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上能否誕生生命?這好像是一個奇怪的問題。
在持續黑暗的夜空中,有著這樣幾個暗淡的光點,他們默默地圍繞太陽旋轉,可是因為尺寸太小和不發光,我們很晚才發現它們的存在,其中一顆由於呈現出美麗的藍色,也因此被命名為藍星。
這顆星球到底有多麼恐怖呢?
穿越到太陽上的俞啟倒是沒覺得藍星有多恐怖。相反,魂穿過來的他,哪怕得到了一具太陽人的軀體,仍舊難以適應熾烈的高溫和灼熱的光線。
比起惡劣的外在環境,更讓他無法容忍的是這顆星球上的“文明”。
比如太陽文明對藍星的態度。
書裡是這麼寫的:
“如果你來到藍星,你首先感受到的是撲麵而來的寒冷。”
“藍星上的平均溫度隻有-5500度,因此藍星70%表麵的都鋪滿一氧化二氫。
“這是一種低溫液態化合物,在太陽表麵會迅速揮發,如果接觸到皮膚,會被迅速凍傷。整顆藍星都是由這些溫度極低的固態或液態物質組成。”
“相比太陽上經常會爆發的日珥,這裡異常平靜,隻會偶爾出現一些小小的波瀾。”
“我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太陽表麵陽光明媚的環境,而藍星表麵是有光和無光的環境交替出現,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陌生而恐怖的體驗。”
“其實在藍星上,即使是有光線的白天也非常黑暗,在為這些僅有的光線就是來自於太陽。”
“經過八分鐘的衰減和擴散才有1/2200000000能夠來到藍星,所以這裡是一個常年黑暗的世界,這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難以忍受的,甚至會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藍星比隕石略大,表麵的重力大約隻有太陽的1/28,這樣的低重力環境是非常危險的。”
“除了會造成生命體機能紊亂、無法控製身體運動,星球上的逃逸速度也非常的低,一不小心就會脫離藍星飛往浩瀚無垠的外太空。”
“藍星上的能源極度匱乏,如果藍星上存在生命,他們從誕生的那天開始就一直麵臨著能源危機。”
“由於藍星環境能量密度過低,僅僅依靠陽光無法滿足生命體的能量需求,因此藍星生命可能需要一些其他機製來保證機體供能。”
“比如利用環境中的氣體進行化學反應產生能量,這會使得藍星的整個表麵充滿有毒氣體。”
“根據現有的理論,要想進行這種化學反應,必須要讓機體與某種微小結構形成共生。這會導致同一個機體內有多個生命體,這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此外,藍星表麵的氧氣是一種極具腐蝕性的危險氣體。它會讓金屬生鏽、器官老化……能讓生命體的壽命逐步耗儘直至滅亡,這對我們而言是極為致命的。”
“藍星作為一顆體積微小的固態行星,它的磁場可以微弱到忽略不計。因此我們的各種科學儀器都很難在藍星運行正常,我們也可能因此而迷航或失蹤被吞沒在無儘的黑暗與寒冷之中。”
“好在我們作為恒星生命體,資源充足,物產豐富,不必對行星產生任何的探索和興趣,這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
“不過,我們恒星壽命近半,未來需要移民至合適的星球。附近的八顆行星都不宜居,比鄰星離我們太陽挺近,壽命漫長,可惜還是太冷、大氣太稀薄。”
俞啟看到這些頗有道理的言論,深感無語。
文化和觀念上的衝擊暫且不提,最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雖然這裡是恒星內部,但和藍星人理解的恒星有很多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