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塵世間!
母親很小的時候,便承擔了家中50以上的家務和勞務。
家裡兄弟姊妹比較多。那個年代,老一輩人把頭兩個孩子帶大以後,其餘兄弟姊妹的成長都由大一點的孩子負責。
媽媽的母親,我的姥姥便繼續開始了傳宗接代的工作——懷孕、生孩子、坐月子。
母親在七八歲的時候,便肩負起了把弟弟妹妹帶大的工作。所以母親也早早地體會到帶孩子的辛苦和“亦姐亦母”的滋味。
母親兒時斷斷續續完成了初中學業。
為什麼會用斷斷續續這個詞來形容呢?
農村教學條件差,家裡窮,交不起學費。母親小的時候隻是在學校教室窗外,邊帶弟弟妹妹邊聽課。多麼像電影裡的橋段。
後來,老師看見她比較可憐,就讓母親在教室裡聽課學習。
弟弟妹妹哭鬨的時候就抱出外麵哄一哄。哄好了,不哭鬨了繼續在教室裡聽課。
即便如此,母親的小學、初中成績都特彆好,各科成績考試總是名列前茅。當然,即便是上到初中,也隻有語文、數學兩門課程。
初中畢業,由於成績優異,母親直接留校當了初中老師。
那個年代沒有高中,大多數人沒有文化,很少有初中畢業,母親便是其中之一。接著便是步入社會,結婚生子。
母親年輕的時候的確確是一個大美人,還是一個知識分子。
這裡免不了要提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母親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成立不久,母親兒時的成長經曆了10年特彆困難的時期,“吃不飽、穿不暖”成為了那個時期的代名詞,母親的爺爺就是在那10年中活活餓死的。
養不起子女,把子女過繼給其他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我愛人的爺爺就經曆了同樣的事情,她的爺爺是被過繼給了一個地主家當長工;以“子女換糧食”也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有些地方還出現了“人吃人”現象。所以,毫不誇張的說,母親小時候是過著吃著草根、啃樹皮的生活。
當時,姥爺是全家唯一勞動力。
集體所有製是以工分來計算報酬。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撈少得在那個時候體現的最為淋漓儘致。
全國各地分配方式不同。春秋兩季工分低,夏季工分高。
根據勞動體消耗體力的不同和性彆不同具體分配。
春秋兩季,一個成年男性勞動力每天賺911工分。夏季每天賺1113個工分。女性成年勞動力要比男性少2分。臨時性工作根據勞動的時間長短、消耗體能的大小分配。
入冬前,折算10個工分為“一工”,折合人民幣56毛錢。工分賺得越多,到年底分的就越多。掙的少分的也少。
對於一家九口人的大家庭來講,所分配的口糧根本無法維持一年。
在母親留校成為了一名初中教師之後,上一天課可以得到10分,比姥爺還多1分,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內對家庭生活狀況有所改善。
但是,工分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越來越不值錢,在母親的身上得到了驗證,老師這個職業的工分最終降到了2分天,直到最後退出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