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
王皇後所做,都是張淩陽所教,這是毋庸置疑。
張淩陽來到洛陽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其實跟王皇後如出一轍。
來到洛陽歇息一晚之後,張淩陽就帶著小福子、韓笑等人大張旗鼓的出了洛陽城的大門,直奔軍營而去。
此次隨從而來的將士,多不是中原人氏,剛一到洛陽,自然會有些不大習慣。
張淩陽就陪著他們一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並說些鼓勵的話,很快就去了他們的思鄉之情。
第二天,張淩陽又去了一些洛陽城外的農戶,同他們一同探討如何種植,如何耕地,很是親民。
如此反複,直過了五天,張淩陽才算在新宮裡安定了下來。
不過因為前幾天的慰問,張淩陽在洛陽附近百姓心中的聲望一下子高了起來。
畢竟如此親民的帝王,彆說見過了,他們以前連聽都未聽說過。
到達洛陽之後張淩陽乾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重新提拔豫南巡撫鄭永基為內閣首輔。
自幾年前鄭永基被貶之後,內閣首輔的位置一直空懸,並不是朝中沒有人,而是張淩陽對朝中那些大臣都不太滿意。
要說,僅次於鄭永基的吏部尚書陳一鳴要資格有資格,要聲望有聲望,大可直接任命為內閣首輔,可張淩陽就是不任命。
陳一鳴這個人,辦事能力是有的,這一點,張淩陽也不否認。可這人卻顯得有些迂腐,再說難聽一點,陳一鳴太懂得明哲保身了。
但凡朝中事務,陳一鳴但凡看出一點張淩陽的不滿意,就會隨大流的輕輕反對一下,而後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不再發表自己的看法,特彆是在張淩陽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之後,更不會出頭。
這根本就不是張淩陽想要的內閣首輔。
身為內閣首輔,保守也好,激進也罷,如果連自己的觀點都不敢堅持的話,那這樣的內閣首輔,在張淩陽看來不要也罷。
至於其他的大臣,朱開山、曹睿這些人之前都擔任過封疆大吏,辦事能力也是極其老道也能堅持己見,可在朝中的威望卻有些不足。
身為閣內首輔,如果不能服眾,在關鍵時刻也不能擺平下麵的意見,這也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
如此算下來,也就隻有鄭永基還算合自己的心意。一是鄭永基略知張淩陽的心意,二是鄭永基在朝中有一定的威望,三自然是鄭永基敢於堅持己見。
從羅斯國入侵瓦剌那次,鄭永基就敢瞞著張淩陽這事情就可見一斑。
雖然那件事情讓張淩陽很生氣,可對於鄭永基敢這麼乾,張淩陽卻是佩服的。
曆史大勢,浩浩蕩蕩。
張淩陽明白,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彆是工業化進程的展開,民智逐漸覺醒,君權以後隻會越來越弱化。
這個時候,朝中就需要有一位強硬的大臣了。
張淩陽並不覺得自己的子孫一個個都會睿智無雙,所以以後會更加需要性格強硬一些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