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香江在近半個世紀以來也有不少文化名人,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港島的過客。這些人包括姚先生留在港島的主要原因是港島和內地相連。
50年代以來國際漢學界研究漢學。在和內地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很多都是和港島的一些文化人溝通。姚先生的貢獻正在於此,他利用海外的一些資料繼續將漢學發揚光大。他的主要成就也是從50年代以後,比如在甲骨文在敦煌學等方麵的成就。他獲得儒蓮獎主要是因為甲骨文方麵的貢獻。
姚先生是7年在港島大學退休。但仍然受聘為高.級研究員。他這些年在港島停留的時間倒不長,更多的是在滿世界講學研究資料。去年他去內地訪問,在內地考察了30多個博物館。
目前他人就在中大。季宇寧提前約好時間,帶了一幅畫,一幅字和一隻十孔陶塤上門拜訪。
姚先生晚年是住在港島的跑.馬地,他在自家的陽台可以看見賽.馬場的賽.馬。這個時候他在中大是有住處的。季宇寧去的是姚先生的工作室。
年的時候,姚先生是64歲。很瘦,但精神很矍鑠,他非常熱情的接待季宇寧的來訪。老頭在港島待了幾十年,身處這個大俗世,對於人情來往是非常精明的。他和現在在京城的那個季老頭完全不一樣,那個老頭是很倔的。
季宇寧先送上三件禮物。直言早就該來拜訪。的確是如此,季宇寧季公子的稱呼,還是姚先生先叫起來的的。說起來季宇寧真應該感謝這位姚先生。
他帶來的一書一畫水平很高,畫是墨竹,書法內容是季宇寧自己填的宋詞。這兩件禮物讓姚先生一下子鄭重起來。
他也沒有想到季宇寧的書畫詩詞的水平這麼高。畫是鄭板橋風格的,板橋之後,這幾百年畫竹還沒有人達到他的高度,書法是文彥博的風格,詞也是帶有明顯的宋風。當今這個年代是十分難得的。
那隻十孔陶塤,讓姚先生非常高興。他對於華夏古樂非常癡迷。他曾經指導製作過十幾張古琴,其中有一張很有名的古琴叫風入鬆。
接下來兩個人就學習吹塤,撫琴交流。在演奏能力上,姚先生比季宇寧可差遠了。這個年代的文化人撫琴更多的是修.煉,像現在住在北美的那個才女張充和。古琴隻會一曲入門曲。
姚先生拿出他以前摹寫的包宇剛那隻塤上的甲骨文字。這是開始和季宇寧探討學問了。他已經把自己和這個少年放在同一個層次上了。
好在姚先生不能辨識的這五六個甲骨文是有出處的。僅僅是沒有考訂出來而已。倆人就這5個字的探討,就探討了一下午。
後來姚先生專門為這五六個字寫了一本書,他將季宇寧也列為共同作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