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一直不明白,這麼暴利的生意,而且還能換來邊境的和平,大明官員怎麼就不去做。
次日一早交換了盟書,朱由檢打道回府。
一路盤算得失,很滿意。
本來打算給8萬兩撫賞,咱也當一回敗家子大方一次。
再一些武器鎧甲,隻要林丹汗能堅持兩三年就算賺了。
現在省了8萬,用貿易權換來西部邊境和平,還有什麼可說的?
後金?
彆逗了。
林丹汗要是不願意幫忙,他也沒轍。
即使林丹汗願意幫忙,隻怕也有心無力,否則也不會西遷了。
一路盤算著,朱由檢決定暫時歇一歇。
他已經覺察到,步子太大。
而步子太大是會扯著蛋的。
短短半年中,禁軍邊軍東江鎮關寧軍水師海運海貿漕運鹽務教育情報法司政務試點,通通按照他的意願在運作。
各方麵能做的都做了,不能做的也埋下釘子或者做個試點。
陝西也丟給洪承疇了,蒙古也安撫完了。
可是,這其中有幾個人能真正按照他的意願做事?
值得懷疑。
會不會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很可能。
不知為何,他總有些心神不寧。
回到京師,也有些雜音,一些不同意見。
關鍵是盟約中沒有了以往慣有的‘封’這個環節,大明第一次以平等的姿態與蒙古打交道,這引起了文官們的集體非議。
不過朱由檢直接無視了。
在魏忠賢的壓製下,幾日後就平息了此事。
說起來,既然皇帝自己都不顧這個麵子,文官又何苦折騰,做出個姿態表示表示咱很有骨氣就行了。
————
對這個會談結果,林丹汗不是太滿意的,不過也可以接受。
很心疼20萬銀子,雖然這銀子隻是紙麵上的。
不過也不是不能接受,換來長期的貿易,應該是利大於弊。
雖然來前發狠,稍有不如意就劫掠大明,可實際上,劫掠對蒙古人來說也不是毫無代價的。
戰士死亡,牲畜損失,耽擱遊牧,這都是損失。
最重要的,一旦劫掠導致大明關閉邊市,生活物資的缺乏必然導致林丹汗的威望受損。
因此,得了5萬兩後,林丹汗見好就收了。
等待數日後,選擇了個吉日,林丹汗與趕來的禮部尚書孟紹虞一同主持盟誓儀式。
雙方共同對天發誓,以後不會再起兵戈,以兄弟之道相處。
回程上,林丹汗思索著下一步的行動,有充足的物資在手,或許,對右翼蒙古不能一味的強硬了。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曆史上,林丹汗也是個悲劇人物,空有雄心壯誌,卻沒有與之匹配的智謀。
對內策略接連出錯,最後身死異鄉。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奇怪,各部都各自作威作福慣了,誰先招惹他們就會將仇恨拉到身上。
如果沒有絕對的實力,後果很嚴重。
嚴重到最後土默特等部寧願去給黃台吉當奴隸,也不願意團結在蒙古大汗的旗幟下。
就比如大明,都知道大明三大毒瘤,士大夫鄉紳勳貴皇親邊軍與衛所製,可就是沒敢動手的。
崇禎試了試,搭上了一個五皇子的性命,萎了。
李自成試了試,而且乾成了,可後果很嚴重。
嚴重到大明變成南明了,東林黨與閹黨還聯手提出了聯清反順的戰略。
什麼意思?
聯合辮子打擊李自成留下的勢力。
國仇算個屁,誰動了勞資的奶酪,勞資就與誰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