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侍張讓誣司隸河內郡朝歌縣人侍中向栩與張角同心,欲為內應,收送黃門北寺獄,殺之。
秋七月,三輔螟災,穀稼受損。加上四月裡的那場大雨雹,持續多年處於低價的糧價開始上漲。
八月底,張溫從司空轉任車騎將軍帶兵抵抗吾聯軍。
九月,以特進楊賜為司空。同月,諫議大夫劉陶、前司徒陳耽為宦官誣陷,死獄中。
韓遂讀太學時,陳耽出任過太學博士祭酒(校長)。
冬,十月二十四日(公元5年月4日),楊賜亡故。以光祿大夫許相為司空。許相乃前司徒許訓之子。
帝身穿喪服,三天不上朝,贈楊賜東園棺槨、衣物,賜錢三百萬、布五百匹。並下詔哀悼,命左中郎將郭儀為使持節,追贈楊賜驃騎將軍和司空印綬。
等到安葬時,靈帝命侍禦史持節送葬,蘭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騎士輕車介士,前後都奏響鼓吹。
又下令驃騎將軍下屬及司空儀仗隊伍送葬至墓地。公卿以下都參加了葬禮。賜諡號文烈。
其子楊彪剛從永樂少府轉太仆,離職,丁父憂,襲爵臨晉侯,食邑一千五百戶。
帝造萬金堂於西園,引大司農國家金庫的金、錢、絲綢、布帛堆滿堂中。又藏寄小黃門、常侍家錢各數千萬。
帝於洛陽建罼(bi)圭苑(畢圭苑)、靈昆苑。又於冀州河間國買田宅,起第觀。
十一月,吾聯軍因流星入營撤退後,張溫遣周慎帶三萬步騎追之。
參軍事孫堅說周慎,聯軍榆中城糧不多,必外調糧入城,孫堅願帶一萬步騎斷聯軍糧道,和周慎夾擊,聯軍必入西羌中,涼州可定。
周慎未聽從,結果兵敗。
董卓帶完整建製的全軍逃回三輔後,被朝廷封為斄(tai)鄉侯(台鄉侯),食邑千戶。
“斄”為古縣名,位於右扶風武功縣境內渭水旁。
張溫以詔書召見董卓,董卓數日才來見張溫。孫堅見董卓輕上無禮,不把張溫放眼中,暗向張溫提議用軍法斬之。
張溫懼董卓有威名於河、隴之間,未采納孫堅的建議。孫堅與軍中同僚飲酒時透露了這兩件事。
又據傳都督放走的趙岐從襄武縣經冀縣到陳倉時,又遇到亂兵,躲在草叢中十二天不進食。曆經磨難才回到了長安。
這些軼事都是聯軍探部混入官軍的諜人探得的。
北方大漠方麵,自光和四年鮮卑酋首檀石槐死,以及光和五年(公元2年)檀石槐子和連攻北地戰死,和連子騫曼幼,和連兄子魁頭繼位。
本年騫曼長大,與魁頭爭王位,二人雙亡,部眾遂離散。魁頭弟步度根代立。
督護府見信報驚訝如張溫采納孫堅第一個建議,恐聯軍真的已解體失敗了。
百萬黑山軍的起事,雖然張燕歸降朝廷,但朝廷肯定不敢掉以輕心,必在河北保留重兵,這樣幽、並、冀三州官軍無法調來涼州,大大減少了聯軍的壓力。
聯軍所占之地均為四戰之地,處於和官軍地盤交錯之中。
聯軍和官軍兵力相當,官軍一至二年內恐無力再西征,官軍和涼州聯軍各守各自占據的地盤。
朝廷向涼州隴西郡反複征調材木、紋石必至民怨,邊章下令派探部數人潛入隴西郡,找到攻破隴西郡中部、南部的突破點,或說服部落起事。
督護府眾首領圍著沙盤,邊章道:“隴西中部和南部與漢陽南部背靠背成犄角之勢,有渭水輸入糧食和物資,兩郡官軍和役卒加起來有一萬五千人。
右扶風郡的數萬官軍隨時可乘船沿渭水西進增援,聯軍強攻必死傷慘重。
聯軍隻有先攻占渭水邊的右扶風郡陳倉城,切斷渭水水道,才能最後拿下漢陽郡南部及冀縣,進而攻取隴西郡中部和南部。
安定郡和北地郡兩郡南部的一萬官軍和役卒相連,依靠涇水水道運送補給和援軍,聯軍也無法強攻。
右扶風郡漆縣扼守涇水咽喉,如同渭水之陳倉。由此可知,漆縣縣城也是雙方拚死爭奪之地。僅靠邊通的二千多騎很難守住,需要更多的聯軍控製涇水北岸。
而聯軍北部軍太弱,必須說動北地郡盧水上遊的北地盧水胡彭格起事,可得數千精騎。
而說動北地盧水胡必先說動金城郡湟中盧水胡率先起事,這樣北地盧水胡才會信服。”
韓遂表示願意前往說服湟中盧水胡首領伊德和北地盧水胡首領彭格。
對於邊章的先取陳倉的策略,督護府眾首領人人均知陳倉城十分堅固,自古易守難攻,但眾人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解破對持的僵局,隻能讚同。
王國稱當年隨官軍出征時見過陳倉城,而且自家部落中有上好的木器工匠,於是自告奮勇承擔製作攻城器具。
邊章叮囑王國:“陳倉城守備絕非一般,積累有數百年戰事的守城經驗和各種守城設施。一千官軍守城可抵數萬人攻城。
攻城器具要製大型的,如拋石車、衝車、箭台、雲梯車等,可向聯軍占領區內的望族訂購挖地道的鐵器工具等。沒有三年很難製齊。”
見邊章流露出半信半疑的表情,王國略顯不悅地說:“吾王家保證一年製成。吾先用自家錢,等製成後聯軍目驗後再付錢。”
督護府眾首領齊讚王國。(www.101novel.com)