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崇禎紀實!
進入四月,畿輔依然滴雨未下。
朱由檢雖然很是憂心,卻也知道這事急也沒用。
隻得派人追趕還未到任的溫體仁,命令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漕糧為先,其餘商船官船全部靠後排隊。
說起官船,也是一大弊端。
由於官船免稅,還有優先通過權,因此但凡有官員北上南下,運河上都有商船會奉上銀子請官員坐自己的船。
官員如果同意,船頭上打出官員的牌號儀仗,好處就不必細說了。
還有,彈劾崔呈秀的奏章一封接著一封。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明代鹽業,幾經改製,現在實行的是綱鹽法。
拋開舊引新引的因素不說,本質就是兩淮鹽商承包了鹽引,然後銷售到指定地點。
但是,問題來了,官鹽是要收稅的,而且是劃定銷售區域的。
比如淮鹽就是指定在南直隸江北湖廣等地銷售。
這就不劃算了。
如果走私,既節省了稅銀,又不受區域限製,何樂而不為呢!
結果,私鹽泛濫。
很嚴重。
以產量來講。
淮北以煎鹽為主,盤鐵(大鐵鍋,直徑一丈多)數量約1926個,每個每日夜煎鹽600斤,總計每年約416070000斤。
小灶鍋,一日夜60斤,灶戶9308,總計每年約201052800斤。
淮南鹽池,一人一日200斤,一年可曬120日,灶丁17382人,每年總計約417168000斤。
總計超過10億斤!
這還是在冊的數量,黑窩點不在其內。
當然灶戶也有逃亡,就按照10億斤算。
而兩淮額定鹽引幾經改製,萬曆時每引570斤,705萬引,大約4億斤。
後來遼餉又每引加15斤鹽,多收01兩,不過這點數量是毛毛雨。
在整個大明來說,每年鹽引定額大約在56億斤。
但是大明有15億人,即使每人每年消費10斤,也得15億斤。
之間的差距就是私鹽。
甚至,由於官鹽私鹽價格差距太大,很多官鹽銷售點乾脆也以私鹽充官鹽,許多鹽商也兼職私鹽販子。
價格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兩淮本地,官鹽價格百斤5錢,私鹽價格百斤不到2錢。
湖廣,官鹽價格百斤1兩,最貴的時候,能到6兩,而私鹽百斤才幾錢銀子。
福建,交通困難運費激增,官鹽價格百斤最貴能到30兩,私鹽價格百斤也僅僅幾錢。
惡性循環,官鹽愈貴愈賣不動。
而且還有個副作用,鹽引積壓了。
就是說,有鹽引,官府沒鹽給了——鹽都拿去走私了。
而私鹽的利益大頭在誰手裡,不言而喻
崔呈秀以前就是想巧立名目擠出這部分利益,結果卻被一頓痛扁,落了個黯然離場。
——
三月初,崔呈秀就到了揚州,兩淮都轉運使司衙門就在這裡。
剛到就召見衙門官員。
衙門大堂上,新任梳理鹽務大臣崔呈秀端坐在上首。
下首處,都轉運使程於倫同知王毓雅副使趙謙梁分坐左右。
“諸位,陛下命本官梳理鹽政,什麼用意想必都明白。
本官曾任兩淮巡鹽禦史,多餘的話也不用說了,本官隻想問問諸位,預計能將鹽稅提高多少?”
一路優哉遊哉的來到揚州,與上次灰溜溜的離開相比,崔呈秀的心情明顯很好。
在座三人都沉著臉,沒人說話。
崔呈秀被彈劾貪腐的舊事,與他們多有牽連。
如今這貨居然殺了個回馬槍,實在是大出意料之外。
得知消息後,三人商議多次,也隻得出隨機應變四字真言。
說起來,當年也是這廝實在是欺人太甚。
本來兩淮每年上繳太倉餘鹽銀是定額60萬兩,這廝巧立名目硬是要加上百萬之多,這讓大夥如何能忍。
崔呈秀也不說話,隻是悠然自得的品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