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那麼多作坊安置傷兵怎麼辦,擴大作坊的數量?那顯然不可取。
作坊能開下去的主要原因是能夠盈利,如果不盈利單憑國家的財政補貼,不僅作坊堅持不了多久,說不定連國家都會被拖垮。
更何況是個人都知道,一個健康的人比一個不健康的人,能乾的活更多。
後者兩三個人甚至四五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同樣的時間內,前者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作坊的管理者為了利潤會選擇誰顯而易見。
基於以上原因,想利用作坊收納傷兵的想法在大夏很難實現。
不過那些對於大夏人來說很難的事情,對於薑團來說卻不是特彆困難。
大夏不能盲目的擴大作坊的數量和規模,是因為覺得盈利困難,可這事對他來說應該不難。
他要建不是那些大夏那些傳統的作坊,而是可以生產毛線、毛衣、茶葉、純鹽、瓷器、玻璃等各種目前大夏沒有得東西的作坊。
當然等那些作坊建起來就不能叫作坊了,應該算是古代版的工廠。
那麼多工廠要是建起來最需要什麼?肯定是工人。
之前薑團跟薑啟商討羊毛產品時,覺得可以讓女子出來乾活,既然女子都能乾活了,再多一些傷兵也不算離譜。
而且出於對現代自己國家士兵的濾鏡、出於對薑啟和宗政亮治軍的信任,他覺得進了工廠的士兵會比一般的百姓更好管理,令行禁止肯定沒有問題。
作坊能生產那些稀罕的東西,再加上一定力度的宣傳,薑團覺得在盈利方麵應該不必擔心,他就不信會有人會對那些東西不感興趣。
就算有,他不是還有係統嗎,大家集思廣益,總能製造出來更多、更好的東西。
到時候那些東西往大夏各處或是其他國家一買,簡直是一舉數得。
首先,工廠可以創造就業崗位,讓百姓和傷兵受益。
其次,生產出來的產品賣往大夏和各個國家,既可以改善大夏百姓的生活,加深大夏與各國的聯係,還可以增加國家的收入。
最後,國家收入增加了,就能拿出更多的錢投入到基礎建設和軍隊當中,從而維護國家的穩定。
薑團的一頓解說,讓在場所有人很快就從沮喪和質疑中走出來,剩下的全是興奮。
薑懷等人是不知道玻璃、瓷器是什麼,可這並不影響他們對薑團的想法充滿信心,畢竟火藥這樣逆天的東西都做出來了,其他的東西一定沒有問題。
又說了一會兒,薑懷見薑團麵露疲色,便主動結束了這次的討論。
事情太重大、太多、太雜,不是他們在這裡幾句話可以決定的,一切還要回到都城和父皇稟報過後,才能做最後的決斷。
薑團離開議事廳,打算回去吃點東西再睡一會兒。每次和這群聰明人商議事情,都讓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快被掏空。
他就不明白了,大家同樣長了長了一個腦袋,為什麼彆人能輕易想到那麼多東西,而他絞儘腦汁或許都想不出來?
而且他所說的那些東西也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看到正確答案,照抄的。
關鍵是他抄的很不全麵,一不小心就丟了這個忘了那個,還需要彆人查漏補缺。
難道說他腦子的褶皺比彆人少,才顯得如此拉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