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單單經史子集中的一個史,便會讓江寒耗費上不少的時間,更遑論其他更加駁雜的文獻。
更何況,有許多文獻、孤本,隻有皇家及地方大族家裡才有藏書,隻憑江寒自己,根本就弄不到。
張淩陽好像也察覺到了這個問題,說道“朕可以允諾,未來三年的時間內,皇家的藏書向學院開放。
至於流落到民間的孤本?朕可以下一道聖旨,令各地捐獻出自己珍藏的孤本。”
頓了頓,張淩陽笑道“江院長也不要有什麼疑慮,皇家學院這麼多學子,每人每年抄錄一本,那也是三千本啊。”
“陛下是打算用學院的學子抄錄文獻?”一聽,江寒頓時不淡定了,“隻怕朝中的大臣不同意啊!”
江寒的擔憂不無道理,曆朝曆代修整文獻之事,多是由朝中重臣兼任。
這麼難得的青史留名的機會,隻怕沒有幾人不心動的。
張淩陽笑道“這個你不必擔心,朕自有辦法堵住納西大臣的嘴,你隻需要將朕安排的事情辦好就行了。”
“文臣遵旨!”張淩陽既然這麼說了,江寒如果還不表態的話,那就是真的愚蠢至極了。
其實,張淩陽早就想要建造一座圖書館,並打著圖書館的名義修書了。
可是因為時機不到的緣故,張淩陽一直沒有推行。
之前,如果說張淩陽想要修書,隻能依靠翰林院的那些清貴,因為他們的時間最多。
可如果讓翰林院的人修書,結果很明顯,修出的又是一部儒家典籍,於國沒有多少實際益處。
況且,翰林院就那麼一點人,要修到什麼時候才能將書修完?
所以,張淩陽直到現在,才決定重修修書。
張淩陽心中想要修的書,自然不隻是那些經史子集。
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大多都會選擇修書,可張淩陽想要修的書並不是那些經史子集。
之所以現在要將經史子集包含在內,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罷了。
張淩陽真正想要做的,是修那些醫學、地理、政治、軍事已經從西方傳來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相關方麵的書籍。
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
修書的過程中,皇家學院的學子們肯定能夠開拓自己的視野,而不僅僅局限於大周的這一畝三分地。
另外一方麵,一旦這些書籍修完,張淩陽便可以下旨大規模刊印,從而推廣科學技術,從而儘快實現大周的工業化進程。
一舉兩得的事情,張淩陽又如何不願去做呢?
關於張淩陽欲重修各方麵書籍的事情,不到一天的功夫,便傳遍了整個京城。
原本抱病在家的大臣,此刻哪還顧及得上自己的身體?紛紛拖著‘病體’向張淩陽上奏,欲攔下這項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