曌帝雙龍傳!
於奇正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和太子的這番對話產生了一個多麼驚爆的後果。
拿到於奇正軍令狀之後,太子李台就令人立即送往京城。
明日早朝時就會有大臣出班啟奏太子英明神武,來荊州督造,不過短短三月時間就將全部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接下來隻要當地軍民按照太子的部署去執行,就會比原計劃提前至少半年完工。
作為最高指揮者,其主要作用就是在於大戰略的部署。
現在大戰略已經部署下去了,而且連負責督造的匠人頭領都立下生死軍令狀,足以證明荊州城的部署是上下奇心,絕對可以完成的。
也就是說,太子已經圓滿的完成了本次督造的使命,繼續停留在那邊,無非就是看那些工匠具體操作,實在是殺雞用牛刀。
更何況,荊州城刺史趙謙之、折衝都尉蘇胡都是忠勇卓絕之臣。隻要上麵能做出好的決策,由他二人去執行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為國計想,宜調太子於其他地方,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這個奏章肯定也有人反對。
反對者的理由也非常充足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任何大的戰略都是由小的戰役組成的。任何一個小的戰役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個戰略的成敗。
不到最後關頭,誰都無法判定成敗。
太子睿智,已製定下好的戰略。但若是太子不能坐鎮,下麵的人未必能執行好。
荊州城營造失敗事小,令太子失信於民事大啊。
故而,現在正是關鍵時刻,切不可調太子於其它地方。
事實上,無論讚成的還是反對的,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其他地方”指的是哪裡。
對於站出來要太子回京和反對太子回京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場豪賭——把自己整個家族都押上的賭注。
“咳咳咳咳,尉遲啊……”皇帝直接點名一直沒有吭聲的尉遲將軍。
尉遲將軍出班道“臣在。”
“長孫來了沒?”皇帝又點了名。
長孫丞相出班奏道“微臣在。”
“咳咳咳咳,”皇帝又叫了“杜卿、房卿、高卿。”
杜、房、高三位大臣出班奏道“微臣在。”
朝堂所有大臣全部低下頭不敢大喘氣了。
要知道,當朝二十四開國功臣,除了不在京城或者已經過世的,現在在朝堂之上的就是這五人了。
聖上這時候欽點他們出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不是開玩笑的意思就是,一旦聖上和這幾個人的意見達成一致,那麼恐怕今天當場就有人頭要落地了。
“剛才所議之事是關於太子的事,幾位愛卿於國家是柱石之臣,於我李某是兄弟情份,為何卻一言不發啊?”皇帝邊咳邊笑著說道。
五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眼光都落到長孫丞相身上。
長孫丞相不僅是開國功臣之首,更是長孫皇後的長兄,當今國舅爺是也。
兩側文武百官,無不是大氣都不敢喘,大家都深知接下來注定了很多人的仕途,乃至全家族的命運。
“啟稟聖上,”長孫丞相緩緩開口“太子如何安排,乃陛下家務事,臣不敢置喙。”
這話一出,滿朝嘩然。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大家心裡都知道是那樣,但是絕對不能拿到明麵上來說。
就拿太子來說吧,從明麵上來說就是“國家”的事。曆朝曆代,為此與君王誓死力爭或者各種進諫的大臣可不在少數。
也就是這樣,才形成了“皇權”與包括“相權”在內的官僚體係的平衡。
長孫丞相這句話,無疑是直接撕下那層遮羞布,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站在皇權這邊。
“好好好,咳咳咳,”皇帝長聲而笑。
笑了好一陣之後,指了了剛才進諫的兩位大臣,又指了指五功臣,笑著說道“其實啊,你們的態度就在他們兩個人之中,我說的沒錯吧。”
五人慌忙跪倒在地,既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
“尉遲啊,你還記不記得三十年前我和你說的那句話?”聖上笑著問道。
尉遲將軍當然記得。
那一年討伐竇建德,因為竇建德士氣甚旺,一時不得克敵。
當時還是秦王的聖上決定親自去挫敵銳氣,當即要帶隨從前去竇建德營前挑戰,眾人無不勸阻。
秦王指著尉遲將軍說道“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聽到這話,尉遲將軍血脈沸騰,當即與聖上前往敵營。
離竇建德大營還有三裡時,他們就與竇建德的遊兵相遇。
聖上大呼曰“我秦王也。”
引弓射之,斃其一將。
竇建德軍中大驚,乃出五六千騎逐之。
聖上邊撤邊用弓箭射殺數人,而在他身後持槊護衛的尉遲將軍竟然連殺十數人,兩人一路將追殺的竇建德騎兵引到埋伏圈裡,儘數殲滅,終不負“百萬眾若我何”之豪情。
不過,現在在這朝堂之上,眾臣之前,尉遲自然是不能回答的。
這麼多年下來,他已經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赳赳武夫,變成了謹言慎行的朝中重臣。當即回道“臣年老眼花,記性也是越來越差,記不起來了。陛下恕罪。”
“哈哈哈哈,”皇上又放聲笑了起來“尉遲啊尉遲,想不到連你都老糊塗了啊?那我問你,你可知你為何記性不好啊?”
尉遲將軍急忙斂容答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臣現在,也到了這個年紀了。”
皇上笑著說道“不不不不不……”
說到這裡猛地語氣一變,厲聲說道“你不是為你年老昏庸記性差,而是為你的兒子孫子!還有你、你、你!你們這些人,還記不記得,當年我們打天下的時候,每天腦袋都是彆在褲腰帶上麵,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
五人急忙惶恐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