇,直言他不去參加科舉就是朝廷的損失,翁曉曉隻能說誌不在此,也不好多解釋。
“顧先生,我不常來,若有什麼問題您直接找劉莊頭解決。”
劉遠忙點了點頭,“是,是。顧先生,村裡的孩子就交給您了,生活上的問題由我負責,誰敢怠慢您,我去管教。”
顧先生笑著擺擺手,才來一天,他就喜歡上了這莊子的氣氛。即便已經忙完了秋收,也看不到閒人,更沒有吵架拌嘴的閒事。走在路上,鄉民都會主動跟他問好,很是客氣。
“二位客氣了,一切都好。翁公子,馬上舉行拜師儀式了,一起過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