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
轉眼間,三年時間就過去了。
這三年裡,張淩陽好似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隻知道埋頭種田。
經過張淩陽的努力,大周這三年時間裡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
到了泰安十三年,大周每年的財政收入已經超過了兩億五千萬兩白銀,相比三年前可以說是翻了一番。
國庫充足,張淩陽做起事情來自然更加的無所顧忌,一座座工廠、學堂被建造起來。
在工業上,這三年時間裡,大周新成立了五萬家工礦企業,除卻五千餘見重工企業是由皇家把持之外,剩餘的四萬多加輕工企業是各地士紳和商人創辦起來了。
相比重工業投資大、回報慢,輕工業有著投資少,回報快的鮮明特點。
特彆是紡織、瓷器、茶葉、航運等行業,是這幾年商家投資的熱門行業。
而且這幾個行業的回報率極其豐厚,隻要不出現什麼意外,幾乎就沒有賠錢這麼一說。
特彆是天竺這塊殖民地,大周的商品在那裡很受歡迎。
當然,如果要說利潤的話,還是販賣到歐洲更加的賺錢。
單單泰安十二年這一年,大周和歐洲的商品交易的價值就不下於七千萬兩白銀。
至於天竺,大周商人每年要從天竺拉回來至少五百萬兩以上的白銀。
可能會有人說,五百萬兩白銀是不是有些少了。
其實一年能獲得五百萬兩白銀,已經不少了,畢竟天竺本身就不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彆說天竺了,就說大周,在工業化推行之前,一年的財政收入又有多少呢?
所以對於每年從天竺那裡獲取的五百萬兩白銀,張淩陽還是很滿意的。
可能錢財上,大周從天竺那裡獲取的不是太多,可資源上大周獲取的利益,卻是無法估量的。
幾乎每天,東南沿海的幾座碼頭上都有龐大的船隊不斷的穿梭於呂宋、爪哇、婆羅洲以及天竺等地區。將大周生產出來的商品子啊那裡拋售,再從那裡拉回來一船船的金銀銅鐵以及其他的稀有礦石。
大周的工業發展成績可人,教育發展的也不慢。
在這三年時間裡,一座座中小學堂和大學堂在各地建立起來。根據禮部最新的統計,這三年時間裡,大周已經建造了上萬座中小學堂,幾乎是每一座縣城,就有一座中小學堂。
可與之相應的,隨著為數眾多的學堂建立起來,師資力量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這三年時間裡,大周皇家學院一共培養出不下十萬名科學技術人才。
可對於大周這個龐大的國家來說,十萬科學技術人才分散到各地學堂,每個學堂也就隻能分十餘個而已。
更何況,張淩陽也不會讓所有皇家學院的畢業生全都充入各地中小學堂當教師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師資力量嚴重影響了大周教育的發展。
在政治上,這幾年張淩陽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巡檢司的建立和官吏考核製度的重新製定兩個方麵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