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會議的人員有:軍團總參謀長陳霖、第一路軍司令官徐乾、第二路軍司令官趙文龍、第三路軍司令官孫昊、民兵警衛隊司令官吳玨以及空軍司令官周文彬,以及行政主管段天明等關鍵高層。他們全都是自王耀早期帶領僅有數百上千人的軍團,在與南低邦軍爭奪地盤時就追隨他的得力乾將。
段天明作為王耀麾下的行政主管,隨著軍團所掌控區域不斷擴大,他所處理的政務也隨之增多。如今,整個撣邦、曼德勒省、馬圭省、勃固省、仰光省、伊洛瓦底省以及內比多首都特彆行政區的民政官員都歸其管轄。這地位相當於古代的宰相之職。
會議由總參謀長陳霖主持,他提出:“目前有三個城市較為適宜作為我國的首都,分彆是內比多、曼德勒和仰光。至於東枝,雖有人提及,但由於其位於撣邦高原,地理條件特殊,並不適合作為首都。”
對於新首都的選擇,首要條件是要在平原地區,以利於未來發展,因此景東和位於高原上的東枝均被排除在外。
徐乾,第一路軍司令官表示:“仰光市曾經是緬甸文官政府的首都,已發展數十年,擁有約兩百多萬人口,並且地處沿海地區。隻要我們的海軍力量壯大起來,那裡是很合適的首都選擇。”
然而,趙文龍,第二路軍司令則有不同的觀點:“但仰光地處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雨季易發生洪水災害,且作為沿海城市,缺乏屏障,海上風暴會對城市造成巨大損害。彆忘了十四年前的納爾吉斯風暴,那次災難造成了十三萬八千多人死亡,二百五十多萬人受災,甚至緬甸海軍也因此損失了二十五艘軍艦。”
在聽取了趙文龍的講述後,眾人查閱了相關資料。於是,仰光及其沿海地區的城市都因安全問題被排除在候選之外。
孫昊,第三路軍司令附議趙文龍的觀點:“我同意趙司令的看法,沿海地區不宜作為新帝國的首都,且仰光市並無可供皇帝使用的宮殿。相比之下,曼德勒是個不錯的選擇,它位於內陸地區,受到風暴影響較小,城市內還有皇家宮殿遺跡可利用。”
曼德勒皇宮建於1857年貢榜王朝時期,位於曼德勒市中心,占地四百萬平方米,四周紅牆環繞,伴有護城河,內部原本有一百零四大殿,皆為木質結構。但在二戰期間遭戰火摧毀,後雖有所重建,但也僅恢複了八十九個大殿。
對此,王耀在手中的平板電腦上查看了曼德勒皇宮的照片,發現宮牆內的建築明顯少於宮牆外,且周圍滿是荒廢的林木。孫昊解釋道:“曼德勒皇宮在二戰時被日軍焚燒,之後落入緬甸軍方手中,成為了軍方資產。皇宮建築修複程度較低,現居住者主要是軍方家屬及緬甸政府部門。不過,曼德勒距伊洛瓦底江較近,一旦洪澇災害發生,城市很可能被淹沒。”
段天明對此提出了擔憂:“此外,曼德勒擁有一百六十萬人口,大多數都是平民。如果我們打算改造曼德勒作為首都,勢必要遷移一部分平民,這涉及到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聽到此言,王耀明白了段天明的顧慮。他詢問段天明的看法。段天明回應稱:“陛下,我個人傾向於將內比多設為首都。”
段天明隨後打開一份文件並挑選了一些PPT展示給大家。“內比多是緬甸軍方的大本營,市內生活著四十多萬人,加上周邊地區,整個內比多特區共有九十萬人口。但內比多的土地大部分被緬甸軍方控製,如北西部城區主要是軍方家屬居住區,北部城區則是政府機關和軍事設施所在地。若選在此地定都,我們可以將原有的緬甸國會大廈和總參謀部建築群拆除,重新規劃建造成皇宮,北邊的巴彥山脈可以作為皇家園林,巴彥水庫也可納入皇家庭院區域。城市發展方向可沿南錫塘河穀向南和中部拓展,同時,經濟發展重心可交由南部的仰光市和北部的曼德勒市來承擔。未來的內比多隻需承擔起作為陛下的帝都職責!”
王耀仔細端詳著地圖,點頭認同段天明的提議。內比多雖地處錫塘河穀狹長地帶,但作為帝都並不需要過多人口。仰光作為沿海港口城市,更適合承擔起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任;而北方的曼德勒亦可作為第二經濟城市進行發展。未來,內比多隻承載一個使命成為王耀的帝國首都。
在創作過程中,角色名字毛淡棉市依舊未變,它坐落在緬甸東南部,是緬甸孟邦的首府。薩爾溫江,即怒江,在金三角地帶蜿蜒流淌而出,最終在此注入安達曼海,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也讓毛淡棉成為了緬甸的第二大城市及重要港口。
然而此刻,這個緬甸第二大港口城市正深陷戰火之中。國內全麵內戰爆發,西南戰區發生叛亂,使得毛淡棉的經濟受到重創,大量貨物堆積在港口無法運出,失業的工人數量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