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渙在一旁笑道:“也是這次慶典做得好,天下諸國來大宋之後,都被大宋的繁華興盛跟震驚到了,全都仰慕於天朝上邦,聽說還有高麗、大理國王子不願意離京,想留在汴梁做質子。”
“真有意思哈。”
趙駿樂了起來:“我大宋又不興質子那一套,還有主動想留下來做人質的。”
蘇渙也笑了起來:“估計是汴梁春花秋月太吸引人了,這些天各瓦舍、青樓、酒樓外邦藩人流連忘返,他們可是各店家的貴人,工商部那邊說是年底稅都多收不少。”
趙駿原本臉上的笑容就慢慢消失,又變得沉吟起來。
蘇渙看他的表情不對,一時不解,隻誤以為自己說錯了話,便連忙閉口不說。
其實他沒有說錯話。
隻是趙駿聽到瓦舍、青樓和酒樓的時候,想起一樁糟心的事情。
那就是雖然紡織廠的出現極大改善了女性在舊社會的地位,不少女性能夠自力更生,去工廠上班養活自己。
但這畢竟隻是少數。
絕大多數女性的地位其實依舊變化不大,汴梁五十四家青樓勾欄,依舊照常營業,夜夜笙歌。
雖然朝廷禁止強迫,奈何很多都是自願,也有不少重男輕女的父母逼著女兒去,就因為乾這一行來錢快,能讓家庭迅速富裕起來。
隻能說難怪後世要全麵禁止,可在古代如果沒有一場大變革的話,這一行業想要禁止阻力可就不是一般的大。
這可不是殺多少官員、地主、勳貴能做到的事情,隻能循序漸進,一步步來。
“唔”
趙駿放下禮部和外交部的公文,又看起了其它的文件。
年前年後堆積的公文如山,很多東西都隻能初略掃一眼,先了解一下什麼情況再做決定。
等約過了半個時辰,就到了早上八點多鐘,諸多相公才陸陸續續開始上班。
本來按例朝臣們要先去垂拱殿上早朝,不過這些年下來,早朝漸漸趨於形式,趙禎也就慢慢減少了早朝的次數。
一般是三到五天才開一次,所以現在也就不需要再經常早上七點鐘跑到垂拱殿去坐牢。
“漢龍,這麼早。”
晏殊跨入政製院,看到趙駿也不意外,打了個招呼。
“嗯,在家閒得無聊。”
趙駿已經看了不少文件,還在看著,隨口應付了一句。
“年輕就是好啊。”
晏殊來到自己的辦公桌上坐下。
趙駿掃視了一下辦公室,問道:“希文公還沒到嗎?”
此時包括夏竦、鄭戩、富弼、文彥博、韓琦、龐籍、曾公亮、宋庠等人基本都到齊了。
就差年齡最大的杜衍和範仲淹還沒到,杜衍不意外,老頭今年都七十五歲了,遲到一會兒是常有的事情。
倒是範仲淹出奇地晚到,也算是一件奇事。
富弼說道:“可能是有點事耽擱了。”
說曹操曹操到。
範仲淹邁步進入屋子,手裡還拿著份公文,臉上非常高興。
“怎麼了希文公,吃蜂蜜屎了,這麼開心?”
趙駿打趣了一句。
範仲淹白了他一眼道:“好好說話。”
“開個玩笑嘛。”
趙駿好奇道:“是什麼事發生了嗎?”
範仲淹把手中的公文扔在桌子上道:“你自己看。”
趙駿把公文拿過來,劄子上麵有農業部的印章,他頓時想到了什麼。
打開一看,就看到裡麵赫然寫著,農業部下屬的農學院和農業大學研究所經過廣泛搜索,最終在一畝試驗田中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
“雜交水稻?”
趙駿睜大了眼睛。
範仲淹笑道:“是啊,也是農業部那邊剛送過來,被我碰見了。”
“太好了。”
趙駿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可以自己給自己授粉產稻。
但長期自花授粉的結果就是降低種植品種的抗病性、耐旱性等優良特性,導致產量大幅度減少。
這就跟近親結婚是一個道理,會讓後代畸形的概率大大增加。
如果想要完成雜交,就必須找到一株能夠遺傳給下一代的雄性不育水稻,然後與其它水稻授粉,完成雜交。
雜交出來的水稻遺傳大量優點,產量也會更高,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雜交水稻具備優勢的緣故。
大宋農業部也成立了十多年,這些年來一直在組建專家團隊,往遺傳學上大量研究。
雖然沒什麼太大的研究成果,但至少也探究出了許多理論知識,在生物學上與科學院的生物學院一直在努力探究糧食增產的問題。
隻是想要搞雜交水稻非常不容易,要想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就難上加難,花了那麼多年,才終於找到了它。
趙駿馬上做出指示道:“這確實是一個寶貴,但高中生物告訴我,雜交水稻必須要用三係法來維持,還要不斷改善口感和質量,希望農學院那邊好好利用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抓緊做研究。”
“嗯,到時候我會批條子下去。”
範仲淹點點頭,接著又從懷裡取出一份公文道:“對了,去年年末定的烏溪江引水工程今年就要開工了,財政部那邊要撥款,你簽一下字。”
“老範你遲到就算了,還總是在外麵拿些公文回來,就不能讓他們放在製敕司嗎?”
趙駿調笑了一句。
“我們可以等,百姓不能等啊。”
範仲淹苦笑著搖搖頭。
“烏溪江引水工程?”
趙駿接過公文掃了一眼,忽然一愣道:“是衢州那個?”
“是啊,衢州那個。”
範仲淹說道。
趙駿沉默片刻,拿起筆簽字說道:“讓他們加快工程進度吧,百姓確實不能等。”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雖然衢州地處金衢盆地西部和錢塘江上遊,有衢江穿流而過。
但這裡地形特殊,每到雨季容易發生洪災,到了夏秋季節又容易發生旱災。曆史上的衢州,曾有“一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的說法。
這是個曆史老大難題,千年以來,多次旱災讓衢州百姓十分痛苦,人吃人的曆史不僅在唐代,至民國都有。
如民國三年,五月至七月大旱,稻苗自燃,民大饑,流離,掘觀音土為食。
一直到新時代挖了烏溪江引水工程才算是解決。
如今大宋各地雖然生產力豐富,可災害這種事情依舊頻發,隻是生產力提高了,朝廷有抗風險的能力,災害的危害程度就小了許多。
可這並不意味著大宋一直有這樣的能力。
人越來越多,糧食會越來越不夠,現在的生產力輕鬆養活三四億人綽綽有餘,但如果人口達到七八億呢?
所以不管是各種工程還是農業技術水平,永遠都要不斷提高,讓每一個百姓都能握住手中的飯碗。
趙駿將手中批款項的條子簽好之後,輕聲說道:“以後,中華漢人,再也不會餓肚子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